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初一初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初一初中语文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窗,注定要与诗词的。
古诗词中,就有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毛滂的“窗破月寻人”……因此,人们一般都与窗十分。
但也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绝无半点诗意的“”。
人如遭牢狱之灾,失去了自由,那就连窗也变得硬邦邦、冷冰冰的了,此时的窗,就有了某种的意味。
A.相遇信手拈来亲密窗棂劝诫
B.结识信口雌黄亲近窗户警告
C.结缘信手拈来亲近铁窗警世
D.邂逅信口雌黄友好铁窗劝慰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他性格和蔼,待人诚恳,举止文雅,言语动听。
虽然是初次接触,但我对他的好感油然而生。
B.每到夜幕降临,柳州的小吃街便人声鼎沸,那场面十分壮观。
C.读书是游历世界最经济、最省事的途径,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大饱眼福。
D.柳州电视台的“摆古”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3.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声声的问候,一份份不期而至的礼物,都是用真情渲染的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②一轮圆月缓缓爬上树梢,将它的清辉洒落在屋前的谷地上。
③托尔斯泰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的白浪的大胡子。
④不是每一次奋斗都有祝福;不是每一次付出都有感激;不是每一次进步都有肯定……
A.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B.拟人夸张比喻排比
C.比喻夸张拟人排比
D.夸张比喻排比拟人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骇然 (hài) 言讫(qì) 隐匿 (mì) 旁若无人 (rò)
B.憩息 (qì) 蹇劣 (jiàn) 纶巾 (lún) 融融泄泄(yì)
C.盛馔 (zuàn) 岑寂 (cén) 隽妙(juàn) 左顾右盼(pàn)
D.酝酿 (niàng) 发髻 (jì) 澄清 (chéng) 蹑手蹑脚 (niè)
5.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引吭猥鄙水藻笑容可鞠
B.忧戚轻飔分娩不盛其烦
C.叫嚣奢侈窥视蜂拥而上
D.瞭亮宽敞鹤氅呼朋引伴
二、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为爱挺直
①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乡摆了个水果摊,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张罗。
到了七点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了,于是用三轮的脚踏车,载着顺路的他和一车水果,在晨曦中一路奋进。
②母亲的背驼得很严重。
到了冬天,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北风裹着雪花,一路肆虐。
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力地挺直了背。
躲在母亲背后的他,恍然发现母亲的驼背直了不少。
③到了学校,他欢呼着跳下车,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
他还沾沾自喜地叮嘱母亲,说不定蹬脚踏车有助于纠正驼背呢。
母亲笑了笑,不以为意。
可是懵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
④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
可是日复一日,他失望地发现,母亲蹬脚踏车时,脊背是直的,可
一下车,却又成了驼背。
于是,同学们的嘲笑始终伴随着他。
⑤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里。
没过了几年,他娶了个漂亮的妻子,也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
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⑥直到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送四岁的女儿去幼儿园。
那天的北风格外地大,刮在脸上竟有些生疼。
女儿惊叫了几声,他于是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风而来的寒风。
风像刀子一样,在身上刮过,他却始终牵挂着后座上的女儿。
⑦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老家的母亲。
他也终于明白,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
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
可他不知道的是,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
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
⑧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
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
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
【1】选文第④段中说“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根据你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他的“希望”是什么?(4分)
【2】选文第⑦段中说“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
在文中“这样的戏”具体指什么?(4分)【3】⑧段写到“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
”你认为接下来他会做什么?(4分)
【4】阅读选文后,你会为其精美的文题所折服,联系全文,说说选文标题好在哪里?(6分)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
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路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
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
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
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
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两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毛发尽力往上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
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捉魔。
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
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时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
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
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
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
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
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
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
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
你在学
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
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
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
有一份怡人的意境。
