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层次与模式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层次与模式分析
冯 璐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 本文根据不同角度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层次的划分,指出了不层次下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和方法等,
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并构建一种缩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差距的发展模式——雁型模式。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层次 模式 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G 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634(2003)07-0745-03An Analysis on the Order and the Mod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Feng Lu
(Depa r tment o f Info rmation M anag ement ,Heilo ng jiang U niv er sity ,Har bin 150080)
Abstract Fr om differe nt angl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or de r o f ente rprise info rmatiza tio n in china and
indeicates the aim and the method o f enter prise infor matization in differe nt o rders to help th e enter prise in info r matization o rder .The author builds a model like hundr eds of wild g oo ses flying in th e sky to minish the dista nce amo ng enterprises in enterprise info r matization.
Keywords Enterprise infor matiza tion O rder M ode M anageme nt info r ma tio n sy stem
收稿日期:
2002-10-11
1 前 言
20世纪中期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它无比强劲的冲击力,扩散力和渗透力在短短几十年里迅速改变了世界。

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使人类文明由工业时代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化的挛生浪潮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难得机遇。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上看,企业信息化可以增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使企业适应国际化竞争,并且还增加了企业的技术流通等;从微观上看,它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理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加速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有助于提高企业智能等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企业信息化就谈不上国民经济的信息化。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史,但总的说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落后,概括起来说“我们有21世纪的网络,90年代的软件,但是只有80年代的应用,70年代的管理。

”正因为产生了这样的现象,我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就应该广泛借鉴和学习国外企业信息化的方法与经验,确立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措施和发展方向,按层次、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实现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层次问题。

本文试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层次性理论不同角度的划分,寻求企业内部信息化的突破口,探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
规律,归纳出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的先后顺序,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同层次的不同要求,以保障企业有层次地逐步实施信息化,最终完成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层次性分析
“层次”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内容的次序”。

因此,研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层次就是要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骤或先后顺序清晰,避免事倍功半,效果不佳的现象出现。

2.1 从企业全面信息化的角度划分
这种划分方法是以企业信息化的定义为依据。

企业信息化是指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

因此,按定义就可把信息化的过程从整体上分为三个层次,即生产过程自动化、数据处理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辅助决策网络化。

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相对比较简单,它包括设计过程自动化、制造和控制过程的自动化。

数据处理信息化,是指当有了必要的设备又有熟练操作的人员后,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自行开发或购买相应的管理软件,对生产、销售、财务等重要部门的数据进行处理。

而辅助决策的网络化是指大部分部门
第21卷第7期
2003年7月
情 报 科 学 
 Vol.
21,No.
7
July,2003
数据成熟后,就可以考虑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即建立内部网,进入因特网,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决策。

可见,在这三个层次中,生产过程自动化是企业全面信息化的前提与必要条件,数据处理信息化或管理信息化是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更是最复杂的环节,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难点就在此过程中。

对于辅助决策的网络化来讲,它是以管理信息化为基础的,它的建立与实现直接与管理信息化层有着紧密的联系。

上面这种分层方法,是从企业全面信息化的角度进行划分的,划分的方法不够具体清晰,有些笼统,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体步骤或先后顺序的制定起到帮助作用。

但笔者认为它总体上把握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目的,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从其它角度进行划分还是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2.2 从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角度划分
按照各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信息技术水平,从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角度把企业信息化建设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基础管理阶段,通过企业基本资源的信息化,建立和改造企业的基础管理;第二个阶段是企业内部资源整合阶段,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进行业务处理;第三阶段则是企业间合作的阶段,利用外部资源,进行供应链合作,使得业务效率最大化等;第四是电子商务阶段,形成一个更为广大的电子商务社区,最大地增值、不断地创新、协作地动作。

在这四个阶段中,第一阶段的创建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因为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科学、规范和严格的企业基础管理,将难以顺利进行。

而在这个阶段中,对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更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

此外,对于信息化建设要避免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孤岛”,而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就是在真正意义上使各系统集成并共享。

因此,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完成的任务就是把企业内部若干子系统集成一个系统,再与其它企业的系统进行整合连接,实现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以减少或避免企业、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现象。

对于电子商务阶段,应是信息化发展的更高阶段,它也是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更是企业信息化的最大需求。

目前,许多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但是大多数只是处于电子商务的初级层次和起步阶段,企业只是申请了网址和地址,发布了简单的网页,可长期不进行更新,成为一个“空站”或“死站”。

所以,访问的人比较少,几乎不能带来商业机会。

正是由于这样的问题存在,我们更应该注重这个系统的开发与建立,它是企业内信息系统的一个窗口,以Inter ne t为媒介,实现内外信息的交互,为企业赢造了一个新的竞争格局和环境,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和生存机遇。

这种层次的划分,应该是上一种划分方法中管理信息化层次的进一步细分,它基本上满足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遵循的“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也就是在建设规划时放眼于高处,着手于低处。

它基本上浓缩了国外企业信息化建设思想和方法的精华,使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形成以基础管理数字化、业务流程一体化、员工技能知识化、商务决策智能化为主体的“四化”建设。

