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服务业发展下的译后编辑必要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服务业发展下的译后编辑必要性研究
钱阳
【摘要】计算机技术与翻译行业的融合,带来了翻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机器翻译虽然可以提高翻译速度,但无法产出提供高质量的译文.译后编辑作为机器翻译的必要补充,对于提高译文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在培养翻译人才时,应考虑市场需求,注重学生的译后编辑能力的培养.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8)009
【总页数】2页(P113-114)
【关键词】翻译服务;译后编辑;译后编辑能力
【作者】钱阳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我国翻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如翻译业务量的增加,翻译技术的进步,翻译分工的专业化等。

但是,传统的翻译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因此,为了增加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译者的工作效率。

然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产生的译文质量却参差不齐。

为了获得企业的长足发展,必须考虑译文质量和译者工作效率的平衡。

张士东等认为,翻译业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革命。

本土市场的需求增长带来了翻译产业的第一次革命。

互联网的兴起带来了翻译产业的第二次革命。

[1]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翻译服务业深度融合,带来了翻译服务业新的发展生态。

唐智芳等认为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兴起和发展带来了语言服务业的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变革。

曹艺馨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流动的民主化,互联网大众翻译模式愈加普并分析了大众翻译模式的未来市场价值。

[2]我国的翻
译服务业发展也是在互联网和翻译技术发展的驱动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为:各类待译材料的翻译需求量迅速增长,包括文本、多媒体、图像、软件材料等;待译材料的生成实现标准化,如文体、术语、惯用语编入现行标准等;翻译流程趋向自动化,如翻译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术语筛选、拼写语法修正、格式处理等;翻译相关技术工具的普及,如电脑排版软件、本地化软件、语音和图像识别软件等;翻译活动分工细致化,如档案员、属于专家、校对人员、审校人员等的出现。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机器翻译技术进行翻译项目处理。

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开发本地化和全球化的产品。

因此,网络和翻译技术已成为翻译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

翻译服务正朝着信息化、专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随着翻译技术的发展,行业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机器翻译的相关研究。

其中,译后编辑成为研究热点。

崔启亮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讨论了译后编辑的定义。

他认为广义的译后编辑是指对集成翻译环境下的初始译文进行的处理与加工。

这些初始译文来源广泛,既包括记忆库模糊匹配后的译文,也包括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后的译文。

而狭义的译后编辑是指对来源于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的处理与加工。

[3]无论是狭
义的译后编辑还是广义的译后编辑,都是为了提高译文质量和翻译效率而进行的修订过程。

在此基础上,崔启亮等总结了机器翻译译文的错误特征,既包括语法、句意、术语等大问题,也包括格式、排版等小问题。

[4]因此,在进行译后编辑时,
应从以上几方面入手进行译文修改。

这里所提出的译后编辑工作都是由专门人员即
译后编辑人员完成。

同时,一些国内的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译后编辑自动化的想法。

李梅等设计了译后编辑自动化的过程,她认为人们可以使用机器翻译系统将待译材料处理成机器译文,然后针对机器译文的典型性错误建立分类标准,同时进行机器译文的语料分析,最后根据词法和句法分析利用编码建立一种形式化描述,最后完成译文的二次加工,实现机器取代人工的译后编辑。

但是,无论是机器译后编辑还是人工译后编辑,都需要首先了解译后编辑的主要工作,进而对译后编辑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最后通过译文润色,实现译文质量的提高。

翻译服务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翻译质量的提高。

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中明确规定译文要忠实原文、术语统一、行文通顺,同时,就数字、专有名词、计量单位、符号、缩写、译文编排业提出了处理标准。

Daniel GOUADEC认为翻译质量应强调交际效果。

译者首先要保证译文编码、信息和其他各种材料的形式和内容的可读性。

王华树从语言服务视角探讨了翻译质量评估的要素。

除了译员的翻译水平之外,待译材料质量,翻译项目的时间、预算、流程,翻译技术及客户要求等都对翻译质量产生影响。

机器翻译在翻译大型项目时是节省时间的一种方式,越来越多的LSP和
机构采用机器翻译来缩短项目交付时间。

但对于需要高质量的人工翻译内容,只使用机器翻译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想提高翻译质量,必须考虑多种因素。

译后编辑人员对预翻译文本、机器翻译文本进行编辑、修改和修正,成为了另一项服务选择。

机器翻译虽然可以通过查询已存储于计算机的电子词典,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和模型,即时实现语言转换,但是无法分析出语言的内涵和适用的语境,有时甚至会产出违背原文的译文。

