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频考点专攻练八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开端__1840_1894年人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考点专攻练(八)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开端——1840-1894

(35分钟85分:共12个小题,每题4分;共2个大题,37分。

)
【最新模拟精练】
1.(2017·德州模拟)“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选A。

题干信息体现了中国国门被打开,清朝统治者仍然没能认清形势,符合材料所述的是鸦片战争,故A正确。

2.(2017·宜春模拟)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

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
【解析】选A。

材料中清政府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表明这一事件主要发生在南方,再结合“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可知地方团练参与镇压该事件,故A正确。

3.(2014·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解析】选D。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当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后,英国商品并未能在中国大量倾销,根本原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与史实不符,因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没有出台保护本国经济的相关政策;C与史实不符,同一时期中国与印度均是封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类似;鸦片战争的破坏应使中国消费工业品增加,但事实却相反,故A也不正确。

4.(2017·豫北联考)鸦片战争前,田赋一直是清政府支柱性的财源,但到晚清时期,它的支配性地位逐渐被关税和厘金所取代。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B.民族工业发展非常迅猛
C.扭转长期贸易逆差局面
D.逐渐被卷入了世界市场
【解析】选D。

关税是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它的数量与一个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紧密相连,D正确。

A、B、C不符合史实。

【拓展延伸】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1)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的要求,汽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应用,中国传统产品的国际影响力等。

(2)表现: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中国的农产品,如丝和茶叶等,价格逐渐被列强控制和操纵;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残等。

(3)影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促使政府税收方式发生变化等。

5.(2017·焦作模拟)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

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此方案不可行,因为当时中国民间无力经营现代工业
B.此人是洋务派代表,认为学习西方技术便可驾乎西制之上
C.此人看到官办企业的重重弊端,鼓励发展民营企业
D.说明清政府内部发生分化,产生民族资产阶级代表
【解析】选C。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可知此人看到官办企业的重重弊端,鼓励发展民营企业,故答案选C。

6.(2017·福州模拟)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 )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解析】选B。

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故A错误;林则徐是清政府抗英的官吏,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他的思想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故B正确;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不是全面学习,故C错误;林则徐代表的是开明地主,而不是资产阶级,故D错误。

7.(2017·临沂模拟)《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
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
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示以尊君亲上之义”等可知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故A正确。

8.(2017·泉州质检)中国古代读书人以官场为重,很少涉足商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和士大夫,重视工商业,有些人还到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任职。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C.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开始产生
D.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解析】选B。

从材料“中国古代读书人以官场为重”到“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和士大夫,重视工商业”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中国的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选B。

9.(2017·济宁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轮船招商局是在洋务运动中诞生的第一个官督商办企业,其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及思想领域的变化,浓缩了洋务企业的基本特点。

轮船招商局历年船值统计(1873-1893年)
单位:两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据材料,任意提取有关近代中国社会变化或洋务企业发展特点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说明:任意提取两点信息即可。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作答时注意首先从材料中提取有关近代中国社会变化或洋务企业发展特点的两点信息,然后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1:特点: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一度发展迅速,但又迅速萎缩。

(4分)说明:迅速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刺激;政府的支持使其发展迅速。

(4分)迅速萎缩:外来企业排挤;封建因素的制约。

(4分)
示例2:信息:经济近代化起步并不断发展。

(2分)说明: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4分)信息:学习西方并逐步付诸实践。

(2分)
说明: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进行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4分)(若答出洋务运动的具体内容,如创办近代工业和新式学堂等亦可)
【原创新题速递】
10.有学者指出:一个自视为“天朝上国”拥有众多藩属国的泱泱大国,在遇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后,被迫放弃天朝尊严,俯就于西方现代化的大潮之中,这既是中国的进步,又是中国融入世界无法回避的选择。

该“选择”( )
A.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开启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促使清政府逐步实行民主改革
【解析】选A。

材料体现了晚清政府在遭受列强侵略后,对外关系被动地由传统藩贡体制向
近代外交的转型,A正确。

材料未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的信息,B错误;这种“选择”没有促使清政府逐步实行民主改革,更不是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的原因,C、D错误。

