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理综信息卷(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新高考信息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十)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Br-80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细胞内的囊泡可来自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
B.动物细胞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C.细胞核中可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和基因的表达
D.醋酸洋红使染色体着色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B
【解析】细胞内的囊泡来自于具有生物膜结构的细胞器,而中心体无膜结构,因此人体细胞内的囊泡不可以来自于中心体,A错误;动物细胞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细胞的有氧呼吸产生,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因此动物细胞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B正确;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而翻译过程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C错误;醋酸洋红进入细胞使染色体着色,说明细胞已经死亡,故未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错误。

2.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细胞一定能进行b过程,不一定能进行a过程
B.同一种RNA病毒既能进行e过程,又能进行d过程
C.所有生物c过程一定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
D.没有一种生物体内能同时进行以上五个过程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a表示DNA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翻译,d表示逆转录,e表示RNA 复制。

只有分裂的细胞能进行DNA复制,人体只有少数细胞能进行分裂,但是转录、翻译是所有细胞都能进行的,A正确;同一种RNA病毒只能进行一种遗传物质的增殖方式,如HIV只能进行逆转录而不能进行RNA的复制,TMV只能进行RNA复制而不能进行逆转录,B错误;c 过程是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只有核糖体,C正确;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只能进行a、b、c,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只能进行e、c或者d、a、b、c,D正确。

3.同学们在足球场上踢足球时,机体会发生的变化是
A.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加强使体内多余热量散失
B.视神经末梢产生的兴奋可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在内环境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速率会加快
D.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A
【解析】踢足球属于剧烈运动,机体产热会大量增加,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使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A正确;视神经末梢属于感受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只能沿着传入神经单向传导到神经中枢,B错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属于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只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不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剧烈运动时,大量排汗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进而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D错误。

4.牛奶中的某种β-酪蛋白存在A1、A2两种不同类型,二者氨基酸序列上的差异及消化产物如图所示。

研究发现,BCM-7会引起部分饮用者出现腹泻等肠胃不适反应。

标注“A2奶”的乳品在国内外市场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A1型β-酪蛋白消化生成BCM-7的过程涉及肽键的断裂
B.A1、A2两种酪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很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C.消化酶能识别特定氨基酸序列并催化特定位点断裂,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D.“A2奶”不含A1型β-酪蛋白因而对所有人群均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A1型β-酪蛋白消化生成BCM-7的过程是由长的多肽变成短的多肽的过程,所以涉及肽键的断裂,A正确;A1、A2两种酪蛋白只有一个位置上的氨基酸种类不同,可推知这种差异很可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B正确;消化酶能识别特定氨基酸序列并催化特定位点断裂,体现了酶的专一性,C正确;“A2奶”不含A1型β-酪蛋白,因而其消化产物中没有BCM-7,不会引起部分饮用者出现腹泻等肠胃不适反应,对所有人群均适用,所以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并未提及“A2奶”对所有人群均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D错误。

5.下列哪组疾病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地降低发生的风险
A.冠心病、癌症 B.呆小症、色盲
C.心血管疾病、白化病 D.糖尿病、先天性耳聋
【答案】A
【解析】常进食较高热量的食物、较多的动物脂肪、高胆固醇者易患冠心病,癌症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合理的饮食可以预防癌症并降低癌症发生的可能性,A正确;色盲是遗传病,不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B错误;白化病是遗传病,不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C错误;先天性耳聋是遗传病,不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D错误。

6.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受灾的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特征
B.人工制作的生态缸中所发生的演替与弃耕农田上所发生的演替的演替方向往往相反C.种群性别比例的改变会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
D.动物的同化量不包含其排出的粪便、尿液中含有的能量
【答案】B
【解析】受灾的水稻呈斑块性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A错误;按演替的方向,生态系统的演替可分为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人工制作的生态缸中所发生的演替是逆向演替,而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正向演替,B正确;种群性别比例的改变不影响死亡率,只影响出生率,从而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C错误;动物的同化量不包含其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但包含尿液中含有的能量,D错误。

7.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答案】A
【解析】A.硅胶多孔,具有吸水性,无毒,可用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没有还原性,不能用作抗氧化剂,故A错误;B.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杀菌消毒,故B正确;C.K2Cr2O7能与CH3CH3OH反应并变色,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因此酸性K2Cr2O7溶液用于检查酒驾,故C正确;D.氯化铵为强酸弱碱盐,水解呈酸性,可用于除锈,故D正确;故选A。