对于生僻词汇或者存在多种语义的词汇,机器翻译系统会出现漏译甚至错译。

比如,在翻译“双师型”时,有道词典的处理结果为double。

实际上,“双师型”指的是同时具备教学技能和职业技能的老师。

因此,应翻译成double-qualified而不是double。

在翻译“3+2大专”时,有道词典的处理结果是“3+2 college”。

实际上,“3+2大专”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教育模式,是3年
中专学习加2年大专学习的意思,最终获得的是大专文凭,并非本科文凭。

因此,应翻译成“3+2 diploma education”。

同样的,在翻译society woman时,有道词典的处理结果是“社会的女人”,实际上应翻译为“上流社会的妇女”。

对于结构复杂的句子,机器翻译系统难以找到合适的语言模型,也无法进行逻辑推理,容易得出错误译文。

比如,在翻译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is that data created by one computer system using one coding system cannot be directly accessed and used by another computer system using a different coding system.时,有道翻译处理的结果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数据由一个电脑系统使用一个编码系统不能直接访问和使用的另一个计算机系统使用不同的编码系统”,其中,using one coding system作定语修饰one computer system和using a different coding system作定语修饰anther computer system在有道处理后的译文里都无法体现。

因此,在翻译句式结构复杂的句子时,机器翻译有时难以进行逻辑分析,产出使客户满意的高质量译文的要求。

为了保证译文质量,有必要对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人工干预,即译后编辑,确保译文忠实原文、行文通顺。

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虽然可以借助已完善的翻译记忆库,结合互联网搜索功能,快速产出对等译文,但是通过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得出的译文依然无法脱离人工干预。

尤其是在加入一些规则译改进某些句子的翻译之后,其它一些原本可以处理的句子,又变得无法处理。

随之就会带来复杂的系统维护问题。

因此,在面对大型翻译项目时,为了保证翻译项目按时按量完成,项目负责人需要保证不同分包译员的语言、文体风格及相关表达包括术语、惯用语的使用是否正确、统一。

在译文质量监控和修改过程中译后编辑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行本地化项目管理,比如软件本地化、网站本地化时,译后编辑可帮助实现软件或网站运行适应目标市场用户在内容、习惯、功能等方面的需要,达到所需的交际效果。

伴随着翻译服务业的发展,译后编辑在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降低翻译成本上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对译后编辑的相关研究相对滞后,针对译后编辑人才培养的问题还未引起重视。

在互联网和翻译技术发展的潮流中,翻译服务行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需要进一步培养信息技术时代下的专业翻译人才,尤其是译后编辑人才的能力培养。

国内外有些学者已经关注研究译后编辑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Sharon O’Brien认为译后编辑人才应该掌握机器翻译相关知识、术语管理技巧、双语运用能力、编程能力、话语语言学等。

他认为译后编辑人才培养应首先学习翻译相关课程,包括翻译技巧、语言学、计算机操作技能。

Rico等认为译后编辑包含三大范畴能力,即语言能力、工具能力与核心能力。

其中,核心能力包括心理能力和策略能力,如制定与应用译后编辑细则,细分客户期望等。

Thicke认为机器翻译可以提高翻译效率,但难以保证翻译质量,行业内部缺乏译后编辑者。

他认为译后编辑人才培养应首先学习翻译相关课程,包括基本的双语翻译技巧、语言学相关知识、计算机操作技能。

冯全功等认为译后编辑是机器翻译的必要补充。

他认为译后编辑人员应同时具有翻译能力和编辑能力,具体包括双语运用能力、计算机辅助翻译技能、译后编辑工具操作技能、基本编程技能、语篇整合能力等。

国内外也有一些机构和学校开设了译后编辑的课程培训,如SDL Trados翻译软件培训课程中就包含了译后编辑课程,香港中文大学也开设了Editing Skills for Computer Translation。

但是,国内高校很少开设译后编辑课程。

因此,高校在培养翻译人才时体现出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

互联网与各传统行业深入融合,带来了翻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机器翻译虽然可以满足一部分业务需求,但无法满足客户对于高质量译文的需求。

因此,译后编辑,作为机器翻译的必要补充和提高译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译后编辑概念的提出为高校培养翻译服务业人才带来了新的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张士东,彭爽.中国翻译产业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48-52.
[2]曹艺馨.互联网大众翻译模式微探:历史、现时、未来[J].中国翻译,2015,(5):78-82.
[3]崔启亮.论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J].中国翻译,2014,(6):68- 73.
[4]崔启亮,李闻.译后编辑错误类型研究——基于科技文本英汉机器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5,(4):19-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