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标准化技术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菇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
一、菌棒集约型标准化生产
(一)菌棒标准:料柱长42---45cm,湿重2.2kg。
生产工艺:料斗体积计量配比,自动喷淋加水二级机械拌料,圆盘冲压装袋,大容积框式灭菌(1万棒/室),帐式三点打穴快速接种法接种。
茬口安排:4月20号前接种后菌垛用单层地膜覆盖静止培养,菌种萌发后吃料5—10cm接膜、翻垛、井字码垛、检杂。
4月20号后接种为防链孢霉需采用双袋法。
高温季节帐内可加空调降温接种。
(二)工艺流程
各种原辅材料加工与储备——按配方进入菌棒生产流水线(40000棒/日)-----大容积常压框架可移动式蒸汽灭菌(1.03万棒/室)-----灭菌后的菌棒进入密闭净化系统-----通过三级净化降温冷却至料温25°c以下-----用输送系统将菌棒送入超级净化接种工作间(通过高效过滤系统送进无菌风)-----菌棒在操作台上自动3点打穴人工接种后套外袋传输到外部运送车----运至一般菇棚发菌培养。
(三)养菌管理
1. 菌棒接种后至岀菇前的阶段称为养菌期。
可人为划提成:菌种恢复萌发-----吃料----5至10cm(倒垛检杂)----碰圈(开始脱袋透气)----碰圈拐弯(分棚排场最佳时期)----菌丝快速吃料期(生长速度快、
料温易升高)----满袋期(微孔透气促进生理成熟)---岀菇或半休眠渡夏。
2. 环境条件控制:温度0——30℃,最高35 ℃,阴暗、通风,湿度自然。
(四)微孔透气、转色管理
当菌棒基本长满菌袋,为加速生理成熟,用铁钉在周身刺60---100微孔,孔深2cm左右,注意通风,让菌棒自然转色,以后逐渐进入出菇阶段。
(五)出菇管理:造湿---惊菌—脱袋—大水冲—补水—岀菇采收—养菌(20天左右)—注水催菇–采收与转朝管理。
转色、排场、脱袋:
转色是香菇栽培中的关键和特色环节之一。
转色结果通常有四种状况,即深褐色、红棕色、黄褐色及灰白色。
以红棕色最为抱负,深褐色和黄褐色另一方面,灰白色最差分袋内与脱袋后两种形式。
我国栽培香菇一般采用温室大棚栽培,床架式或平地斜式摆放。
将菌袋的塑料膜用锋利小刀轻轻划破并撕下,注意尽量不要损伤菌丝体。
二、香菇地栽技术
(一)茬口安排:冬前制棒,5月底开始出菇,进伏天之前出3潮菇,十月一之前出菇结束,清棚净化,为下茬进棒养菌做准备。
(二)栽培品种:以香菇18最佳,其他高温种也可2品种。
(三)栽培期:菌棒上部稍有转色即可脱袋地栽。
4月20日前生产菌棒,6月底前栽完,至冬前出完。
(四)栽培方法:栽培时先用水将地面浇成泥浆菌棒脱袋后卧压入半面。
不留缝隙以防地雷菇的发生。
喷水降温、惊菌催菇。
转潮间隔时间20—23天。
(五)转潮管理:一般情况20天左右出一潮菇,可出6—7潮。
以棚为单位,依上潮菇多少、出菇养菌时间、外界气候条件决定惊菌造温差日期。
正常管理采菇结束,养7-10天开始造温差、惊菌,约一周左右现蕾,5—7天采菇结束,进入下潮管理。
如上潮菇过少,可提前催菇,反之要适当延长养菌时间。
(六)中后期管理:延长养菌期,控制水分、保温、清棚以利明年种植
(七)香菇地栽优缺陷:
优点:省工免去注水采菇拿菌棒工序;菌棒重心几近地面通风好温度低,菇帽圆,菇柄直生而短,朵型好,优质菇产出率高,适宜高温季节采用。
局限性:单位面积放棒减少30%,棚室使用效率低;由于岀菇面只有一面产量偏低;控制不好易出地雷菇、带泥沙,影响产量和品质;不宜连续重茬。
三、立架式平面栽培技术
目前生产上主栽形式,具有管理采菇方便、种植密度大、潮次分
明、菇质好产量高等优点,局限性之处有搭建床架和注水较费工。
(一)栽培品种:168、808、939、武香一号、931-9等
(二)栽培密度:24棒/平米
(三)床架建造:宽1.4米纵向拉7趟12号铅丝,每两米设一支架,距地面28cm.
