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6)
一、选择题
1.18年前,38000多枚秦简在湖南里耶小城出土,“复活”了秦朝历史。

其中最能体现“一统之治”的是
A.鼓励耕织、奖励军功B.设置郡县、征调徭役
C.开垦农田、制作农具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想一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状态
②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④两次战役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南方经济基础比北方好B.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
C.南方统治者更重视发展经济D.南方的生产技术、工具比北方先进4.西晋是我国继秦汉以后的大一统王朝,但存在时间较短。

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是A.“王与马,共天下”B.十六国政权更替,导致政局动荡C.“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D.司马睿篡夺皇位建立东晋
5.我国古代有很多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下列战役不属于此类型的是()
A.赤壁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巨鹿之战
6.下列各项对《史记》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A.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B.作者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C.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记述了华佗使用麻沸散的事例
7.《史记》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来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从材料看,张骞身上最突出的价值观是
A.诚信B.自由C.公正D.友善
8.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A.王莽施政的危害B.外戚权利的膨胀
C.宦官把持朝政D.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9.试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南朝《宋书》)。

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出发,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超过北方
B.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
C.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D.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10.史书记载: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放弃)以利民”。

该材料说明了汉文帝()
A.注重以农为本B.废除严刑峻法C.提倡节俭治国D.减免徭役赋税11.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彩陶盆(如下图),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这件文物出土于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红土埠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12.如下示意图中,序号①②③处应分别填写
A.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B.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最高统治者C.最高统治者、地方政府、中央政府D.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最高统治者
13.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以下做法中最符合孔子主张的是()
A.严厉处罚看护人B.细心调查原因C.关心是否伤到人D.不管不闻不问14.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中,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

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获得奖励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军官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废除土地私有制
15.战国时期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商鞅变法B.齐桓公称霸C.长平之战D.三家分晋
16.下列表述与下图最相符的是
A.严格的等级界限消除B.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C.青铜器成为百姓日常用品D.青铜器使用不分权力大小
17.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考古学家在我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

其中位于今天北京的古人类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和北京人遗址B.丁村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
C.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D.元谋人遗址和丁村人遗址
18.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A.夏朝B.西周C.商朝D.东周
19.每年清明节,很多海内外中华儿女都要齐聚黄帝陵轩辕殿祭祀广场,共同祭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下列有关黄帝的传说中正确的是
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②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③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④创造文字,制作音律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0.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

”与这段材料直接关联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B.实行分封制C.废除分封制D.颁布“推恩令”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填空。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农作物根据图片,史前时期居民能够种植:。

铸有武王伐纣铭文的青铜利簋
(2)该文物反应了朝代建立的历史信息。

河南殷墟遗址出土的卜辞
(3)卜辞上的文字刻写在。

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的重要阶段。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古代最重的青铜器(4)该文物是。

它的出土展示了
朝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

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

(5)该文物反映了在农业上材质的工具和技术逐步推广。

秦朝统一货币
(6)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秦朝统一后的货币称为。

(7)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古代历史?
2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形成了一整套中央管理体系。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管理地方的制度叫什么?
材料二史书记栽: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还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

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2)针对材料二的情况,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勤于政事,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他裁并郡县,精简官员。

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号称“建武盛世”。

(3)材料三介绍了刘秀的哪些统治政策?刘秀创造的“建武盛世”的另外一个名号是什么? 23.家国情怀有助于激发人们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认同感和责任感。

家国情怀包含对国家疆域的情感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一当时用哪一种文字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图二是指哪一政治制度?材料二:
(2)材料二中“中华文明”是通过哪条道路把欧亚大陆连成一条“文明地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哪一发明当时通过该道路传向世界?
材料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

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

宣帝改曰都护……
——《后汉书·西域传》(3)材料三中“宣帝改曰都护”是指朝廷在该地区设置的哪一最高长官(或机构)?
材料四: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兴盛,难以言传。


(4)材料四中“中原地区”的兴盛与哪一改革有关?此次改革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作用?
2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分裂的时期,但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和不变的追求。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1)请完成下列表格。

(2)上述表格体现出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
A、都是开国皇帝
B、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3)请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三个政权。

(4)北魏的孝文帝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

这些措施的推行,有什么影响?
(总结认识)
(5)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秦简”、“秦朝历史”、“一统之治”,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秦始皇还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开凿灵渠、修建长城、骊山陵墓等。

B正确;鼓励耕织、奖励军功,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A排除;开垦农田、制作农具,不能提现秦朝的“一统之治”,C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方面的措施,D排除;故选B。

2.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是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进行的决战,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淝水之战之后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状态,故①错误;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故②正确;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先后发生在200年和383年,间隔了一个多世纪,故③正确;官渡之战中袁绍和淝
水之战的前秦苻坚都是因为骄傲自大导致失败,故④正确。

故D正确,ABC错误。

综上故选D。

3.B
解析:B
【详解】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以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故B项符合题意;A、C和D项表述错误,排除。

故选B项。

4.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苦。

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故选C项;“王与马,共天下”是东晋形成的政治格局,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十六国政权更替,导致政局动荡。