8.装置a、b、c中分别盛有试剂1、2、3,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必要时可加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B
【解析】A.浓硝酸易挥发,生成的二氧化氮气体中含有硝酸蒸气,无法验证NO2
的氧化性,故A错误;B.盐酸与石灰石反应放出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通过饱和碳酸氢钠可以除去氯化氢,从而得到较为纯净的二氧化碳,故B正确;C.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可能是二氧化硫,因此X中不一定有CO32-,故C错误;D.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不是漂白性,故D错误;故选B。

9.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

X与Y形成的有机物Y2X4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Y、W为同族元素,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碱。

下列说法一定错误的是
A.X、Y、W、Z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B.Z的单质在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
C.向W的含氧酸的钠盐溶液中通入Y的一种氧化物,有沉淀生成
D.X、Y形成的化合物一定能使溴水褪色
【答案】D
【解析】X与Y形成的有机物Y2X4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根据分子式可推测Y为C 元素,X为H元素,Y2X4为乙烯;Y、W为同族元素,且W的原子序数大于X,则W为第三周期的Si元素;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碱,则Z为金属元素,且Z的原子序数大于碳小于硅,则Z处于第三周期,第三周期中含有三种金属元素,分别为Na、Mg、Al,其中只有Na能形成强碱,故Z为Na。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Y、W、Z分别为H、C、Na、Si。

10.某模拟“人工树叶”电化学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该装置能将H2O和CO2转化为O2和燃料(C3H8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电能
B.该装置工作时,H+从b极区向a极区迁移
C.每生成1 mol O2,有44 g CO2被还原
D .a 电极的反应为:3CO 2+18H +-18e -
===C 3H 8O +5H 2O
【答案】B
【解析】A 项,该装置是电解池,在电解和光的作用下H 2O 在光催化剂的表面转化为O 2和H +,故该装置是将电能和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错误;B 项,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则,该装置工作时,H +从阳极b 区向阴极a 区迁移,正确;C 项,该电解池的
总反应式为:6CO 2+H 2O=====电解2C 3H 8O+9O 2。

根据总反应方程式可知,每生成1mol O 2,有2/3mol CO 2
被还原,其质量为88/3g ,错误;D 项,a 电极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3CO 2+18H ++18e -===C 3H 8O +5H 2O ,错误。

11.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在1 L 0.1 mol·L -1的Na 2CO 3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小于0.1N A
B .标准状况下,2.24 L 甲醇中含有
C —H 键的数目为0.3N A
C .将1 mol NH 4NO 3溶于稀氨水中使溶液呈中性,溶液中NH +4数目为N A
D .将1 mol Cl 2通入水中,HClO 、Cl -、ClO -粒子数之和为2N A
【答案】C
【解析】CO 2-3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增多,故A 错误;标准状况下甲醇为液体,无法根据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物质的量,故B 错误;将1 mol NH 4NO 3溶于稀氨水中使溶液呈中性,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NH +4)=c(NO -3),则溶液中NH +4数目为N A ,故C 正确;Cl 2通入水中,除HClO 、Cl -、ClO -粒子数外,还有Cl 2,故D 错误。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纤维素、蔗糖、葡萄糖和脂肪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发生水解反应
B .分子式是
C 3H 8O 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共3种
C .用乙醇和浓H 2SO 4制备乙烯时,不可用水浴加热控制反应的温度
D .迷迭香酸结构如图:
1 mol 迷迭香酸最多能和含6 mol NaOH
的水溶液完全反应
【答案】A 【解析】纤维素、蔗糖和脂肪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发生水解反应,葡萄糖是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A 项错误;分子式为C 3H 8O 的所有同分异构体有CH 3CH 2CH 2OH (正丙醇)、(CH 3)2CHOH (异丙醇)、CH 3CH 2OCH 3(甲乙醚),共3种,B 项正确;用乙醇和浓H 2SO 4制备乙烯时,控制反
应的温度为170℃,水的沸点为100℃,故水浴加热达不到反应温度,C项正确;根据有机物结构可知,1 mol该有机物有4 mol酚羟基、1 mol羧基、1 mol酯基与NaOH反应,根据反应原理,1 mol该有机物一定条件下能与含6 mol NaOH的水溶液完全反应,D项正确。

13.常温下,将NaOH溶液分别加到HF溶液、CH3COOH溶液中,两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与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pK a=-lgK a,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常温下,Ka(CH3COOH)=10-5
B.a点时,c(F-)=c(HF)>c(Na+)>c(H+) >c(OH-)
C.常温下,0.1mol/LNaF溶液的pH小于0.1mol/LCH3COONa溶液的pH
D.向CH3COOH 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后所得的混合溶液中,
【答案】D
【解析】A、根据b点信息,可知pH=5时,=0,即=1。

