美国金融危机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和对我国的启示
金融1103 刘一人学号1103010347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

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

事实上,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

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

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

但接踵而来的是:总资产高达1.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爆出问题,前者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后者被美国银行收购;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也难以为继;美国政府在选择接管AIG以稳定市场的同时却对其他金融机构“爱莫能助”。

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分析
1、思想根源:自由经济思想的过度泛滥
由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的“滞胀”,凯恩斯学派的经济理论受到质疑,代之以新自由经济主义思潮的崛起。

这一理论思潮突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奉行“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大化的市场竞争,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原则,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欢迎。

里根总统上台后,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相继成为政府制订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新自由主义不仅仅成为美国经济政策的基础,也成为美国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工具。

事实上,美国金融市场的许多微观设施,包括会计制度、市场评级体系、金融工具创新、风险控制程序乃至金融政策等都受到新自由主义的极大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次金融风暴,本质上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严重危机,也是这一经济思想的总清算。

投资大师索罗斯把这种相信市场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理念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

他曾经指出,“(华尔街的危机)是我所说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这一放任市场和让其自动调节理论的结果。

危机并非因为一些外来因素,也不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是体制给自己造成了损失。

它发生了
内破裂。


2、行为根源:过度超前的信用消费
美国二战以来长期奉行以美元计价体系及军事强权为支撑的、透支全球的经济发展模式。

也正因为有了这种长期的透支,才导致美国人大都养成了透支消费的生活习惯。

近年来,美国过度消费问题愈演愈烈,家庭债务负担加重,高负债和高消费的模式难以为继。

据统计,2002年美国家庭债务为8.5万亿美元,2006年已达11.5万亿美元,相当于家庭年可支配收入的127%。

2007年美国家庭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4万亿美元,债务已高达可支配收入的140%。

其中,家庭抵押贷款从2002年的6万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0.6万亿美元,家庭消费信贷从2002年的1.9万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5万亿美元。

而另一方面,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则逐步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7%下降为2007年的-1.7%。

基于这种消费行为与习惯,众多美国的低收入家庭为实现住房梦想理所当然地愿意以零首付的方式全额贷款购房,从而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也正是因为这种超前消费、透支未来的生活哲学的不断渗透,使得美国金融界热衷于以创新的名义不断创设各种金融衍生品,这些金融衍生品的本质都是基于信用的一种透支。

3、制度根源:过度创新与监管不足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同时也是一种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散的金融创新。

资产证券化正是起源于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

通过证券化操作,房地产金融机构就将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由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购买者来承担相应违约风险。

在金融创新的大旗下,许多投资银行在次级债券的基础上设计出许多结构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而这些创新工具所吸纳的资金已远远超过基础金融资产的数量,从而在金融体系内积累了巨大的风险。

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调查,美国次贷总额为1.5万亿美元,但在其基础上发行了近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进而衍生出超万亿美元的担保债务凭证(CDO)和数十万亿美元的信贷违约掉期(CDS)。

更为糟糕的是,美国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却没有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而得到加强。

事实上,次贷危机发生这前的金融创新早就超出了现有金融监管的制度框架。

在银行发放贷款环节上,美国的监管是可行,但是,当这些次级贷款证券化以后,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交易则陷入了监管的真空,甚至得到监管部门的支持和纵容。

此外,金融评级机构在此次危机中,也出现了严重失误。

那么多金融机构的贷款出现了问题,它们发行的金融产品有那么多漏洞,金融评级机构居然“视而不见”,使很多问题债券、问题银行能够长期被评估为“优等”。

由于证券化产品过于复杂,很多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的定价并没有深入了解,而是完全依
赖产品的信用评级来进行投资决策。

结果是,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导致了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导致了风险的累积,最终带来了市场的脆弱性。

4、政策根源: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
首先,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

居者有其屋曾是美国梦的一部分。

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内需萎靡不振,罗斯福新政的决策之一就是设立房利美,为国民提供住房融资,帮助民众购买房屋,刺激内需。

1970年,美国又设立了房地美,规模与房利美相当。

“两房”虽是私人持股的企业,但却享有政府隐性担保的特权,因而其发行的债券与美国国债有同样的评级。

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政策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两房”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到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

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两房”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

其次,美国货币政策推波助澜。

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而且在1%的水平停留了一年之久。

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

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因而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

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首先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

5、道德根源:信托责任的丧失
经济学家郎咸平在《逃不掉的金融危机》一书中认为,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灵魂——信托责任的沦丧。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孙开焕认为,唯利是图、放松监管、法制缺失等是造成这次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当前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马克思在分析货币的支付手段时曾指出,在支付手段的链条中,隐藏着危机的可能性。

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危机的可能性才会成为现实性。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金融、信贷业广为发展,虚拟经济空前扩大,支付链条不断拉长;支付链条一旦断裂,就会发生金融危机。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金融投机活动猖獗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扩大信贷带来的营业活动过度扩大,是造成生产过剩的一个重要因素。

马克思对危机根源的深刻分析,对于我们清醒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具有更加直接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次贷危机的产生,反映了监管部门对潜在风险反映不迅速的状况。

因此我国的监管部门应该监督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各种金融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者充分了解金融产品的信息,让借款者充分的了解产品的还款方式和潜在风险。

并且告知借款者必须应尽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4]。

由于房地产行业容易出现泡沫,因此,监管部门还应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提高借款人和投资机构的防风险的能力。

第二、正确认识和运用金融衍生产品
金融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它能够发挥活跃交易、转移风险的功能,也能凭借杠杆效应掀起金融波澜。

因此,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监管能力的范围之内适时推出,切莫使其沦为投机客兴风作浪的工具。

第三,货币政策要兼顾资产价格波动
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央行往往为了稳定预期而表示坚决执行某项政策,如反通胀等,但是货币政策的“偏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股市和房市价格的剧烈波动。

上世纪末的日本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当下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是资产价格泡沫急剧破裂惹的祸。

因此,货币政策应兼顾资产价格波动,政府更要多管齐下消除不稳定产生的制度根源。

第四、防止虚拟资产泡沫的过度膨胀,保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
金融危机折射出美国虚拟资产高度膨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的经济现象,也让人们偿尽了过度虚拟化酿成的苦果。

以金融衍生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虚拟资产的大量涌现,远远超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而是发自金融机构甚至单个机构、部门、个人逐利之动机。

教训告诉我们,金融是第三产业,金融的发展应立足于市场分工,履行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能。

没有实体经济基础和过度杠杆化的衍生市场将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市场,坚持虚拟经济应伴随实体经济发展而发展的方向,是美国这场百年不遇的危机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

总而言之,华尔街金融危机乃至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源于商业银行资金过剩、投融资功能弱化,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创新和开发,定价体系失衡,市场流动性泛滥,机构投资者贪婪和个人投资者的无知造成了今天的对全球经济近乎灾难性的打击和恐惧。

理论上讲,中国虽然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但是虚拟经济(股票和基金市场)和实体经济(进出口贸易、房地产和能
源)还是饱受外围经济牵制和负面影响.金融危机给予中国的警示在于政府应该加强机构监管、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但是不要因为爆发金融危机而摒弃金融创新和市场自由化中国作为资本市场新生一代,更应勇于创新、人才储备、蓄势待发,逐步成为新一代全球经济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