而这种方法,也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下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层”即每一个阶段的前一阶段。

因为只有“下层”建设得以有效的实施和完成,才能保证“上层”发展稳定和坚实。

这也从另一侧面更体现出层次性理论的目的和意义。

2.3 从技术的角度划分
由于企业间技术水平和集成的差异,致使企业信息化建成处于不同层次,因此,从技术集成的角度,把企业信息化建设划分为四层。

第一层是CA D/C AM/CAE技术的集成,以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设计:第二层为基于网络的CA D/ CA PP/CAM/PDM集成技术,实现真正的数字化设计和数字化制造集成;第三层是把CA D/C AP P/C AM/PDM技术和M IS/ER P的结合,实现企业设计、管理、经营的数字化,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数字化企业;第四层就是搭建SCM、C RM及EC的平台,并实现M I S/ERP的集成,形成企业间的信息化整体构成——电子商务。

从这四个层次的技术集成程度和目的的不同要求看,恰好符合上一划分方法的各个层次。

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划分,一是从管理角度,二是从技术角度,即建立前者管理依靠的是后者的技术。

而且,这些技术重在从集成管理的角度去整合各阶段的资源。

它从各单元技术人手,直至最终搭建电子商务的平台,充分的给予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力的补充,为其实现提供了最好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在这些技术中,第一层次的C AD技术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点,CA E技术是CAD技术的延伸;而第二层次的CA P P技术是企业信息交换的中间环节,PDM技术是企业实现设计部门和其它管理部门的桥梁;第三层次的M I S/ERP技术则起到了理顺企业内部供、产、销流程,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合理配制的重要技术手段;第四层的EC 技术则是对前端CRM和后端SCM的信息整合,使企业内、外信息得以融通。

从上文三种企业信息化建设层次性分析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其中第二种从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角度划分方法可以看成是第一种企业全面信息化的第二阶段——管理信息化的一种扩展和深化;而第三种从技术角度划分恰恰是第二种划分方法的技术体现,只有通过第三种中提及的技术集成方法才能实现第二种方法的管理目标。

图1为三种企业信息化建设层次划分方法的关系。

总之,三种不同角度划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层次,很显然,最终体现的思想和目的基本上是一致的。

只是站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视角进行分类而已。

因此它们都从各自的层面,展现出信息化本身所具备的层次性。

并且在不同层次中,由于目标和任务不同,其工作的重点、采取的方法和技术也不尽相同。

但即使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阶段相对独立,却为后面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关键性基础作用,让各阶段又存在着无庸置疑的紧密联系。

所以,这些划分方法的本质思想都与国家经贸委的“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
746情 报 科 学 21卷
效”的指导方针相辅相成。

图1 企业信息化建设层次划分方法之间的关系
3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雁型模式
从上述层次性理论的分析,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我国各企业一定处于不同的层次位置上,主要基于信息基础不一,观念意识的强弱,需求多少,技术手段的高低,应用尺度的深浅等多方面的原因,而最终形成了这种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差距。

所以结合国外企业群和虚拟企业形成的经验,对比台湾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提出一种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模式——雁型模式。

企业信息化的雁型模式是以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建立企业内部ERP 系统和企业之间的供应链系统。

以重点企业的ERP 系统为核心通过
电子采购系统形成第一层
图2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雁型模式企业联盟,由这些联盟企业再带动下游的供应厂商走上企业信息化之路。

这样,这些企业不仅实现了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流程,而且,各企业互相各呼应,提升供应链的整合效益。

此景就像一个相互追赶的雁阵,犹如大雁飞行状发展,如图2所示。

这种雁型模式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企业内雁型模式。

它是由部门或者分公司起带头作用,之后再形成集团化企业内部不同重要分支机构成部门之间的信息化推广。

第二种企业间的雁型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领先企业作为后进企业效仿和学习的基础,在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下,借助信息化示范工程的供应链建立企业间的雁型模式。

在企业间雁型模式的形成中,通过纵向分工和横向协作,可以推动某个行业率先应用信息管理技术,最终实现行业的信息化。

正是由于领先的行业信息化而形成该地区的核心竞争优势,进而通过行业信息化带动了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所以产生了第三种层次即地区雁行模式。

这种模式不但带动了整个地区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更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增值。

这种雁型模式改变了企业独善自身的封闭作用,充分的发挥示范性企业的作用,可以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另外,政府应大力支持这种雁型模式的确立,把推广雁型模式作为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工作来做,真正变“要我搞企业信息化”为“我要搞企业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赖茂生.企业信息化知识手册.北京出版社,19992 李 翔.企业信息化系列——背景篇.http :∥w w w.e -w or ks .net .cn
3 塞迪顾问.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四大问题.http :∥ww
4 李 翔.企业信息化系列——技术篇.http :∥w w w .e
-w or ks .net .cn 5 王惠芬.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雁型模式分析.ht tp :∥w ww.e-w or
作者简介:冯 璐,硕士研究生。

已发表论文一篇。

(责任编辑:刘凤勤)
747
7期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层次与模式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