(四)出菇管理:
1. 时间与温度一般到8月夜间最低气温降至20c°以下即可安排出菇。
2. 操作程序造湿降温大水连续喷1—3天----脱袋----大水喷洗袋筒表面黄水---注水(袋内温度刺激、补充水分)每棒半斤左右---岀菇---及时采收---养菌---下潮菇转潮管理---掉头、惊菌、注水---岀菇---及时采收。
3. 产量分派与最佳岀菇状态头潮菇单产平均半斤至8两,二潮菇半斤左右,三潮菇三两左右。
每棒总产二斤左右,最佳岀菇状态:菌棒周身岀菇均匀分布20—30个,个体圆整无畸形的菇。
(五)渡夏管理低温菇渡夏管理
安全渡夏是低温菇栽培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重要做法:
1. 及时分棚、排场,防烧菌、捂棚
2. 发明阴暗通风环境,适时微孔透气让菌棒尽快进入半休眠状态。
3. 以水调温安全渡夏在温度超过32度棚内可用微喷喷水降温,棚
外有条件的可在棚顶加一条激光水袋。
四、计划性控制出菇技术
计划性控制出菇技术是香菇科学管理的一项高级技术。
通过合理的品种搭配、茬口安排、不同的种植形式选择,实现栽培场地合理运用,菇产品均衡上市,依种植量与劳力承受力安排菇事。
( 一) 茬口安排:5-9月地栽出菇,之前低温菇、暗花菇起架上床进入渡夏阶段,天天通过放风与微喷控制温度(35度以下),工作重心放到地菇管理,菌棚人为划分2批每批间隔8--10天,惊菌造温差达成分批岀菇目的。
8月下地菇高峰已过,开始把重心放到低温菇管理,9-11月立架式平面栽培低温菇、至冬前出2—3潮菇,每棒获利1—1.5元。
立体架式暗花菇于10月开始岀菇,至冬前出1—2潮菇,基本收回成本。
11月底前后地栽中温菇岀菇结束,菌棒清除净化棚室.12月至翌年2月低温菇进入休眠期,在棚室内越冬。
3-5月立体架式暗花菇、立架式平面栽培低温出菇。
(二)设施搭配:高棚与小拱棚、中型拱棚相结合,棚间种植经济树木,实现土地、环境、效益良性循环发展。
(三)菇农最佳栽培模式设计方案:“1、2、8、6、3、9”一个农户两个劳力,栽种8个棚,种植6万棒,3种模式(中温菇地栽、低温菇立架式平面栽培、保水膜+立体架式暗花菇栽培各占1/3).通过近9个月精细管理。
(四)投入产出:“20、1.5、6、36、2、12”总投入20万元,按每
棒平均产菇0.75kg,单棒产值6元/棒,总产值可达36万元,扣除菌棒成本、棚租和其他支出,获利2元左右/棒,总收入可达12万元。
五、栽培生产中疑难问题剖析
(一)菌棒接种后污染因素剖析
1. 灭菌不彻底表现:整棒出现污染斑点,棒端污染。
解决方案:灭菌方式、时间、灭菌产气形式、燃料质量。
2. 菌种带菌表现:接种点出现批量同一杂菌污染,解决方案:严格菌种培养检杂管理。
3. 接种环境与操作不规范导致污染表现:杂菌污染不规则、种类多。
解决方案:严格接种前进行棚室、菌种、用品用品消毒;按程序接种操作。
4. 袋筒质量差有沙眼解决方案:选用优质袋筒,装棒与出灶时查找并解决。
(二)养菌阶段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及时翻垛检杂菌种萌发吃料5—10cm开始翻垛检杂,计算成品率分析因素及时调整。
2. 马井字每4棒一层,两个棒一组菌种相对,中部留通气孔,马8—10层(100平米可放1万棒。
3. 发明优良培养环境阴暗、通风、干燥、温度适宜(o—32度)。
4. 及时分棚菌种碰圈后进入快速生长期,菌棒呼吸代谢旺盛,产生大量热能,容易烧菌导致损失,要及时分棚减少密度防烧菌。
5. 微孔透气促成熟菌丝满袋后用扎眼钉板均匀扎破袋膜深1.5—2cm,40—80个孔。
注意气温过高停止作业,切忌集中突击。
(三)地雷菇的发生与防止
1. 地雷菇是指地栽香菇在非出菇面(地下)长出的菇。
没有商品价值,消耗菌棒营养,增长劳务成本生产上要尽力防止。
2. 防止措施菌龄适宜及时栽种菌棒接种面稍有转色为最佳地栽期,过晚在由于菌棒已感受刺激易出地雷菇。
3. 地栽技术要点不管湿栽、干栽,要让底面与土壤紧密贴合不留缝隙导致恒温条件,可有效防地雷菇。
(四)出菇不正常的因素与对策
1. 岀菇少、不岀菇品种特性、菌棒未到生理成熟、温差、惊动力度不够。
对策:了解掌握特性,让菌棒充足生理成熟、加大温差、惊动力度。
2. 岀菇过多、开伞温差、惊动力度过大,对策:掌握惊菌技巧,及时采菇。
3. 纽扣菇、薄片菇多一次岀菇过多,养菌时间不够,转朝不合理。
对策:合理调整延长养菌时间。
4. 柄长、帽小、颜色浅重要因高温特别是伏天。
对策:人为采用错时栽培。
5. 帽小、烂菇商品性差水分过大,对策:减少湿度
(五)烂筒因素剖析与对策
菌棒出一、二茬后,瘫软、从筒中心腐烂,绝产导致严重损失,因素:前期养菌时经历高温,捂棚至菌棒受伤,上潮菇过猛、菌棒过干无法积累营养,注水后菌丝窒息死亡。
对策:养菌时要防高温(棒内极限35c°),补水养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