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滋养美丽心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智慧滋养美丽心灵
在中国东北边陲临近鸭绿江人海口处,有一所远近闻名的学校,因其卓有成效的育人工作,而被当地老百姓交口称道。

学校面积虽然不大,但在温润江风的吹拂下,整洁的校园常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处处流露出浓浓的育人氛围。

这所学校就是凤凰山脚下的辽宁省凤城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六中”)。

走进六中的校门,主楼上的一句话会赫然跃入眼帘:“送我一棵苗,还您一片荫。

”这令人驻足凝思的话,既是六中的办学追求,也是向家长和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

地处凤城市城乡接合部的六中是一所初中校,六七成学生是农家子弟,教师也大多是从乡村进城的农村教师。

可就是这样一所生源、师资并不出色的学校,近年来却成为辽宁省基础教育界的一个聚焦点而备受瞩目。

据统计,辽宁省6000余所学校,有近千所学校领导、教师曾到六中“取经”,有的校长带着教师团队来过四五次,竟然还说“没学够”。

六中校长顾元彩,没有人们印象中东北大汉的彪悍,却有着读书人特有的儒雅气质。

“我生长在农村,一直在农村学校工作,有一种农村教育情结。

”顾元彩直爽地说道。

难怪,在六中教育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曾有这样的风凉话:“你干吗那样卖力,干得再好也是个农村小校长。

”顾元彩淡淡地付之一笑,有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意味。

“能为教育做点事,能把自己的教育情怀释放出来,能为老百姓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能让农村孩子享
受比城里还好的教育,不就是咱最大的贡献吗?”
这样的信念和梦想,支撑着顾元彩带着六中人不断探索,寻找着育人规律,也让他们享受着育人工作所特有的乐趣和成就感。

育人,首先要顾及全员及其主体地位
1994年,凤城撤县设市,市区面积扩大,部分农村被划入城区范围,农村人变为城里人,农村学校自然也要“升级”。

于是1996年,六中应运而生。

按照规划者的意图,新建的六中要接纳附近12所村小升初中的学生。

“当时有260名学生,20多名教师中有来自农村校、农民中专的,也有几名刚上岗的新手。

”顾元彩回忆,当时凤城农民中专搬迁,腾出的校舍便成为六中的“根据地”。

那年9月开学时,校园里杂草丛生,一派荒芜景象,但教师们没有抱怨,在一个烂摊子上开始创业。

就在大家准备甩开膀子干的时候,新的困难和挑战降临。

之前的农民中专盖了两幢宿舍楼,欠着100万元工程款。

最终市政府发话:欠债还钱。

但政府的意见留有余地,“看办学业绩吧,如果没有成效,卖房还钱”。

这个意见,给了六中200多名师生一线生机。

求生存的本能激发了师生变革的动力。

1998年,顾元彩担任了六中教导主任,着手课堂教学改革,从语文、数学学科开始,构建起“自主学习课堂模式”。

这一变革,针对的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机械记”的状况。

当时的课堂上只有三分之一
的学生能跟上教师讲课节奏,其余学生基本处于“陪读”状态,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率低下。

要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顾元彩说:“自主学习,说得简单点儿,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有正事干,如同让土地不长杂草的最好办法就是种庄稼,让种子发芽。

”半年下来,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面貌就有了质的提升,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习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政府最终作出了“保留六中”的决定,债务问题另想办法。

尝到甜头的六中人,在教改之路上奔跑,社会声誉也越来越好。

2006年3月,在建校10年之际,顾元彩担任六中校长,经过一年的调研论证,2007年3月构建了“分组联动、和谐高效”课堂改革模式。

顾元彩是个有研究意识的人。

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广泛阅读,他发现人的成长离不开4个要素:第一是“需求的满足”,生理、安全、情感、尊重、自我实现等,让学生逐级满足,他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是“主体的参与”,学生一旦成为课堂的主人,就有责任感和尊严感。

第三是“积极的体验”,人的发展要有情感支撑,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不可能发展。

第四是“成功的激励”,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成功的喜悦。

这样的认识,成为六中“分组联动、和谐高效课堂改革”坚实的理论基础。

分组、自探、展示、竞争、成功,是这项改革的5个关键词。

所谓“分组”,就是每个班级学生分为8人小组,形成组内合作、组问竞争的团队。

顾元彩认为,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同伴和团队的影响力永远排在第一位,“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很在意同伴尤其是异性同伴的评价”。