11.洋务运动期间郑观应曾明确承认,官督商办并非新的企业创办形式,而是与《清会典》中“‘有司之制,招商开采’之言,亦正相符合也”。

由此可知此类洋务企业( )
A.属于政府官办的性质
B.延续了传统商务政策
C.有浓重的近代化色彩
D.体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中兴办的官督商办企业。

“并非新的企业创办形式”说明其在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有司之制,招商开采”说明此类企业中政府主要起监督作用,并不干涉实际运营,由此可知此类洋务企业延续了传统商务政策,故选B。

12.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
A.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B.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过程中
【解析】选D。

材料反映杨宗濂投资棉纺织工业,与重农抑商思想不符,故A错误;材料说为了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大量购买田产,与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不符,故B错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材料反映杨宗濂兄弟既投资,又购置田产,是受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影响,故D正确。

13.严复曾说:“牛有牛的‘体’和‘用’,马有马的‘体’和‘用’——牛之‘体’决定了它有负重之‘用’,马之‘体’决定了它有致远之‘用’;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好比要求‘以牛为体’来求马之‘用’。

”严复认为洋务派( )
A.中西结合找到了富强的根本
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目的是巩固清朝的专制统治
D.对西方的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解析】选D。

材料主要说明了洋务运动没有找到西方富强、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说明其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故选D。

【拓展延伸】严复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反思
(1)概述: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2)内容:
①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

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

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

②严复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古之必敝”,所以他认为就是尧、舜、孔子生在今天的话,也要向西方学习的。

要救中国必须学西学和西洋“格致”:“益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之事,则仅得其皮毛。

”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他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要从政治制度上进行改革,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和”的资产阶级教育方针。

(3)影响:批判了“中体西用”的思想;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14.(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守旧派反对现代化的事例比比皆是:1874年,由于机车撞倒了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短线铁路被暴民们扒掉了路基。

两年后,两江总督在当地士绅的压力下购买了这段洋路并将其拆毁;1876年,当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邦而追随于洋鬼。

郭嵩焘的日记因为赞誉已有两千年历史之西洋文明而被守旧派斥责为异端邪说,他们迫使官府拆毁了该部日记的印版。

这寥寥几个例子,足以揭示西化倡导者所处的不利的社会和政治气氛了,就这些倡导者与反对他们的势力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而言,他们敢于拥护这样一场不得人心的事业,且取得了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虽然并不完美),实属奇迹!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世纪初,人们又开始了用蒸汽机牵引车辆的试验。

1804年,特里维西克发明了火车头。

10年后,斯蒂芬孙也发明了机车。

在1825年,斯蒂芬孙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客运机车,并负责建成了从斯托克顿到达林顿的铁路,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从而开创了铁路运输时代。

火车这一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对火车这一新生事物,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有些反对者说:“火车冒出的黑烟会影响庄稼的生长,毒害家禽和牲畜,火车的隆隆声吓得母鸡都不下蛋了。

”但是,新生势力是什么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出现了修建铁路的热潮,到1850年,已建成通车的铁路线接近1万千米,英国铁路
网的主干结构已初步形成。

——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西化”提倡者与守旧派之间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中英两国“工业化”遇到的不同障碍及结局,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15分)
【解析】第(1)题,注意从材料中概括相关信息。

矛盾表现可从经济、外交、文明等角度作答;产生原因可从政治体制及经济基础角度考虑。

第(2)题,可综合两则材料从两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程度分析遇到的不同障碍和结局;启示可从政治体制及社会环境对工业化的影响角度作答。

答案:(1)矛盾表现:是否兴办铁路;能否开展近代外交;是否反对西洋文明。

(6分)
产生原因:西方文明的传入客观上使中国社会逐步近代化;(1分)传统自然经济及君主专制制度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强烈抵制;(2分)传统“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1分)
(2)障碍:英国工业化遇到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是舆论反应;结局:工业化迅速推进。

(6分)中国则主要体现在政治观念上,并有反西化的激烈行动;结局:工业化缓慢。

(6分)
启示: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在推进工业化、近代化进程中有重大的作用。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