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
二、放录像,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四、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
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
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临其境。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
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课堂总结
六、放录像
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七、布置作业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词。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观察规律,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潮去时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次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课文3一5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

感知作者边看、边听、边看的观察方法,总结深化课文。

一、导入。

1、师启发谈话:第一教时,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并且知道潮来之前的情景: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写,给人以平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二是写前来观潮的人之多,写出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情。

这一段从侧面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奇。

那潮来时,潮来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学习课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③学习作者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文A、学习3、4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①师:文章三四小节,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b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②自由朗读。

③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欣赏钱塘江潮录相。

(解决c)
2、细读理解。

①默读3、4自然段,用[]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②师生小结:作者听江潮的声,越来越大;见江潮的形,是越来越状。

作者既留心了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人群情绪的变化。

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③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

·释水天相接
·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④作者笔下越来越近的浪潮,如此声势浩大,如此雄伟壮观,那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表现?(以此作为创造教育的.切入点)
3、细品背诵
①师引:这一见,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潮的奇。

同学们,这就是祖国山河的一个剪影,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
钱塘江大潮。

带着对钱塘江潮深深之受,熟读、背诵3、4小节。

②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

B、学习5自然段
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

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读。

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

·抓江水涨--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

4、小结:这一段,作者用余波和上涨的江水烘托了江潮的奇。

三、深化总结。

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

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平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

天下奇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腾、横卧、横贯
2、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

观潮()观天下奇观()
3、读课文四小节最末句话后填空。

这段话作者是从和两个方面来写江潮的。

作者把比作。

着力描写了大潮涌来的动感,使人身临其境,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意思。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体会、学习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特点的体会、学习。

教学难点:
1、对生僻文言词语的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仪器: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谁知道我国最著名的海潮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同去感受一下钱塘涌潮的壮观景象。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学生介绍作者情况。

周密:字公谨,南宋文学家。

2、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投影显示)
霆斋艨艟履倏舸泅鲸绮僦赁
三、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后师问:
1、有哪些读音和你读得不一样?
2、听了后你对钱塘潮有什么印象呢?
四、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质疑。

师生共同解决。

2、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共同朗读第一段。

①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②这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

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
③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设计意图】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关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闻、所感,这种实践,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生动和优美。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
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老师前几天让你们去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你们收集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结果。

2、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都会到来的。

那为什么这钱塘江大潮会吸引那么多人来观看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钱塘江大堤上一睹为快。

(板书:1、观潮)
二、创设情境,体会大潮的到来
1、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刚来时的情景一: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所见、所闻。

2、出示句子: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可是江面上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⑴指名朗读。

⑵说说为什么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
3、继续播放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二: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景象?
指名说。

出示句子: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

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4、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三:
这时,江面上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用语言来表达一下吗?
指名说。

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来描写的呢?
出示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自由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注意横贯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自己感悟。

指名说感受。

5、大潮在向我们慢慢地_近,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什么?请仔细看录像。

(播放大潮来时的情景四。


指名说。

师总结。

出示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该是多少呢?能不能拿身边的事物作一下比较。

那这句话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名读。

评议。

出示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里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欣赏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6、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转变角色,拓展总结
1、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深深地把我们吸引住了,难怪有那么多人来观看。

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物产丰富地西沙群岛;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齐读全文。


四、作业
可以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现场解说词或者为钱塘江大潮设计一份广告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赏。

【板书设计】
观潮
像闷雷一条白线
长粗横贯白色城墙天下奇观
千万匹白色战马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能力:
①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难点:
学习作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网络探究、协作商量
(一)老师归纳出几个问题: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写潮水的特点?
2课文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的变化。

3课文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的。

(二)分小组协作学习(重点为第二个问题),给出学习方法:
1、出示学习方法:
⑴读:找出描写大潮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⑵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查看相关图片、录象、文字资料。

⑶做:小组协作制作电子作品。

(4)讲:自己来作导游按江面平静――潮水涌动――潮头西去顺序描述出来。

四、汇报表演,解决问题
1、教师指导制作步骤:
㈠网络浏览查寻相关资料。

㈡复制图片摘抄文本。

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2、小组汇报。

五、网络阅读、拓宽知识。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遍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重点句子;
3、学习作者抓住多个特点,有次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积累课文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来潮的声音音频,钱塘江大潮视频;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横贯江面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齐头并进奔腾西去
风号浪吼白浪翻滚颤动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一起来感受钱塘江的奇特之处。