六中的8人小组,有组长、副组长,其他人都是课代表。

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团队,实行组间竞争,淡化个人色彩;学生自己创建组内文化,自主研究小组的名字、目标、口号及规则,组内成员互帮互助,从而满足了学生的情感和归属需求,和谐的成员关系也成为最好的教育资源。

小组不仅是课堂学习共同体,而且是日常管理和活动的共同体,课堂比,卫生比,活动比,形成小组间的竞争,营造学生成长的社会化环境。

每班每周要评出3~4个校级优秀小组。

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了组内成员的积极性。

各小组长有每个组员的电话号码,周末要给家长打电话询问,“作业做没做,是否帮家长做家务”,还要汇报孩子在校表现。

分组,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把班级管理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管理的主体。

“自探”就是每节课的知识先让学生自学,之后小组内交流讨论,互帮互教,这是学生主体参与的标志,也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标志。

“展示”是人性的一种基本需求,是人成长的基本方式和动力源泉。

课堂上,学生的言行体现了内在素养,课堂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获得丰富人生体验的场所。

“竞争”贯穿六中课堂的始终,顺应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天性,让课堂成为满足学生好奇和兴趣的愉快场所,“这时课堂学习就不是负担,而是
乐在其中的情感游戏”。

“成功”,是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因为一个人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反复获得成功体验,才能树立起学习的自信,才会有阳光、乐观、向上的品质,有幸福感和成就感。

由于有前期教学改革的积淀,“分组联动、高效课堂改革”很快让六中的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课堂上师生的精神状态空前活跃。

2007年暑期,顾元彩忐忑地拨通了辽宁省基础教育教培中心副主任景敏的电话,“您能不能到六中帮我们诊断一下?”顾元彩之所以忐忑,一是自己与教育专家从未谋面,二是六中的教改工作一直处于草根式研究状态,没经历过专家的检阅。

出乎顾元彩的预料,景主任爽快地答应了,说道:“我多次听说过你们的教改,早想去看看了。

” 2007年10月,景主任如约而至,深入课堂听课,和教师座谈,对六中的教改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此后,景主任还成了六中的“常客”,经常深入学校进行指导,对六中的情况也越来越熟悉。

一次他对顾元彩说:“六中要想走得更远,必须进行德育创新,课堂和育人两手抓。

”这个说法正中顾元彩下怀,他对当时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的“一系列不准”一直有困惑。

“这么管理,究竟要让学生形成什么习惯、什么品质呢?”他的困惑和专家的建议产生了共鸣。

育人,要给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密码
教育者深知,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在体验中形成。

于是,不少学校便以活动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

“这个理念没错,但若把
德育活动仅仅作为一种形式,便会收效甚微。

难道参加一次文明主题活动,人就会变得文明了?参加一次敬老活动就知道感恩了?开一次主题班会。

人的能力、素质就提升了?需要审慎研究。

”顾元彩认为,“德育要真正取得实效,需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渐熏陶养成。


顾元彩是一个爱琢磨事儿的有心人。

他并不熟悉网络游戏,却对“偷菜”、“斗地主”等虚无缥缈的东西何以让无数成年人痴迷的问题产生了兴趣。

经了解,他明白了其中的机理,游戏中“得分、升级”的激励机制是让人迷恋的奥秘所在。

“如果在德育中引入这种机制,让学生在做事中达标,在达标中得星,在得星中晋级,在晋级中获得荣誉,如此充满趣味的德育,会不会让学生迷恋呢?”顾元彩苦思冥想后获得的灵感,让他内心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欣喜。

经过充分论证,六中出台了《评星晋级方案》。

方案为学生设立了可以逐级攀登的“5级台阶”。

班级每周评选、汇总每个学生的得星情况,班级累积50颗星被学校评为一星级学生,累积110颗星为二星级学生,累积180颗星为三星级学生,累积2 60颗星为四星级学生,累积350颗星为五星级学生,每个级别学生每天从早到晚的学习和生活,如早读、清洁、课堂等10多项考核标准,都作了详细规范。

“实施这个方案,我们有一个明晰的思路,这就是学校的价值引领、学生的自主建构以及活动的体验提升。

”顾元彩解释道。

价值观如同心中的一座高山,让学生有前行的目标,每次抬头都会看到希望。

六中的价值观包括师生核心价值观、学生品质、男生风范、女生气质等。

六中师生核心价值观为“敬天、爱人、利他、律己”;学生品质的核心内容为“文明、爱心、感恩、诚信、责任”;男生风范为“男儿一生当自强,胸怀天下品行庄。

敢担责任心豁达,诚信感恩德高尚”;女生气质为“不让须眉有志气,胸有爱心善学习。

举止端庄言得体,知书达礼品优异”。

“学生天天口诵心记,日积月累,这些品质会沉淀在其骨子里,成为一种精神追求。

”顾元彩说:“信念一旦坚持下来,就会迅速升值。


价值引领并非让学生死记一些条目,而是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每天上午课前5分钟演讲,主题为“我的理想”,每个学生轮流登台,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有主持人,还要评出“周冠军”、“月冠军”,这给每个学生心中装上了精神发动机,表达能力也会日益提高。

