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送读后感
合上《目送》这本书,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想到日渐苍老的父母在目送我离家时的背影的不舍,想到终有一天我也要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走远,最后消失不见。
从温情的开始到残酷的结束,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从不停歇。
我不知道龙应台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七十四篇散文,把欢乐的痛苦的回忆一字一句的剥开。
也许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时间的无言,生命的无奈,所以才可以用如此冷静而又温情的文字写下这些记忆。
从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到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前行。
每一篇都不仅是对亲情友情的怀念,更是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而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家和亲情。
她写“家”,小时候,我们觉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长大了,有了伴侣,觉得有伴侣的地方就是家;再后来,有了儿女,有儿女的地方就是家。
可是后来这些家会怎样呢?。
大多数慢慢地就散了,父母会离开,伴侣会离开,儿女也会离开,到最后也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去面对人生,独自面对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时候,那个天真无邪的年纪,最爱的是饭桌上香喷喷的饭菜,每天早上热腾腾的牛奶,还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后来长大了,却越来越想逃离,最爱的变成了哪个明星,哪件衣服,哪个新发型,开始拒绝父母的关心,讨厌他们的唠叨,把他们拒之千里之外;而现在十七岁的我背上沉重的背包,踏上去远方的列车,开始人生的新旅程。
离开了家,离开了那两棵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一个人
面对生活,最爱的变成了每天晚上家里打来的那一通电话,是他们从家乡寄来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
家真的是只有离开了才会想念,那样温和的踏实感也只有家才能给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终将远走,而他们也终将离开,家就只变成了一个符号,一段记忆,告诉我在这段孤单的旅途中也要坚强的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在这本书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让我知道了父母的无奈,艰辛,隐忍,付出。
曾经种种不理解,种种埋怨都化为乌有,曾经的每一次争吵,每一次怄气,都变成了愧疚。
他们用他们的青春养育了我,我开始懂得了他们的眼神,开始明白他们每一次的目送。
也许最后的目送难以避免,也许生命的轮回我们无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之前,请好好珍惜爱你的人。
之后也要坚强的面对人生。
目送读后感(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的一段。
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
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
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
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
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
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
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
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
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
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
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
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这样想象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
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目送读后感(3)
取一杯清茶,在静谧的的午后或夜晚翻开书本细细品读,如同品一杯香茗一般,感受书中的宁静或汹涌,感受它带给我们的震撼……我想《目送》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值得我们慢慢地品读。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个世界如此匆忙,我们好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看风景,没有时间去悲春伤秋,但好像又缺了些什么。
生活在“快餐时代”,我们所缺的是内心的“宁静”。
所谓“宁静”并非大张旗鼓地去参观旅游景点,那样走马观花的旅行除了“到此地一游”什么都没有留下。
真正的“宁静”是沉淀下浮躁的心,用心去看世界。
因为每一个用心“看”到瞬间的刹那,都被你所记录,每一次记录都弥足珍贵,因为它稍纵即逝。
作为学生的我们何尝又不该学会静下心去学习,去沉淀自己呢?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像而求,咫尺千里”,我们所相信的,所不相信的,都将成为老生常谈,很多永恒不灭的东西也都不一定会长存不灭,就像地球和太阳终会归于尘埃一样。
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变化的世界中坚持自己所认为对的东西。
相信于不相信,其实是我们人生中最私密的东西,也是我们为之困惑的东西,在行走的路上,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唯心而已。
是否相信也仅仅取决于你自己而已。
但温暖的世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吗?希望我们不要再
仅仅将信任的基础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是对这个世界多一点信任。
每一代子女和父母之间也许都在寻找更好的沟通和相处方式,像安德烈和龙应台之间,像龙应台和她妈妈之间,也许像龙应台所说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但,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矛盾缺越来越多总想着离开他们的视野范围,可同时我们陪伴他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何妨不多和他们沟通一下。
而不是等到他们老了才后悔。
莫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才后悔。
金门的地雷,中东的战乱,……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
你闭上眼,不忍注视。
那些爱好和平的人们,无论牺牲了多少生命也换唤不醒为了权势而制造战乱的人。
我们常说热爱和平,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对生命不漠视呢?是倒地的老人,落水的小孩,还是待宰的珍稀动物,生命,需要的不是喊声如雷的口号,而是真正的关注和行动。
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双手和可见的行动去践行这个愿望。
每一本书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也能给我们以启迪。
但愿你如品一杯清茶一般,拥有澄净的心灵。
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与不美好,去感受人性的真实。
目送读后感(4)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
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
