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案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yìyáng dùn cuò()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2)文段中画线的“良心”指什么?
(3)文段中画线的“正人君子”一词该如何理解?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2)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清国留学生”)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
..极了。
B.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问问精通时事
....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
C.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
..的。
D.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
....也愤然。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1)《藤野先生》属于小说,所以文中的“我”指的不是鲁迅先生。
()
(2)作者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时,抓住人物的特点,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普通平易、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
(3)《藤野先生》的主题:表现作者献身祖国、献身人民,不畏艰苦、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精神。
()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甲]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乙]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甲文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可理解为,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这样”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表达作用。
7.你认为甲文段的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8.乙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闲看者的精神状态。
9.从甲、乙两文段来看,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
我的中学时代
季羡林
①我幼无大志,自谓不过是一只燕雀,不敢怀“鸿鹄之志”。
小学毕业时是1923年,我12岁。
当时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赫赫有名,是众人所艳羡追逐的地方,我连报名的勇气都没有,只敢报考正谊中学,这所学校绰号不佳——“破正谊”,与“烂育英”相映成双。
②可这个“破”学校入学考试居然敢考英文,我“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居然把英文考卷答得颇好,因此,我被录取为不是一年级的新生,而是一年半级,只需念两年半初中即可毕业。
破正谊确实有点“破”,首先是教员水平不高。
有一个教生物的教员把“玫瑰”读为jiǔkuài,可见一斑。
但也并非全破。
校长鞠思敏先生是山东教育界的老前辈,人品道德,有口皆碑;民族气节,远近传扬。
他生活极为俭朴,布衣粗食,不改其乐。
他立下了一条规定:每周一早晨上课前,召集全校学生,集合在操场上,听他讲话。
他讲的都是为人处世、爱国爱乡的大道理,从不间断。
我认为,这些话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③教员也不全是jiǔkuài先生,其中也间有饱学之士。
有一个姓杜的国文教员,年纪相当老了。
由于肚子特大,同学们送他一个绰号“杜大肚子”,名字反隐而不彰
了。
他很有学问,对古文,甚至“选学”都有很深的造诣。
我曾胆大妄为
....,写过一篇类似骈体文的作文。
他用端正的蝇头小楷,把作文改了一遍,给的批语是:“欲作花样文章,非多记古典不可。
”可怜我当时只有十三四岁,读书不多,腹笥瘠薄,哪里记得多少古典!
④另外有一位英文教员,名叫郑又桥,是江浙一带的人,英文水平极高。
他改学生的英文作文,往往不是根据学生的文章修改,而是自己另写一篇。
这情况只出现在英文水平高的学生作文簿中。
他的用意大概是想给他们以简练揣摩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水平,用心亦良苦矣。
⑤当时,济南有一位颇有名气的冯鹏展先生,老家广东,流寓北方。
他的英文水平很高,白天在几个中学里教英文,晚上在自己创办的尚实英文学社授课。
他住在按察司街南口一座两进院的大房子里,学社就设在前院几间屋子里,另外还请了两位教员,一位是陈鹤巢先生,一位是纽威如先生,他们白天都有工作,晚上7时至9时来学社上课。
当时正流行diagram(图解)式的英文教学法,我们学习英文也使用这种方法,觉得颇为新鲜。
学社每月收学费大洋三元,学生有几十人之多。
我大概在这里学习了两三年,收获相信是有的。
⑥就这样,虽然我自己在学习上并不勤奋,然而,为环境所迫,反正是够忙的。
每天从正谊回到家中,匆匆吃过晚饭,又赶回城里学英文。
当时只有十三四岁,精力旺盛到超过需要。
在一天奔波之余,每天晚9点下课后,还不赶紧回家,而是在灯火通明的十里长街上,看看商店的橱窗,慢腾腾地走回家。
虽然囊中无钱,看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也能过一过“眼瘾”,饱一饱眼福。
⑦我在正谊中学读了两年半书就毕业了。
在这一段时间内,我懵懵懂懂,模模糊糊,在明白与不明白之间;主观上并不勤奋,客观上又非勤奋不可。
最后离开了我的大虾和青蛙,我毕业了。
(节选自季羡林《学问人生》,有删改)【偶遇名师】
10.上文中的老师们在教学上很有特色,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教师教学妙招用意
鞠思敏
每周一早晨让全校学生