演讲结束后,全班学生起立,右手放在左胸口,面向张贴在教室前面的国旗,齐声颂读六中“爱国宣誓”:“礼仪之邦,龙的传人,遵守规则,敢于创新,勇担责任,传承文明,过好每一天,让每一个人因我而快乐幸福。

我是文明中国人,我是诚信世界龙,我爱国旗,我爱中国”……此外还有“总结反思,精神充电”课、百家讲坛、经典诵读、每周一歌等系列活动,每项活动都与“评星晋级”挂钩,把枯燥的德育管理变成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把看不见的进步变
成看得见的奖励。

“坚持3年,这些好的品质成了每个学生实实在在的行为,成了内在的精神财富。

”顾元彩说。

漫步于六中教学楼走廊,每个教室门口外面都配有“评星台”,展示着这个班级每个学生的星级;达到一定级别,还会在学校橱窗“评星台”中展示。

这样,“评星晋级”从小组到班级到学校,信息传播面越来越大,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越来越大。

六中的四星级学生,会获得一张寄给家长的“喜报”。

喜报邮寄到村里,村委会大喇叭一广播,全村父老都会听到,碰到孩子的家长便竖起大拇指,“你家孩子,真争气”。

听到这样的话,哪个家长能不高兴呢?一位农村家长说:“送孩子到六中,我并不看重他的学习成绩,关键是要学会为人处世。

这方面的教育我们不懂,全靠学校。

”让这位家长备感欣慰的是,孩子变化之大,“过去,稍不高兴就对父母横鼻子竖眼,现在不那么‘驴脾气’了,跟父母交流有礼貌了,懂得感恩了。


2011年9月的一天,六中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操场上铺着40米长的红地毯。

全体学生列队站在红地毯两旁,所有四星级学生站在红地毯上,校长一一念着他们的名字,向他们颁发证书并握手祝贺。

“我握手特别重,让学生感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从我身上传递给他。

”顾元彩认真地说。

五星级学生更荣耀,他们胸戴大红花,有的拉着父母的手,有的挽着祖父母的胳膊,满面荣光地走向主席台,从校长手里接过获奖证书。

目睹这感人
的场面,初一(6)班赫明航同学尽管刚刚入学,却暗自下决心:“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场面,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年后也要挎着父母的胳膊走上红地毯。

”果然,一年后的开学典礼上,赫明航实现了自己的誓言,被评为五星级学生。

那天,她挽着妈妈的胳膊走过梦寐以求的红地毯,自豪地接受顾校长祝福,“这40米红地毯是我人生中光辉的一段路程,将激励我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

评星晋级激励机制以及相应的一系列德育体验活动,切实满足了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激活了学生心中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以前学校的一些德育制度和要求,是推着学生往前走,现在成了学生一种内在需求,是学生主动往前走。

”这正是顾元彩所期待的一种效应。

育人,是教师沉甸甸的责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精神成长与健康体质息息相关,身体强健才会有精神的茁壮。

在六中,学生早上6点起床,晚上9点睡觉,中午午休4 0分钟,每天上下午各有半小时的“阳光大课间”时间。

“学生个个身体棒棒的,辽宁省内有不少家长就是冲着‘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才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的。

”顾元彩说道。

在他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道德提升、人格健全,而不是只注重成绩,那种“一俊遮百丑”观点和做法是对学生的戕害,是不
道德、缺乏人性的教育。

六中的教师深谙校长的办学意图,在教书的同时更注重育人。

姚丽,1997年大学一毕业就来到六中,从事英语教学,并一直担任班主任,同事们夸赞姚丽在班主任工作中倾尽了心力。

学校提倡“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无论春秋寒暑,姚丽每天清晨六点多到校,第一件事便是像母亲一样,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