因此,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因此,D项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C 项。

5.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役,是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但是不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不符合题意;故选B。

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ABC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华佗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史记》中不可能记载这一内容,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7.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然骞凿空,诸后使往来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可知,
张骞开通西域后,后面出使西域的人都仿效张骞,称博望侯,以此来取信于外国,外国人因此而信任他们。

可见张骞是十分讲诚信,值得信任的,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张骞的自由,公正,友善的品质,排除B、C、D项。

故选A项。

8.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

皇帝长大以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败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东汉末年爆发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而王莽施政是在东汉成立之前,因此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A,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9.C
解析:C
【详解】
材料的意识是: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南朝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故选C。

10.C
解析:C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句话体现的是汉文帝提倡勤俭节约,为恢复社会生产,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故选C;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1.C
解析:C
【解析】根据题干“人面鱼纹”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所以答案选C。

12.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中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总揽国家一切权力;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据此可知,图示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最高统治
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A项正确;秦朝时期,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三公是中央政府官僚,郡县属于地方政府,因此其他选项均对应错误,排除BCD三项。

故选A项。

13.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因此,最符合孔子主张的是关心是否伤到人,故选C项;细心调查原因,根据情况处罚当事人,符合法家“以法治国”的主张,排除AB项;不管不闻不问,符合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主张,排除D项。

14.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商鞅变法是在秦孝公统治时期。

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获得奖励,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奖励生产;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商鞅变法规定,承认土地私有,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5.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有众多的诸侯国,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B项符合题意;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商鞅变法,排除A项;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排除C项;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排除D项。

故选B项。

16.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反映出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选项B符合题意;商朝以后的青铜器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与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选项ACD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故选B。

17.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
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

山顶洞人的脑容量及头骨形态与现代人类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所以位于今天北京的古人类遗址是C,C项符合题意;A项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排除;B项丁村人遗址位于山西省境内,排除;D项元谋人遗址和丁村人遗址分别位于云南省和山西省,排除。

故选C。

18.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约公元前104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大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B项正确;夏朝建立的时间是约公元前2070年,排除A项;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排除C项;约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排除D项。

故选B项。

19.A
解析:A
【详解】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

他的妻子发明养蚕抽丝技术,他让部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因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

①②符合题意,④排除;③大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排除。

所以A 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选A。

20.D
解析:D
【详解】
依据题干“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可知,与之直接关联的措施是汉武帝时期为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结果王国的封地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势力大为下降,难以同中央对抗,从而强化了中央集权,D正确;秦统一中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AC排除;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制,B排除。

故选D。

二、材料分析题
21.(1)水稻(2)周或西周(3)龟甲或兽骨、形成与发展(4)司母戊鼎、商(5)铁制、牛耕(6)圆形方孔半两钱(7)考古发现、释读文字(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距
解析:(1)水稻(2)周或西周(3)龟甲或兽骨、形成与发展(4)司母戊鼎、商
(5)铁制、牛耕(6)圆形方孔半两钱(7)考古发现、释读文字(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地处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
(2)依据图片信息:铸有武王伐纣铭文的青铜利簋可知,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3)依据所学可知,清末发现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
(4)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古代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它的出土展示了商朝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
(5)依据所学可知,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该文物反映了铁制、牛耕在农业上材质的工具和技术逐步推广。

(6)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的货币称为圆形方孔半两钱;
(7)依据所学可知,我们可以通过考古发现、释读文字了解古代历史。

22.(1)郡县制
(2)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光武中兴”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
解析:(1)郡县制
(2)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光武中兴”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地方上吗,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36郡,郡的行政长官称为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

(2)依据材料二“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还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

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结合课本所学,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

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导致社会混乱。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侯国,这样,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小;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3)依据材料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勤于政事,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他裁并郡县,精简官员。

”由此可知刘秀采取的政策有:释放奴婢;减轻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由于刘秀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3.(1)小篆;中央集权制
(2)丝绸之路;造纸术
(3)西域都护
(4)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图一七种文字统一为一种文字。

结合课本所学,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
解析:(1)小篆;中央集权制
(2)丝绸之路;造纸术
(3)西域都护
(4)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图一七种文字统一为一种文字。

结合课本所学,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个亿。

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依据图二皇帝、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等,可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统领。

(2)依据材料二路线从长安到西亚、欧洲,“把亚欧大陆连成一条‘文明地带’”可知是丝绸之路。

结合课本所学,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经过丝绸之路辗转流传过去,为世界文明做出伟大贡献。

(3)依据材料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

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

宣帝改曰都护……”,结合课本所学,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4)依据材料四“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反映了北魏的兴盛。

结合课本所学,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进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的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改革,促进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使北魏繁荣兴盛。

24.(1)①丞相②推恩令③焚书坑儒④盐铁专卖
(2)B
(3)曹魏、西晋、前秦、北魏;(三个即可)
(4)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5)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意思相近亦可)
解析:(1)①丞相②推恩令③焚书坑儒④盐铁专卖
(2)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