听他讲话
讲为人处世、爱国爱乡的道理,对学生
产生良好影响
【反思求学】
11.下面的句子平实而有趣味,请结合加点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我曾胆大妄为
....,写过一篇类似骈体文的作文。
【求学溯源】
12.选文中作者说自己“求学”是“主观上并不勤奋,客观上又非勤奋不可”,请结合季羡林的求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妙笔生花
13.也许,曾经的你,总觉得老师眼里没有自己,可细细思量,升入初中以来,老师给予你的关爱太多太多了: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手势……请捕捉这美好的瞬间,组织好语言写下来,并讲给大家听,这将成为你永恒的记忆!(100字左右)
提升训练
14.在鲁迅博物馆,四位同学观看了《朝花夕拾》的展品,联想到这部散文集,颇
有感触。
下面是他们分别在参观记录本上写下的感受,其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让我沉醉其中。
B.长妈妈给童年的鲁迅讲规矩,说故事,还为他买《山海经》……这些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鲁迅的记忆里,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纯朴和善良。
C.藤野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对于遭遇困境的鲁迅来说,犹如冬日的暖阳。
这样的老师令我肃然起敬。
D.《朝花夕拾》在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如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令我回味无穷。
15.某学习小组以“细品数朵‘朝花’·感悟鲁迅初心”为主题,绘制了下面的思维导图,分享他们阅读《朝花夕拾》的体验。
请你调动阅读积累,在图中①②③处填写相应内容。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1)piē抑扬顿挫wù
(2)指鲁迅先生的爱国之心,继续与反动势力做斗争之心。
(3)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2.(1)照。
(2)这里是动词,放映。
3.C解析A、B、D三项中的加点词语都是褒义词贬用,只有C项的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
4.解析(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我”就是鲁迅先生。
(3)文章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待人诚恳、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此外,文章还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答案(1)×(2)√(3)×
课内品读
5.解析要从全文的角度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参考答案只,不外乎对东京的失望“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丑行
6.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语。
作用:抓住“清国留学生”的辫子进行描写,揭示了他们的不学无术、庸俗愚昧,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
7.解析结合文段在全文中的位置及与后文的联系可以看出其铺垫作用。
参考答案作者在这一部分写了在东京的所见,“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使他对东京很失望,为下文写他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了铺垫。
8.愚昧麻木
9.解析要从文中一些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中明确作者离开的原因,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进而揣摩其目的。
结合对鲁迅一生的了解谈认识。
参考答案最终目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鲁迅先生的人生选择启示我们:一个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会得到最好的发展,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课外拓展
10.①希望学生多读古典书籍②改学生的英文作文,用自己另写一篇的方法③教
英文用当时正流行的diagram(图解)式的英文教学法
11.“胆大妄为”指毫无顾忌地干坏事或大胆地乱做事。
这里是“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作文。
“杜大肚子”很有学问,对古文,甚至“选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我”这样做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思。
12.示例这句话是作者谦虚的说法,季羡林少年时无大志,少勇气,但是他遇到了好的老师,这些老师各有各的教学妙招,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他带来良好的影响,促使并不勤奋的他,努力学习,勤奋起来。
13.示例我是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总觉得自己无关紧要,老师那慈爱的眼神从来没有落到过我的身上。
有一天,早读时我迟到了,站在书声琅琅的教室门外,有点恐慌。
老师发现了我,目光从着急化成了惊喜:“小明,你来啦!我还准备往你家打电话呢!”慈爱的面容,暖心的话语,谁说老师不在乎我?瞬间,我从前的疑惑烟消云散。
14.D解析将《朝花夕拾》比作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与选项中“平静的叙述”矛盾。
15.①父亲的病
②示例父亲要求“我”在看五猖会前背书,使“我”没了看五猖会的兴趣
③示例“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