看着一张张稚嫩而昂扬的面庞,姚丽会一整天感到充实。

“这么多年,我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收获了一个儿子’。

”姚丽略带腼腆地说。

事情是这样的。

2011年10月20日清晨,秋雾蒙蒙,姚丽像往常一样早早到校,顾不上吃早餐,径直来到教室。

学生已经开始晨读,每个人都很投入。

听着琅琅的读书声,姚丽感到无比惬意。

一个空座位映入眼帘——宋伟文怎么没来?往常这个点儿,他该坐在这里呀?姚丽有些焦虑。

过了几分钟,宋伟文还是没到。

多年历练出的责任感,让姚丽心头掠过一丝警觉。

六中大部分学生寄宿,少部分走读,学生进出校门,管理很严格。

宋伟文家在辽宁抚顺,由于学习基础差,家长慕名把他送到六中。

当时,孩子由父亲陪着,在学校附近租住着一间平房。

“不会出什么事儿吧?”姚丽忧心忡忡地翻出了家长的电话,可连拨五六遍都无人接听,姚丽心里顿时“咯噔”一下。

她知道,租住的平房靠烧煤取暖,“不会煤烟中毒吧?”姚丽心里乱成一团麻,匆匆和一名知道宋伟文住址的学生,一路小跑地赶了过去。

简陋的平房,房门紧闭,任凭怎么敲都无人回应。

在屋外,姚丽使尽全身气力打开窗户,往屋里张望,顿时傻了眼,只见父子俩口吐白沫地躺在床上。

姚丽颤抖着拿出手机,拨通了120急救电话。

这时,听到呼喊声赶过来的几位邻居,一起撞开了房门。

躺在那里的父子俩呼吸急促,身体已开始发硬。

很快,120急救车也赶到了,父子俩被送往医院,经过紧急抢救,父子俩脱离生命危险!“真是及时啊!再晚一步,就是两条人命!”医生的话,让姚丽顿时泪眼婆娑,“当时自己既庆幸又害怕,庆幸及时赶到,害怕活生生的生命的消失”。

后来,孩子的奶奶赶到医院,一个劲儿地喊姚丽“救命恩人”,孩子的妈妈也急匆匆地从抚顺赶来,拥抱着姚丽,泣不成声。

宋伟文病情稳定后,姚丽搞了一次班会。

全班每人给宋伟文写了一张贺卡,还录制了DV,送上美好祝福。

姚丽还发给大家一些安全急救知识材料,防范于未然。

宋伟文出院那天,正赶上是奶奶的生日。

姚丽一家三口作为贵宾受邀赴宴。

席间,宋伟文“扑通”一声跪在姚丽面前,流着眼泪喊道:“妈妈,从今以后您也是我的妈妈!”姚丽也很感动,但她镇定地说:“孩子,我是你的老师,做了我该做的事。

”师生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当你每天用心爱学生的时候。

他们能够领会,会用自己的方式回报你。

”这是姚丽的切身体会。

宋伟文初中毕业后回抚顺
上了一所职业学校。

他经常给姚老师发短信,“妈妈,工作很累,一定要保重身体。

”有时学校放长假,他还会赶到凤城,看望自己敬爱的“老师妈妈”。

“孩子学会了做人让我欣慰,一言一行都显示他越来越成熟。

这是六中赠予他的财富。

”姚丽很感慨。

如今在班级育人园地,姚丽投入了更多的爱心和责任心,“虽然辛苦,但值得。

”姚丽满脸含笑。

“为了孩子一生健康成长,六中的教师需要付出更多。

”顾元彩坦言。

六中的教师评价,绝不一味地盯着成绩,而更看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责任心,更看重通过教育学生是否更有礼貌、更负责任、更有创意、更有才华和思想。

因此,教师更需要爱心与智慧。

“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差三五分说明不了什么,100分的学生也未必样样都好。

”顾元彩评价说。

育人,需要教师的倾慵付出
一所学校的发展力体现在教师身上,而教师持续的发展力源于读书。

六中注重营造教师阅读的氛围。

学校每学期向每位教师赠送两本教育书籍,并要求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和教育随笔;每周一的读书会,校长和全校教师一起交流分享思想精华。

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一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