所以
K a(CH3COOH)==c(H+)=10-5,故A正确。

B、根据a点信息可知,pH=4,c(H+)
>c(OH-),,则c(F-)=c(HF);根据电荷守恒c(F-)+c(OH-)=c(H+)+c(Na+),则c(F-)>c(Na+),所以c(F-)=c(HF)>c(Na+)>c(H+)>c(OH-),故B正确。

C、根据a点信息可知,K a(HF)= c(H+)=10-4>K a(CH3COOH);越弱越水解,所以同浓度的NaF溶液和CH3COONa溶液,后者水解程
度较大,pH较大,故C正确。

D、根据K a(CH3COOH)=可知,
===10,故D错误。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尔认为,原子中电子轨道是量子化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B.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动能只与入射光的强度有关
C.原子核的质量大于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之和,这个现象叫做质量亏损
D.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答案】A
【解析】玻尔原子模型: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所以他提出能量量子化,故A正确;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故B错误;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之和,这个现象叫做质量亏损,故C错误;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此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故D错误。

15.如图所示,A、B为竖直墙面上等高的两点,AO、BO为长度相等的两根轻绳,AOB在同一水平面内,初始时∠AOB< 90°,CO为一根轻杆,可绕C点在空间无摩擦转动,转轴C在AB 中点D的正下方,在O点处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现将绳AO的
A端缓缓向D端移动,O点位置保持不动,系统仍然保持平衡,则
A.绳AO受到的拉力逐渐增大
B.绳BO受到的拉力逐渐增大
C.杆CO受到的压力逐渐增大
D.绳AO、BO受到的拉力的合力逐渐增大
【答案】A
【解析】设绳AO和绳BO拉力的合力为F,以O点为研究对象,
F和绳AO与绳BO拉力的合力F,
O点受到重力mg、杆的支持力
2
作出力的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当重力不变、杆与竖直方向的
F不变,绳AO与绳BO拉力的合力F也不变,仍沿OD方向,故C、D 夹角不变时,杆的支持力
2
错误。

当A点逐渐靠近D点时,90
AOB
∠<︒,绳AO上的拉力逐渐增大,绳BO上的拉力逐渐减小,故A正确,B错误。

16.如图所示,A 、B 、C 、D 、E 、F 为匀强电场中一个边长为1 m 的正六边形的六个顶点(匀强电场和六边形所在平面平行),B 、C 、F 三点电势分别为1 V 、2 V 、3 V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D 点的电势为4.5 V
B .电子在B 点的电势能比在
C 点低1 eV
C .电子从B 点到E 点电场力做功为-3 eV
D
【答案】D
【解析】因C B E F U U U U -=-,则U E = 4 V ;FC 连线中点的电势为U 0 = 2.5 V ,则由O C E D U U U U -=-可知U D = 3.5 V ,选项A 错误;B 点电势比C 点低1 V ,则电子在B 点的电势能比在C 点高1 eV ,选项B 错误;E 点电势比B 点高3 V ,电子从B 点到E 点电场力做功为3 eV ,选项C 错误;可求得A 点的电势为U A =1.5 V ,设场强方向与CB 夹角为θ,则
cos 1V C B El U U θ=-=;同理cos(120)0.5V A B El U U θ︒-=-=;联立解得E ,选项D
正确。

17.2017年底,中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首批探测成果,获得了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有可能为暗物质的存在提供新
的证据。

已知“悟空”在高度约为500 km 的圆轨道上做匀速圆周运
动,经过时间t (小于运行周期),运动的弧长为s ,卫星与地球中心
连线扫过的角度为θ(弧度),引力常量为G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卫星的轨道半径为t θ
B .卫星的周期为2πt
θ
C .卫星的线速度为2πs t
D .地球的质量为2
2s G t θ
【答案】B
【解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s t =v ,角速度t θ
ω=,且r ω=v ,得s
r θ=,故A 、C 错误;周期2π
2πt T ωθ==,故B 正确;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22Mm G m r r =v ,得23
2r
s M G G t θ==v ,故D 错
误。

18.用同样的交流电分别用甲、乙两个电路给同样的灯泡供电,
结果两个电路中的灯泡均能正常发光,乙图中理想变压器原、
副线圈的匝数比为5:3,则甲、乙两个电路中的电功率之比为
A .1 : 1
B .5 : 2
C .5 : 3
D .25 : 9 【答案】C
【解析】设灯泡的额定电流为I ,则甲图中电路的功率为P 1 = UI ,根据变流比可知,乙图中原线圈中电流为
35I ,乙图中的功率为235
P IU =,因此甲、乙两个电路中的功率之比为5 : 3,C 项正确。

