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电影学院中外电影历史与理论】考研参考书及分数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北京电影学院中外电影历史与理论】考研参考书及分数线
大家好
我是育明506马老师
2016、2017年研究方向为电影创作理论与历史,专业课二名称为电影文化创作棕论,2018年研究方向更换为中外电影历史与理论,专业课二为中外电影历史与理论。
虽然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更名了,但是考生可以按原来的方案去复习,考试内容几乎没有任何变动。
育明教育提醒广大考生无论是初试、复试都需要各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一定要了解北影初试、复试的考试重点关键信息命题方向和重点,导师阅卷喜好及阅卷倾向性等问题都是非常重要
的,考北影不是仅看几本书的问题。
了解更多初试复试内容请关注研究生巴士公众号,或者拨打电话一对一咨询。
最新招生目录:
录取信息:
2018年报考人数162人,录取16人。
2017年电影创作理论与历史计划录取13人,实际录取14人:录取最高分407最低分351,实际参加初试的人数为103人,进入复试人数32人,进入复试最低分数要求:总分350。
2016年实际参加初试的人数为58,进入复试23人,进入复试最低分数要求:总分335。
推荐使用参考书:
《艺术概论》彭吉象
《艺术概论》赵斌主编
《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外国电影史》郑亚玲
《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电影理论基础》陈晓云
《认识电影》(美)路易斯.贾内梯著
《电影理论与批评》王志敏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
专业二和专业一是相通的,专二考察的内容要很细致,除去以上书目的阅读外,还要了解当下的时事热点以及热点电影,考研补充阅读《当代电影》。
外加重要辅助资料育明教育独家内部笔记资料包含:
【艺术热点】+【中西文论】+【文艺理论】+【艺术理论内部试题库】+【电影基础理论内部试题库】
育明教育2020年北京电影学院状元集训计划
【北京电影学院考研状元集训营火热招生进行中】
【育明教育】独家专注北京电影学院考研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10多年有近百名学员圆梦北京电影学院
我们的辅导包括前期的报考指导,中期的核心参考书的讲解、专题(真题、出题老师论文专著、最新时事)讲解、模拟考(答题技巧框架、
创新点的讲解)以及后期的复试辅导(复试范围、常考知识点、复试礼仪)。
专业课都是一对一辅导,随报随学。
每课时45分钟,班型8800元起。
老师会根据学员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进度以及复习规划。
2017年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学术型)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35分)
1.再现艺术
2.立体主义
3.白淮南
4.杜尚
5.巫术说
二、简答(45分)
1.简述罗兰的《明室》中体现的摄影观点
2.艺术鉴赏的特征
3.后印象主义绘画的特征
三、论述(70分)
1.结合作品论述艺术的自律性和他律性
2.结合当前媒介环境谈谈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017年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艺术表现观
2.扁平人物
3.新媒体艺术(资料总结第一页)
4.结构主义
5.装置艺术
二、简答
1.简述近代艺术理论中艺术的分类方法
2.艺术鉴赏的特征(资料总结31页)
3.西方绘画和东方绘画透视法的区别
三、论述
1.结合艺术作品论述意识形态和艺术的关系
2.结合艺术史谈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017年文化与创作综论考研真题(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第六代
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3.平行剪辑
4.梅里埃
二、简答
1.希区柯克对类型电影的贡献
三、论述
1.《十二怒汉》的艺术创作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笔记资料分享:
如何看待“艺术电影运动”,它对我们如何看待电影有什么启示?他们已经开始以一种比较严肃的态度,称得上是艺术的态度来对待电
影,一般具有一流的剧本、导演、演员和场面,通常在一个豪华的布景上演出一场富有戏剧性的故事,题材多为宫廷生活和权利斗争,具有一种成熟艺术所必须的总体结构,以及当时条件下电影很难拥有的高尚的品格和一流的气质。
影片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深度和表现深度。
1908,由《吉斯公爵的被刺》所开创的”艺术电影“,的确代表了当时法国电影的最高成就。
同时,受《吉斯公爵的被刺》的影响,在电影银幕上,舞台明星也开始取代了默片时期无名演员的位置。
来自法国大剧院的麦克斯·林戴就是一例,他在为电影带来了“喜剧精神”的同时,也从一个舞台演员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个喜剧明星。
此后,美国人楚柯尔也采取了选用著名演员拍摄影片的作法。
其结果,为好莱坞称霸于世界影坛奠定了基础。
而电影—此时效仿戏剧,便从古典文学和戏剧中去寻找所谓高尚的题材来进行表现,大多是根据大仲马、巴尔扎克、斯特林堡及莎士比亚的情节剧改编后,搬上银幕的。
这些影片注重精心地安排富有戏剧性的场面,而缺少摄影技法的使用和场景转换的手段,缺乏视觉的表现力和电影语言的应用。
所以,“艺术电影运动”的创作倾向与原则,不过是在梅里爱的“银幕戏剧”电影观念上的更加完善、精致、壮观的发展,是传统的戏剧观念在电影中通过纪录的手段得到的更进一步的延伸。
十分明显,“艺术电影运动”不是对于电影艺术的探索与发展,而是将“旧瓶与新酒”的关系颠倒过来,沉醉于传统美学的审美意识状态之中,是对于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在美学观念上所作出的根本否定。
值得深思的是,“艺术电影运动”的倾向影响之久远,至今在我
们的电影观念中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在我们的创作实践中得以不同程度的延用。
在电影发展近百年的历史中,电影艺术这双巨人的鞋子,常常却伸进一双双保儒的脚,令人哀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