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共27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选官制度发展历程
血缘关系
军功
品行 (孝廉)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制)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进步性:①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②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③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局限性: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个性才能发展;使人才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阻碍自然科技发展。
【情景再现】假如当时皇帝得知有群众反映景区女厕不足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相权三分 职掌分明加强皇权 节制君权
以上三图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政治体制?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秦朝: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下下
中中 五品
中上 四品
上下 三品
上中 二品
上上 一品
九 品
八 品
七 品
六 品
五 品
四 品
三 品
二 品
一 品





中正九品
官品九品
【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行九品中正制的背景。
察举制不再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失去了社会基础;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干预选官的过程和结果。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隋唐---清:科 举 制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秦世官制
隋至清末科举制
战国军功授爵
两汉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血缘
军功
品行(孝廉)
家世(门第)
才学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拔原则: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演变为才能学识。
历史纵横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结交朋党,严重干扰了选拨。
创立:方式:标准:
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推行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二、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
作用(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诏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一、选官制度
2、隋唐---清:科 举 制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一、选官制度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秦朝:三公九卿制
西汉:中外朝制度
东汉: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从秦到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三公
九卿
互不相属,相互配合 彼此牵制,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

——加强君主专制,避免丞相专权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形成中朝和外朝。
——形成中朝外朝,削弱相权
中朝
外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
(1)演变过程:①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是尚书省)②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③唐朝: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由学院、推荐、地方评论演变为考试。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选官基础:
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分为中枢机构、行政和监察三大系统,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
目录
选官制度
从九品中正制 到 科举制
一、
中央官制
二、
赋税制度
从租调制与均田令 到租庸调制 再到两税法
三、
学习目标 1、了解从汉朝到唐朝时期选官制度、中枢机构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演变情况(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掌握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 3、学会运用史料对比分析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史料实证)
一、选官制度
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局限性:无考核标准,后期沦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总之,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喻大华《帝制往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