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
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1】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题目中的“同行”既指,又指。
【3】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5】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6】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三、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填空。
《繁星春水》的作者是冰心,原名,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
著称。
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
四、默写
文言诗文填空。
(1),悠然见南山。
(2),风正一帆悬。
(3)念天地之悠悠,。
(4)黑云压城城欲摧,。
(5),霜重鼓寒声不起
(6),小桥流水人家。
(7)《次北固山下》中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
,。
(8)《雁门太守行》中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诗句是
,。
(9)《饮酒》中表现诗人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的诗句是
,。
五、作文
作文。
生活中,一定会有你喜欢的事物:或是因为它美好的外形,或是因为它蕴含某种情趣,或是因为它引起了你的联想,触动了你的情思。
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出来。
要求:选择自己真正有感触的事物来写,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所写事物的特点联系起来。
如夏季开放、颜色深红的石榴花恰与作者热烈、奔放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相契合。
描写事物时,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
题目自拟。
600字以上。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2)无案牍之劳形()
(3)不营产业()(4)欢守志弥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
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七、语言表达
请结合语境再仿写一句话。
善思则能“从无字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
私;,。
八、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1】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
【2】此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辽宁初一初中语文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窗,注定要与诗词的。
古诗词中,就有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毛滂的“窗破月寻人”……因此,人们一般都与窗十分。
但也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绝无半点诗意的“”。
人如遭牢狱之灾,失去了自由,那就连窗也变得硬邦邦、冷冰冰的了,此时的窗,就有了某种的意味。
A.相遇信手拈来亲密窗棂劝诫
B.结识信口雌黄亲近窗户警告
C.结缘信手拈来亲近铁窗警世
D.邂逅信口雌黄友好铁窗劝慰
【答案】C
【解析】此类题关键在于比较词义的区别,将词语拆分,根据词中不同的文字辨析词语意义的细微差别,再根据语意判断选用。
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比如第二空,“信口雌黄”是随口胡说的意思,根据句意排除BD两项,而第一空“结缘”有产生紧密关系的含义,而“相遇”无此含义,不符合句意,故答案为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他性格和蔼,待人诚恳,举止文雅,言语动听。
虽然是初次接触,但我对他的好感油然而生。
B.每到夜幕降临,柳州的小吃街便人声鼎沸,那场面十分壮观。
C.读书是游历世界最经济、最省事的途径,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大饱眼福。
D.柳州电视台的“摆古”栏目办得惟妙惟肖,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答案】D
【解析】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D句中“惟妙惟肖”是指用艺术手法表现某事物非常逼真,不能形容“栏目”。
【考点】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
3.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声声的问候,一份份不期而至的礼物,都是用真情渲染的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②一轮圆月缓缓爬上树梢,将它的清辉洒落在屋前的谷地上。
③托尔斯泰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的白浪的大胡子。
④不是每一次奋斗都有祝福;不是每一次付出都有感激;不是每一次进步都有肯定……
A.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B.拟人夸张比喻排比
C.比喻夸张拟人排比
D.夸张比喻排比拟人
【答案】A
【解析】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六七种,根据所学积累,了解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句“都是用真情渲染的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是比喻,②句“一轮圆月缓缓爬上树梢”是拟人,③句“犹如卷起的滔滔的白浪的大胡子”是比喻,④句三个“不是”是排比,答案为A。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骇然 (hài) 言讫(qì) 隐匿 (mì) 旁若无人 (rò)
B.憩息 (qì) 蹇劣 (jiàn) 纶巾 (lún) 融融泄泄(yì)
C.盛馔 (zuàn) 岑寂 (cén) 隽妙(juàn) 左顾右盼(pàn)
D.酝酿 (niàng) 发髻 (jì) 澄清 (chéng) 蹑手蹑脚 (niè)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A项应为隐匿 (nì),旁若无人(ruò);B项应为蹇劣(jiǎn),纶巾(guān) ,融融泄泄(xiè);C项应为盛馔 (zhuàn) ,隽妙(jùn )。
5.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引吭猥鄙水藻笑容可鞠
B.忧戚轻飔分娩不盛其烦
C.叫嚣奢侈窥视蜂拥而上
D.瞭亮宽敞鹤氅呼朋引伴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A项应为“笑容可掬”;B项
应为“不胜其烦”;D项应为“嘹亮”。
点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字形正误辨识,需要逐字审题,认真审读,巧用排除,注重积累。
二、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为爱挺直
①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乡摆了个水果摊,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张罗。
到了七点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了,于是用三轮的脚踏车,载着顺路的他和一车水果,在晨曦中一路奋进。
②母亲的背驼得很严重。
到了冬天,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北风裹着雪花,一路肆虐。
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力地挺直了背。
躲在母亲背后的他,恍然发现母亲的驼背直了不少。
③到了学校,他欢呼着跳下车,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
他还沾沾自喜地叮嘱母亲,说不定蹬脚踏车有助于纠正驼背呢。
母亲笑了笑,不以为意。
可是懵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
④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
可是日复一日,他失望地发现,母亲蹬脚踏车时,脊背是直的,可一下车,却又成了驼背。
于是,同学们的嘲笑始终伴随着他。
⑤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里。
