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试题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标题《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
及格。

所属课程《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倒计时26:42 您的得分:93.33!恭喜,您通过了《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的考试!
一、判断题(10 道)
1. 社会政策最终目的是要保护劳动者,使劳动者获得发展的成果。

()
正确
错误
2. 由于人的私欲结成了社会,由于人的私利产生了政府。

()
正确
错误
3. 社会建设是中国式的语言,西方并没有“社会建设”的说法。

()
正确
错误
4. 所有的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由头,看起来都微不足道。

()
正确
错误
5. 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表面看起来是阶级斗争,深层实际是需要的变化。

()
正确
错误
6. 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引发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

()
正确
错误
7. 没有社会权利做保障,政治权利很难充分得到实现。

()
正确
错误
8. 对需求的满足首先是权利的保障。

()
正确
错误
9. 随着社会结构变化,价值的整合功能弱化,利益的整合功能增强,伦理向法理转变。

()
正确
错误
10. 中国社会政策制定的依据是国外的成功经验。

()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通过媒体、广告虚拟地给消费者创造出需求。

A. 社会
B. 政府
C. 商家
D. 大资本家
2. 公众的公正观是指()
A. 基本权利的保证
B. 机会平等
C. 得所应得的东西
D.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
3. 社会是由()构成的。

A. 家庭
B. 集体
C. 人
D. 关系
4. 社会政策天然的是跟()联系在一起。

A. 强势群体
B. 弱势群体
C. 人民大众
D. 政府机关
5.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
A.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C. “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D.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 对信访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是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一个晴雨表
B. 新的信访条例解决了很多旧的问题
C. 信访数量过多不是好现象
D. 信访统计数据下降并不代表人民满意度提高
7. 和谐社会就是讲()
A. 安定团结
B. 利益分配
C. 公平公正
D. 以人为本
8. 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理解有误的是()
A. 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高于第一产业
B.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C. 城乡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化水平提高
D. 区域结构发生变化
9. 公共政策是(),选择的难点是(),排序的难点是()
A. 排序价值选择
B. 选择排序价值
C. 选择价值排序
D. 价值选择排序
10. 价值选择的障碍不包括()
A. 身份不同
B. 权利不等
C. 参与不畅
D. 认知水平不够
三、多选题(10 道)
1. 社会政策的本质()
A. 满足基本要求
B. 保护弱势群体
C. 维护社会公正
D. 促进社会和谐
2. 当前社会需求的特点()
A. 老百姓的社会需要、需求更加现实和理性,显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B. 基本生存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发展需求越来越强烈
C. 基本需求的标准在逐渐提高,权利的需求出现
D. 群体之间和代级之间需求的差异比较大
3. 社会政策的困境()
A. 很多政策得不到落实
B. 受益面有待扩大
C. 人们的认知水平不高
D. 不同群体之间受益水平差距较大
4.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包括()
A. 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B. 社会结构变迁存在区域不平衡,出现新二元结构
C. 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
D. 变迁机制发生了变化
5. 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提出了哪些重要的理念()
A. 法治社会
B. 和谐社会
C. 社会建设
D. 民生问题
6. 05年后信访数量下降的原因()
A. 新的信访条例对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做了更加严格的限制
B. 基层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化解矛盾的工作
C. 信访的统计口径有些变化
D. 社会安定人民满意度高
7. 季羡林老先生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放大是()
A. 阶层与阶层的关系
B. 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C. 民族与民族的关系
D. 党派与党派的关系
8. 社会政策的目的包括()
A. 利用国家政策的力量,消除因为市场因素带来的个人深层和发展的风险
B. 利用国家政策的力量,消除因为自然因素带来的个人深层和发展的风险
C. 保障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
D.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9. 中国社会变迁的动力()
A. 政策的调整
B. 体制的改革
C. “五化”
D. 观念变化
10. 社会政策的动因()
A. 民众的争取;
B. 政府自身求新求变
C. 有识之士认识水平的转变;
D. 人们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交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