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创造宣言》教学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创造宣言》教学详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多方面进行论证的方法。

3.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4.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勇于创造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2. 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二)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的创造理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展示一些伟大的创造发明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谈谈对创造的认识。

(2)教师导入:创造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创造宣言》,看看作者陶行知是如何阐述创造的意义和方法的。

2. 作者简介
陶行知,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
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创造宣言》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批判了种种不利于创造的错误观点,阐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激励人们进行创造。

②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明确:作者表达了对创造的坚定信念和对人们勇于创造的殷切期望,同时批判了那些缺乏创造精神的错误观念。

4. 研读课文,分析论证思路和方法
(1)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①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先批判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然后通过列举古今中外大量的创造事例,引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②文章是如何围绕观点进行论证的?
明确:作者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分别从环境、时间、人物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强调了创造的可能性和普遍性。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①请找出文章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
比喻论证:如“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把教育方法比作刀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创造的重要性。

对比论证:作者将没有创造精神的人和有创造精神的人进行对比,突出了创造的重要性。

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米开朗基罗、罗丹等创造大师的事例,以及东山樵夫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创造的可能性和普遍性。

5.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和态度
(1)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和态度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如“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创造的坚定信念和对人们的鼓励,激发了读者的创造热情。

(2)赏析文中的语言。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如“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
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创造需要热情和努力,语言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

6. 探究主题,培养创造精神
(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主题是鼓励人们勇于创造,破除种种不利于创造的错误观念,强调创造的可能性和普遍性。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通过本文想要传达怎样的创造理念?
明确: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每个人都有创造的能力,只要有勇气、有信心、有热情,就能进行创造。

同时,作者强调创造需要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良好的环境。

7. 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的创造经历,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2)组织学生以“创造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生动。

8. 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创造宣言》让我们认识到创造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勇于创新,敢于创造,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9.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阅读其他关于创造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创造宣言》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分析论证方法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创造思维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