在此之前,来回顾一下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之时的场景,你们有信心能读好吗?请一个小组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3.既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象,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到农历八月十八日的盐官镇。

(二)细品课文,领略壮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平静人山人海)
2.谁能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的心情。

(期待)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设计意图:体会潮来之前江面风平浪静,以及江岸上观潮人之多、盼望之切。


3.到底是怎样神奇壮观的景象让人们如此期盼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一边读一遍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完后思考作者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奇观写具体的。

(学生自由朗读)
4.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全班共同交流,分享心得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出示课件)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雷声是怎样?(轰隆隆)现在江面上是怎样的情景?(风平浪静)是的,江面上毫无动静,却已经听见大潮的声音。

如果你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未见其景先闻其声,你此时此刻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采访学生,并让学生表演)你想看潮,她也想看潮,你蹦一下,她跳一下.....人群越来越激动,说话声越来越大,就像锅里煮开的水一样,这就是“人声鼎沸”,谁能这个词语来造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学生彷佛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更能体会人们的激动之情。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潮水的隆隆响声变得越来越大,人群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因为这时候大潮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很激
动)刚刚已经人声鼎沸,现在又沸腾。

说明随着潮声越来越大,大潮开始出现,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怎样?(激动不已)。

等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大潮的影子了。

多高兴,多激动啊,谁愿意来读出人们的心情,读出潮声的变化。

这条白线出现在哪里?(水天相接的地方)让我们看一看水天相接是哪里(出示图片)。

原来大潮离我们还很远呢,但是声音却很响。

这真是“奇观”。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刚刚白线还在水天相接的'远处,一瞬间白线已经向我们移过来了。

这速度可真是快啊!白线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长,越来越粗,气势怎样?(滂沱)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白线比喻成什么?(一堵水墙)这堵水墙两丈多高,一丈等于3.3米,两丈等于6.6米,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

这样高的浪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气势汹汹势不可挡)
我们来看一看这是怎样的景象(播放视频)。

谁能来读出浪潮的气势汹汹?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
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句写出了大潮的声音和形态,还有那位同学喜欢这一句?老师也最喜欢这一句。

想来读一读?想把这句话读好可不容易,先得读好关键词语。

(指导朗读“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现在老师想来读一读这句话(范读)还有谁想来尝试一下?多么富有力量的语句啊。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齐读)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白浪翻滚排山倒海而来,听到了千万匹战马咆哮嘶吼的声音。

真是震撼人心啊!
同学们,如果老师把这句话改得简洁一点,你们感受一下哪一句更好。

为什么?(更形象地写出了大潮的气势)
出示: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而来;那声音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删减原句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优美词语对描写景物和塑造语句气势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应用好词好句。


6.退潮的景象
钱塘江来潮时气势如此澎湃,怪不得说它是天下奇观呢!退潮之后又是怎样呢?让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霎时”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退潮之快)
谁来说说退潮后的景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钱塘江大潮来时是那样的排山倒海,可瞬间就奔腾而去,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观呢?就算退潮后江面也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江水涨了两丈高,可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来势汹汹,真真可谓是一场“天下奇观”啊!
(三)写法总结,学以致用
1.现在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能以最快速度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出示课件)
填完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呢?(由远及近)
2.潮水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呢?(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潮水的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作者由远及近远仔细观察,抓住了潮水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的变化特点,运用恰当的比喻和贴切的词语,将钱塘江大潮这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搬到了我们眼前。

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
者的写作方法,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

(四)课堂延伸
同学们,大自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壮丽景色等着我们去发现(出示图片),请你们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抓住两三个关键特点,用上贴切的好词,有次序地写上一段介绍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次序的观察习惯,锻炼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

【教学要求】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13个生字。

掌握“笼罩、昂首、颤动、盼着、屹立、恢复、若隐若现、天水相接、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信息资料】
师生查阅有关钱塘江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带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领悟词语,理解并积累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3、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直观感受
1、引导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什么?
2、想不想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放教学录像。

师生共议:听到声音了吗?大潮来了吗?在哪儿?指一指。

3、你的感受怎样?
二、以读代讲,感悟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