没过了几年,他娶了个漂亮的妻子,也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
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⑥直到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送四岁的女儿去幼儿园。
那天的北风格外地大,刮在脸上竟有些生疼。
女儿惊叫了几声,他于是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风而来的寒风。
风像刀子一样,在身上刮过,他却始终牵挂着后座上的女儿。
⑦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老家的母亲。
他也终于明白,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
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
可他不知道的是,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
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
⑧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
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
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
【1】选文第④段中说“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根据你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他的“希望”是什么?(4分)
【答案】希望母亲能通过蹬脚踏车让驼背逐渐挺直,使自己不再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
(意思对即可给分)(4分)
【解析】所问问题在文段中有文字暗示。
理解此类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发生”处,然后阅读前后内容
进行分析。
抓住上段中“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这句即可理解。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选文第⑦段中说“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
在文中“这样的戏”具体指什么?(4分)
【答案】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寒;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
(4分)
【解析】作者有明确的叙述。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关注问题所在的本段文字,然后再去搜寻与此相关的文字,找到相关的内容,综合分析。
第七段和相照应的文章前面的文字有具体内容,根据这些情节即可解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⑧段写到“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
”你认为接下来他会做什么?(4分)
【答案】结尾就是将母亲接到身边,安享晚年。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根据全文情节内容,了解母亲的处境,体会“他”对母亲的情感,从“他”采用的实际行动来关照母亲这方面
理解。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4】阅读选文后,你会为其精美的文题所折服,联系全文,说说选文标题好在哪里?(6分)
【答案】①高度凝练地概括了选文“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这一主旨,展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给人以心灵
的震撼。
②造成悬念,引领着读者急切地阅读全文。
(6分)
【解析】文题的“主旨义”很突出,易于理解。
将文题中的“爱”和“挺直”作为两个思考点,联系文段内容,看看作者是怎么表现这两个词的意义的,那么文题的特点(好处)也就分析出来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
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路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
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
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
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
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两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毛发尽力往上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
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捉魔。
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
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时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
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
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
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
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
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
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
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
你在学
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
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
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
有一份怡人的意境。
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
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1】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例:为了帮助“我”克服不敢走夜路的胆怯心理,使“我”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一边用语言鼓励“我”,一边在夜间举着火把与“我”同行的故事。
【解析】概括文章内容,一般要呈现出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尤其是
人物和事件必须写清楚。
一般会概括成“在什么情况下、有关谁、什么事、结果如何”。
读完全文,尤其是结尾段中“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就可以确定,本文的主题在于歌颂父亲对我的爱。
这样概括的重点就应该是父亲,写出父亲是如何爱我的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题目中的“同行”既指,又指。
【答案】父亲与“我”一起走夜路,通过夜间同行帮助“我”成长。
【解析】分析标题的含义要从表及里,从浅入深,根据文章内容挖掘出它的内涵。
回答时,要把标题的理解与标题的作用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
“同行”的含义肯定不是表面的一层意思,根据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它既是指事件
本身,更指事件的意义与影响。
既要写出“同行”一词的本意,又要写出在文中的深层意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3】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用恰当的话语教导和默默的行动帮助,科学理智地教育关爱孩子的人。
【解析】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父亲爱“我”,但是一种特殊的方式。
理解了这一点,父亲的形象就可以概括出来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