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着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次关于亲情的坦言。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多么朴实的文字,却触动了我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细想想,好像也真的是这样。
年幼时的我们,总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向着朝阳迈去,而顺着我们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会发现,在那个最隐蔽的角落里,总有一个或两个人,他们的眼神,从我们出现在这世界上时,就从未离开过。
他们或许期待,或许渴望我们的一回眸,一丝观注,但我们一直没给过。
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们的眼神时,那里总是带着说不清的深情与期盼。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
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他们当成孩子。
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声无息地挡住了。
时间让我们变了,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眼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个人承担,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
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
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长了吧。
这是一个人生命的历程。
不管是时间也好,亲情、爱情、友情也好,该经历的会经历,该遗失的会遗失。
生命是一条无法回转的轨道,我们必须按照这轨道上的路标走,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目送》这个光阴岁月的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但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时光消逝中成长度过,我们的皮肤会由光滑到粗糙,我们的背影会由高大到佝偻,我们曾经拥有的也都会一一消失。
这看起来是一场永恒的遗憾,但我们却能从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炼出最纯净的心灵,最温馨的回忆。
龙应台的文字是我最欣赏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气,如黑暗的火焰,温暖明亮,带给我一种很平静的感觉。
在喧嚣吵闹的课间读她的书,我的世界竟也莫名的变得安详了。
目送读后感(5)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
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
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
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
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
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
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
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
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
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
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
目送读后感(6)
《目送》是龙应台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中记录了她的成长经历以及她与父亲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对于乡村、家庭、教育、政治等多个方面的描写,龙应台巧妙地展现了台湾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这本书的标题“目送”寓意深远。
目送,意味着离别,也意味着告别。
在书中,作者告别了自己的童年,告别了小时候在农村的那段幸福时光。
她描述了在农村的生活,那里的风景、人物、乡风民俗等一切,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朴实与纯情的时代。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到来,农村开始发生变化,乡村文化不再受到重视,龙应台以深刻的反思和对流失乡土的思念,引发人们对于现代化与传统的思考。
除了对于农村生活的描述,作者还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家庭。
她深情地回忆了与父亲的往事,描写了自己与父亲之间那种纠葛的亲情。
作者的父亲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对于社会动态和政治问题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然而,他对待家庭的态度却不尽如人意。
他追随国共内战时期走出大陆的父辈到台湾,一直从政,是一位学者型的公务员。
父亲忙碌于自己的事业,为人冷淡,很少关心家庭的琐事。
他注重自己的学术研究,尤其痴迷于中国旧文化与传统,却对女儿的成长却缺乏关注和指导。
这种父女之间的隔阂和误解,让人感到
深深地心痛。
但也正是这种冷淡和疏离,让龙应台更加努力地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自己的成长而奋斗。
在政治层面上,《目送》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龙应台在书中描写了五六十年代台湾的政治氛围,她描述了当时的政治动荡、国共冲突以及蒋介石的统治。
通过对于这个时期的描写,作者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台湾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她对当时政治的看法和思考也让人深思。
她提出了对于政府的批评和对于个人自由的赞美,希望能够在书中引发人们对于政治与个人自由的思考。
总的来说,《目送》是一本充满温情、思考与感悟的书。
通过对于个人生活与家庭、政治等方面的描写,龙应台向读者传递了自己对于台湾社会变迁与发展的思考。
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于个人成长、家庭关系以及社会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中最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对于家庭的描写。
她虽然对于父亲的态度存在着一定的怨恨和失望,但她对于母亲的感情却是无比深厚的。
母亲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是那样的温柔、善良,她在艰难的时候给予了作者无尽的爱和支持。
通过对于母亲的回忆和描写,作者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温馨。
她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在一个团结、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重要性。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于教育的反思,向我们阐述了她对于自由与个人发展的追求。
她对于台湾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她认为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和僵化,令人们缺乏自由思考和个性发展的空间。
她主张自由的教育,倡导个人的独立思考与发展。
通过对于
教育的思考,作者传达了她对于自由和个人发展的追求,也引发了读者对于教育与个人发展的思考。
总的来说,《目送》是一本充满温情和思考的自传体作品。
通过对于个人生活、家庭关系、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描写和思考,龙应台向读者传达了她对于台湾社会变迁与发展的思考。
尽管作者在书中透露出一些对于社会现实和家庭关系的怨恨和失望,但她对于自由、个人发展以及人性的赞美和追求又让人感到温暖和勇气。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挫折中追求自由与个人发展的价值。
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