19.如图所示,质量为0.5 kg 的小球在距离车底一定高度处以初速度3 m/s 向左平抛,落在以5 m/s 的速度沿光滑水平面向右匀速行驶的小车中,车底涂有一层油泥,车与油泥的总质量为1.5 kg ,小球落到车底后与小车相对静止。

g 取10 m/s 2,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球和小车组成的系统在作用过程中动量守恒
B .小球和小车组成的系统在作用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
C .相对静止时小车速度大小为4.5 m/s
D .相对静止时小车速度大小为3 m/s
【答案】BD
【解析】小球和车作用过程中,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竖直方向动量不守恒,故A 错误;在碰撞过程中有热量产生,所以小球和小车组成的系统在作用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故B 正确;小球和车作用过程中,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则有0()mv Mv M m v '-+=+,解得:v ′ = 3 m/s,即当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时,小车的速度大小是3 m/s ,故D 正确,B 错误。

20.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水平面上,左端接有电阻R ,匀强磁场B 竖直向下分布在导轨所在的空间内,金属棒PQ 垂直导轨放置。

现使棒以一定的初速度v 0水平向右运动,到位置c 时棒刚好静止。

设导轨与棒的电阻均不计,a 到b 与b 到c 的间距相等,速度与棒始终垂直。

则金属棒在由a 到b 和b 到c 的两个过程中
A .棒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B .回路中产生的内能相等
C .通过棒截面的电量相等
D .a 到b 棒的动能减少量大于b 到c 棒的动能减少量
【答案】CD
【解析】金属棒受到的安培力22BLv B L v F BIL B L R R
===,金属棒受到的安培力水平向左,金属棒在安培力作用下做减速运动,速度v 越来越小,导体棒克服安培力做功,把金属棒的动能转化为内能,由于ab 间距离与bc 间距离相等,安培力F 从a 到c 逐渐减小,由W = Fs 定性分析可知,从a 到b 克服安培力做的功比从b 到c 克服安培力做的功多,因此在a 到b 的过程产生的内能多,由动能定理,a 到b 棒的动能减少量大于b 到c 棒的动能减少量,故B 错
误、D 正确;金属棒PQ 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合力是安培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22B L v ma R
=,由于v 减小,所以金属棒向右运动过程中,加速度逐渐减小,故A 错误;金属棒运动过程中,电路产生的感应电荷量E t S Q I t t B R R t R R
∆∆Φ∆Φ∆=∆=∆=⨯==∆,从a 到b 的过程中与从b 到c 的过程中,回路面积的变化量△S 相等,B 、R 相等,因此,通过棒横截面积的电荷量相等,故C 正确。

21.如图所示,在第二象限内有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在第二、第四象限内分别存在如图所示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

在该平面有一个质量为m 、带电荷量q 的正电粒子,以初速度v 0垂直x 轴,从x 轴上的P 点进入匀强电场,之后与y 轴成45°角射出电场,再经过一段时间恰好垂直于x 轴进入下面的磁场,已知OP 之间的距离为d ,不计带电粒子的重力,则
A
.磁感应强度B =B .电场强度202mv E qd
= C .自进入磁场至在磁场中第二次经过x
轴所用时间为0
D .自进入磁场至在磁场中第二次经过x 轴所用时间为
7π2d v 【答案】BD 【解析】粒子的轨迹如图所示,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水平方向做匀加速运动,竖直方向做匀速运动,由题得知,出电场时,v x =v y =v 0,根据12
x x d v t ==、y = v y t = v 0t ,得y = 2x = 2d ,出电场时与y 轴交点坐标为(0,2d ),则设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半径为R ,则有sin(180)2R y d β︒-==,而β = 135°,
解得:R =,
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速度0v ,根据mv R qB =,解得02mv R qd =,故A
错误;根据0x qE v at t m ===、12x x v t =,得202mv E qd
=,
故B 正确;在第一象限运动时间10
1353π3602d t T v ︒==︒,在第四象限运动时间1012π2d t T v ==,所以自进入磁场至在磁场中第二次经过x 轴所用总时间120
7π2d t t t v =+=
,故D 正确,C 错误。

第Ⅱ卷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3~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
22.(5分)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碰撞过程中不变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粗糙的长木板上,小车A 的前端装上撞针,给小车A 某一初速度,使之向左匀速运动,并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 (后端粘有橡皮泥,橡皮泥质量可忽略不计)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匀速运动。