语文教师赵建荣200 1年来到六中,虽然毕业于师范院校,但初为人师的她,对于如何做教师、如何做班主任摸不着门道儿。

正是浓郁的教研和读书氛围,让赵建荣快速走出青涩,步入正轨,“以前总想靠自己的一点威严把学生‘管住’,现在懂得了教师其实是学生成长的引
导者和陪伴者”。

2009年秋季开学,赵建荣担任新组建的初三(1)班班主任,班上一个名叫包殊伦的男生“与众不同”。

他是从外学校转来的,总是面无表情的样子,让年轻的赵建荣心里“有些慌”。

开学不久,孩子的妈妈主动来到学校,“赵老师,小伦没惹事吧?”那天,这位母亲和赵建荣聊了很久。

原来,小伦很小就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10多年没看过他,他的内心充满仇恨。

在以前的学校,小伦打架斗殴、喝酒、早恋,让老师很头疼。

小伦的妈妈说:“在以前的学校,因为孩子总惹事,我每周要到学校两三次。

每次接到学校电话都心慌。

”“请放心,我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

”赵建荣安慰道。

话虽这么说,但要让小伦发生转变,谈何容易!尽管是新组建的班级,但在“评星晋级”机制激励下,同学们很快凝聚在一起,生怕自己的小组、班级落于人后,只有小伦对此不屑。

当同学们为成功而开心时,他会淡淡地说一句:“这有什么,真幼稚!”赵建荣想起了顾校长说过的一句话:“学生成绩不好大多不是智力原因,90%以上是情感原因。

”她心想,这个孩子的内心太冷、太硬了,必须从情感上感化他、引导他。

细心的赵建荣发现,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小伦饮食很不规律,肠胃也不好。

一天自习时,一个学生悄悄告诉赵老师,“小伦已经两顿饭没吃了”。

赵建荣当即打电话,为小伦订了一份饺子。

她把小伦叫到教室外,轻声说:“老师为你订了一份饺子,
还热乎着呢。

”小伦起初一脸惊讶,但吃完饺子便又面无表情地回到了教室。

此后,赵建荣天天变着花样给他带早餐。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向上的力量,何况是成长中的学生。

赵建荣发现,小伦在变化,对班级的事务不再像起初那样漠不关心了。

10月召开全校运动会,小伦凭着自己的影响力,把这项活动组织得井井有条,学校政教主任杨慧君碰到赵建荣夸奖:“小伦让人刮目相看啊!”不仅如此,小伦的学业也有了很大进步。

赵建荣拨通了小伦妈妈的电话:“这一个月,小伦进步很大。

”妈妈激动地说:“赵老师,太感谢您了!说实话,我对这孩子都准备放弃了……” 开学一个多月了,这个新组建的班集体,在赵建荣的精心呵护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尤其是小伦的转变,让她备感欣慰。

就在赵建荣想歇口气的时候,一件轰动全校的事情发生了。

那天晚上9点多钟,赵建荣接到政教处杨主任电话:“赵老师,你们班小伦因为口角,带着两个男生把外班一个男生打伤了。

这是整个初三年级发生的第一次打架事件。

”听完电话,赵建荣一下子瘫坐在沙发上,她特别失望。

但她还是努力镇定下来,“我已经付出这么多,绝不能放弃!”赵建荣连夜赶到学校了解事情的原委,其间小伦低着头,不敢正视赵老师。

这时,孩子的妈妈也急匆匆地赶来了。

一见到小伦,妈妈便伤心地哭诉:“你从小到大,从未让我感觉到做母亲的欣慰……我真是受够了,走,收拾东西,回家……”赵建荣急忙拉住小伦妈妈的胳膊说:“不能就这样放弃!”她转身
对小伦说:“走,跟老师一起去向受伤的同学道歉。

”路上,赵老师对小伦说:“这次事件让你又回到了原点,可我仍相信你是个好孩子,你一定能改变。

”赵老师的话,让“铁石心肠”的小伦第一次流下了热泪,“赵老师,您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关心我。

”那天晚上尽管时间很晚了,但由于小伦的态度很好,打架事件得到圆满处理。

次日,当赵建荣面带倦容地走进教室时,发现教室里比平时更整洁了。

原来,是几个参与打架的学生把教室打扫整理了一番。

当天,小伦还在赵老师的博客上留言:“赵老师,您让我知道,在母爱之外还有一种特别特别伟大的爱……”
连妈妈都准备放弃的小伦,在赵老师的陪伴和感召之下,通过不懈努力,考入了一所示范性高中。

全校毕业典礼结束后,赵建荣组织了一个简短的班会。

在略带伤感的离别氛围中,赵建荣拿着班级名册,哽咽着点了每个孩子的名字;每个学生回忆初三一年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或者最想说的心里话。

小伦最后一个站起来,“这一年,赵老师对我付出了太多太多。

以前我不相信感情,把自己的感情冷漠地埋藏起来,认为别人对我好是有目的的,而且都是一时的。

我终于发现,老师是真心关心我,我才下决心改变。

我知道,老师最担心的是我到高中后,会不会回到从前的那个我。

请老师放心,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说完这一番话,小伦走到讲台前,向赵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此时的赵建荣,早已是泪眼婆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