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伤寒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学》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伤寒论》)
一、组成
石膏一斤,碎(30克)、知母六两(9克)、甘草二两,炙(3克)、粳米六合(9克)。

二、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三、歌括
1.白虎汤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2.白虎加人参
热渴汗出兼气虚,白虎加参最相宜。

3.白虎加桂枝汤
身热欲呕骨节痛,加入桂枝疏经脉。

4.白虎加苍术汤
湿温身重汗出多,方加苍术湿热灭。

四、功用
清热生津。

五、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六、方解
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

凡伤寒化热传阳明之经,温病邪传气分,皆能出现本证。

邪从内传,里热正盛,故见壮热不恶寒;热灼津伤,乃见烦渴引饮;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皆为热盛于经所致。

本方用石膏为君,取其辛甘大寒,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

以知母苦寒质润为臣,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一以借苦寒润燥以滋阴。

用甘草、粳米,既能益胃护津,又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偏,共为佐使。

四药共用,具有清热生津之功,使其热清烦除,津生渴止,由邪热内盛所致诸证皆可相应顿挫。

本方在《伤寒论》是用治阳明热证的主方;在温病学范围是用治气分热证的代表方。

两类疾病,均属里热证,对石膏用量皆主张偏重,方能生效。

后世以本方为主,随证加减而定有大同小异的方名,如白虎加苍术汤之类;近代在辨证辨病结合中,从异病同治方面以本方为主加减使用的也很多。

综上可知,本方在运用过程中,历代皆有发展,适应范围也在逐步扩大,所以在运用本方时,必须知常知变,全面了解与掌握。

使用本方应该注意:一是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二是脉见浮细或沉者;三是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四是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投。

本方适应证一般以“四大”(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在实际使用中遇有脉数有力、高热、大汗、烦渴者即可使用。

七、附方及方论
1.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知母六两(9克)、石膏一斤,碎,绵裹(30克)、甘草二两,炙(3克)、粳米六合(9克)、人参三两(10克),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白虎汤证。

但汗多而脉大无力,具有津气皆伤之证;以及暑病见有津气两伤,症见汗出背微恶寒,身热而渴等症。

2.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路》):知母六两(9克)、甘草二两,炙(3克)、石膏一斤(30克)、粳米二合(6克)、桂枝三两,去皮(5~9克)为粗末,每用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温服,汗出愈。

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风湿热痹,症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3.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知母六两(9克)、甘草二两,炙(3克)、石膏一斤(30克)、苍术粳米各三两(各9克)、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

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等。

近来用治风湿热等病。

白虎加人参汤是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的方剂。

壮火可以食气,热盛可以伤津,所以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暑热每多伤气,大汗易伤阴津,故本方对暑温热盛津伤之证,亦可使用。

白虎加桂枝
汤,是清热、和营卫、平冲逆,兼以通络的方剂。

用治白虎汤证兼有温疟症状,或风湿热痹之证。

白虎加苍术汤是清热与燥湿并用之方,用治白虎汤证兼见湿温病的胸痞、苔白腻之证。

八、文献摘录(方论)
柯琴:“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热烁胃中,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滑,然犹在经,故兼浮也。

盖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有热而未成实,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

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

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以为臣。

用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作甘稼穑,寒剂得之缓其寒,苦药得之平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连于味也,得二味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

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