在小车A 后连着纸带,纸带穿过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磁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 。

甲 乙 (1)在用打点计时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时,下列正确的有_______(填标号)。

A .实验时要保证长木板水平放置
B .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碰撞后粘在一起
C .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
D .先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2)纸带记录下碰撞前A 车和碰撞后两车运动情况如图乙所示,则碰撞前A 车运动速度大小为_____ m/s ,A 、B 两车的质量比值
A B
m m 等于_____。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答案】(1)BC (2)0.6 2
23.(10分)某同学准备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欧姆表,可以选择的器材如下:
①电池E (电动势和内阻均未知)
②表头G (刻度清晰,但刻度值不清晰,量程I g 未知,内阻未知)
③电压表V (量程为1.5 V ,内阻R v = 1000 Ω)
④滑动变阻器R 1(0~10 Ω)
⑤电阻箱R 2(0~1000 Ω)
⑥开关一个,理想导线若干
(1)为测量表头G 的量程,该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电路。

图中电源即电池E 。

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R 1滑片至中间位置附近某处,并将电阻箱阻值调到40 Ω时,表头恰好满偏,此时电压表V 的示数为1.5 V ;将电阻箱阻值调到115 Ω,微调滑动变阻器R 1滑片位置,使电压表V 示数仍为1.5 V ,发现此时表头G 的指针指在如图乙所示位置,由以上数据可得表头G 的内阻R g =______Ω,表头G 的量程I g =_____mA 。

甲 乙 丙 丁
(2)该同学接着用上述器材测量该电池E 的电动势和内阻,测量电路如图丙所示,电阻箱R 2的阻值始终调节为1000 Ω。

图丁为测出多组数据后得到的图线(U 为电压表V 的示数,I 为表头G 的示数),则根据电路图及图线可以得到被测电池的电动势E =______V ,内阻r =______Ω。

(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该同学用所提供器材中的电池E 、表头G 及滑动变阻器制作成了一个欧姆表,利用以上
(1)(2)问所测定的数据,可知表头正中央刻度为 Ω。

【答案】(1)10 30 (2)3.0 20 (3)100
24.(12分)如图,横截面为圆形的绝缘杆ABCD 固定在竖直平面内,其中AB 是高度为2R 的粗糙直杆,BCD 是半径为R 的光滑半圆形杆,BD 是水平的直径、C 为最低点。

一个质量为m 、中间开有圆孔的带电小球套在杆上,球孔直径略大于杆的直径,空间中存在方向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大小为E 。

小球从直杆上端A 由静止释放,经过B 点和C 点时的动能都等于mgR 23(g 为重力加速度)、已知小球运动过程所带电荷量保持不变,绝缘杆不带电。

(1)求小球的电荷量q 并说明电荷的正负;
(2)求小球与直杆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若在A 点给小球一定的初速度,使小球能运动至半圆形杆的右端点D ,
则初速度v 0至少多大?
【解析】(1)小球从B 点运动到C 点过程,动能改变量为0,由动能定理得:
0mgR qER -=
解得小球的电荷量mg q E
= (小球带正电) (2)小球从A 点运动到B 点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3222
mg R qE R mgR μ⋅-⋅= 解得小球与直杆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0.25。

(3)小球从A 点开始运动恰好能到达D 点,有:
20122202
mg R qE R qE R mv μ⋅-⋅-⋅=-
解得初速度至少为0v =。

25.(20分)如图,一长木板右端接有一竖直的挡板,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

一滑块处于长木板的左端,与挡板的初始距离为L =2.5 m 。

滑块与木板间、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 1 = 0.30、μ 2 = 0.40。

开始时滑块以大小为v 0 = 8.0 m/s 的初速度开始滑动。

已知滑块和长木板(连同挡板)的质量相等,滑块与挡板碰撞时滑块和木板的速度立刻互换。

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 =10
m/s 2。

求:
(1)滑块碰到挡板前瞬间的速度大小;
(2)滑块最终停在木板上的位置与挡板的距离。

【解析】(1)设滑块和长木板的质量都为m ,滑块与木板间和木板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分别为: 11f mg μ=,222f mg μ=⋅
因为12f f <,所以滑块在碰到挡板之前木板保持静止
对滑块,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
11f ma =,221012v v a L =-
代入数据解得滑块碰到挡板前瞬间的速度大小v 1=7.0 m/s 。

(2)滑块与挡板碰后瞬间,滑块与木板的速度分别为0和v 1,设碰后经过时间t 1,滑块与挡板达到相等的速度v 2,则对滑块,有:
211v a t =,211112
x a t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