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时 ❸俱备。 俱:
晓雾将歇
❹,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❺
,
四季都有。 都。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
晓:清
沉鳞 ❻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❼。
实:实 自
晨。 水中潜游的鱼争着跳出水面。( 这里 )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在。 自从
康乐 ❽以来,未复有能与 ❾其奇者。
自:自
( 南朝的 )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从。
第一部分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注
文章解读
文化知识
名师复习计划
-14-
三、课文内容探究 ( 一 )理解文章内容 1.本文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概括了它的特点?该字所在的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美。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统领全文。 2.本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的?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作者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 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3.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提到他有什么用意?[课后习题第二题变式] “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第一部分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注
文章解读
文化知识
名师复习计划
-6-
一、内容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称之美,勾勒 出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 景的得意之感。
第一部分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注
文章解读
文化知识
第一部分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注
文章解读
文化知识
名师复习计划
-4-
❶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征( 500— 536 ),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 今河南太康 )人,曾任中书舍人。陶弘景( 456—536 ),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 集》。 ❷〔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❸〔四时〕四季。 ❹〔歇〕消散。 ❺〔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❻〔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2.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副词,快要
欲
实是欲界之仙都 名词,欲望
第一部分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注
文章解读
文化知识
名师复习计划
-11-
3.古今异义 古义: 季节
( 1 )四时.俱备 今义:时间
古义: 消散 ( 2 )晓雾将歇. 今义:休息
古义: 坠落 ( 3 )夕日欲颓. 今义:消沉,萎靡
4.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第一部分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注
文章解读
文化知识
名师复习计划
-15-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的? 从山水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进行描绘的。 5.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 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 之感。
第一部分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注
文章解读
文化知识
名师复习计划
-10-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词语解释
( 1 )五色交.辉.
交辉: 交相辉映
( 2 )夕日欲颓.
颓: 坠落
( 3 )沉鳞竞.跃 ( 4 )实是欲.界.之仙都
竞: 争着 欲界: 这里指人间
( 5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名师复习计划
-7-
二、结构图解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四时
《答谢中书书》 具体 平视:两岸石壁 之景 动静 沉醉山水愉悦得意
描绘 青林翠竹
结合
晓雾歇 猿鸟鸣 晨昏
夕日颓 沉鳞跃 之景
感慨收束: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一部分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注
文章解读
第一部分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注
文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读
文化知识
名师复习计划
-3-
第一层( 第一句 ):总领全文。 第二层( 中间五句 ):写景。作者择取这些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 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第三层( 末两句 ):以感叹收束全文。作者能够从如此人间仙境中发现无尽乐趣,热 爱之情溢于言表。
第一部分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注
文章解读
文化知识
名师复习计划
-13-
二、理解性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 , 古来共谈 ”。 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 , 清流见底 ”。 3.《答谢中书书》中,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两岸石壁 , 五色交辉 。 青林翠竹 , 四时俱备 ”。 4.《答谢中书书》中,表达出对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山川美景由衷的赞美之情的句 子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 ”。
五色交辉.
辉: 辉映
第一部分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注
文章解读
文化知识
名师复习计划
-12-
5.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限标1处 ) ( 1 )实是 / 欲界之仙都 ( 2 )未复有 / 能与其奇者 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 争着跳出水面。 ( 2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 南朝的 )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第一部分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注
文章解读
文化知识
名师复习计划
-9-
1.文体知识。 【书】即信函。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 2.称官爵名。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古人有以 称官爵名来指代本人的习惯。如: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一部分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注
文章解读
文化知识
名师复习计划
-5-
❼〔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 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❽〔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385—433 ),他承袭祖父谢玄( 343—388 )的爵 位,被封为康乐公。 ❾〔与( yù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文化知识
名师复习计划
-8-
三、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本文写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用寥寥数笔传达出自己与自然融合的愉悦 之情,体现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结构清晰,脉络贯通。写景部分,先仰视,再俯瞰,复平视,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 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脉络贯通。 3.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如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先以“清流” 使人初感,再以“见底”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中,“交”“乱”“竞” 三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第一部分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注
文章解读
文化知识
名师复习计划
-16-
( 二 )分析写作手法 1.作者是怎样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 一是形态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 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 句描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 嬉戏。( 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传达了生命气息,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第一部分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原文译注
文章解读
文化知识
名师复习计划
-2-
【近14年未考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 就是文人雅士 )共同谈论赞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❷。青林翠竹,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