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方所介词对比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增刊(增总第9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V o l.18 S1
英汉方所介词对比初探
冯 宏
(渭南师范学院英语系,陕西渭南714000)
摘 要: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位置关系的方所介词进行对比,试找出方所介词运用中的规律,分析方所介词的不可互换性、二重性、含混性、隐含性以及整体性,以便在两种语言交际中更好地运用方所介词,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方所;介词;不可互换性;二重性;含混性;隐含性;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03)S1—0154—02
英汉语言中的方所指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
英汉两种语言中,方所关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依据目标物和参照物位置变化的关系。
英语主要采用介词和与介词同形的副词,汉语则采用介词加方位词来表达。
即英语“介词+名词”=汉语“介词+名词+方位词”。
如:(1)the car ran in to the tree(小汽车撞在了树上).(2)chalk in side the box(粉笔在盒子里).(3)fly over the GreatW all(飞过长城).(4)w alk ing in the street(走在大街上).(5)H e is to the righ t of the car(他在汽车的右边).(6)clo se the doo r beh ind you.(随手关门).(7)in the arm s ofM o rpheu s(?在梦乡里).在以上各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1)(2)(3)例中英语句子的介词如果换成别的介词,整个句子的意思将会改变;汉语句子的意思因此而受到影响。
(4)例中英语句子的介词如果换成on,那么整个句子的意思将不会改变;本句英语介词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到汉语意思的表达。
(5)例中,无论从汉语英语来理解,都有歧义存在。
(6)例中英语句子是含有介词的句子;而汉语根本不含有介词,但此汉语句子却是标准表示方所的句子。
(7)例能够按照字面意义理解为在梦乡里。
三、重视加强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化学实验中一些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和操作都是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的。
学生在正确使用和操作这些仪器和药品之前,教师一定要讲解、示范和指导并概括出操作要点,这样做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
教师的演示操作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实验态度和科学作风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严谨规范地操作实验,并要求学生对实验操作要领要有正确的理解并且牢记。
之后,再让学生按照操作要领进行练习、领会和体验,直到基本掌握才能继续进行实验,教师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练习中的不当之处,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建立及时总结反馈的教学机制
总结是对教学活动经验与优缺点的肯定和结论,是提高的阶梯;反馈是对教学情况的了解与掌握,是调控、优化的基础;因而通过中化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中化实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和品质,并且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机制。
既要要求教师对学生在实验中所表现出的行为进行正确的评价,及时总结学生实验中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又要要求学生对自己通过实验所经历和体验的感受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教与学的质量。
五、完善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导向
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在中化实验中的表现是我们实验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不但要重视学生是否学到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意识、实验精神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有的学生总是埋怨实验条件太差,没有主动学习、自主实践的愿望;有的学生在实验中表现自私散漫、缺乏良好的个人品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中化实验教学中应该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实验能力是体现学生素质的一种综合表现,只有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体现出中化实验教学目标,也只有如此才能把中化教学引导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目标上去。
总之,加强中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们中化教学目前的方向和任务。
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参与到化学实验教学中来,才能使自己成长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
据此,我们认为英汉两种语言在方所介词表达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规律性中又有相异之处。
一、不可互换性(non -in terchangeab ility )
英汉语言中方所介词的表示大多数和上例(1)(2)(3)相似,也就是说,其中的介词是不可互换的。
试把例(1)中介词换为in ,即把句子改为(8)the car ran in the tree ,那么这样的句子已将树改为空洞了。
在(2)中同样把介词改为in ,句子变为(9)chalk in the box 。
用in 时粉笔有一部分露在箱子外面,用in side 指粉笔都在箱子的里边。
在此例中,汉语句子的介词如果改为“在…里面”,汉语的意义没有大的改变,空间维度(di m en si on )不像英语句子那样严格。
汉语在空间维度的表示上不像英语那样严格和系统,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对于事物的实际空间维度缺乏认识,只是空间维度在中国人看来不必处处在语言中用介词明确的表示出来,因为人们的常识中已经包含了对事物空间维度的认识。
以(3)例来看,单单汉语表达“过”这个动态的方所概念,英语会使用不同的介词。
如:(10)走过邮局(go past the po st office )。
(11)走过草坪(go acro ss the law n )。
(12)走过森林(go th rough the fo rest )。
以上各例中,无论就有严格区分空间维度的英语来说,还是对空间维度有所隐含的汉语,他们对于方所的表达都是稳定的、不可互换的。
二、二重性(duality )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示方所的介词使用上有时并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多个介词可供选择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
例(4)中英语句子的介词换成on ,整个句子的意思没有改变,介词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到汉语意思的表达。
再如:(13)I go to street at (on )w eekends .(14)I found the pu rse in (at )the co rner .(15)T he p lane stopped at (in )Paris on its
w ay to L ondon .这三例中,英语使用了有选择性的介词,意义上没有大的分歧。
主要细微区别只在空间维度
“面”和“域”,即范围大小的问题。
这种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观察者的主观判断。
在汉语中这种“面”和“域”的空间维度上的区别是没有进行严格区分的,但方所介词的使用上也是有选择的。
如:(16)从北京来;打北京来;自北京来;由北京来。
(17)在五点钟到达;于五点钟到达。
(18)往山中进发;向山中进发。
从以上各例可知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方所介词时都有二重性的特征。
这种二重性的特征在两种语言的翻译过程中,对我们选取不同的方所介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试看下例:(19)I am at hom e
now (我现在在家——汉语把家看作
“域”或“体”,英语把家看作“点”)。
(20)in the w o rld (世界上⁄⁄汉语把世界看作“面”,英语把世界看作“域”或“体”)。
(21)T here is a crease in the paper (纸上有条折痕⁄⁄汉语把纸看作“面”,英语把纸看
作“域”
)。
三、含混性(indistinctness )
例(5)中,无论从汉语英语来理解,其方所介词表达的意义含混,都有歧义存在。
一种理解是他在汽车自身的右边;另一种按观察者的左右手为准,他在汽车的右边。
这是英汉两种语言共同的缺陷。
再看下例:(22)the pen in fron t of the cup (笔在杯子的前边)。
此例中的笔与杯子的位置关系对于听者而言,英语意义是确实的;而汉语意义是不确定的,是存在歧义的。
依照英语句子所表达的位置关系,笔的位置较杯子的位置近于观察者。
但如果依照本句汉语所表达的意义,将会有两种理解,一种如上所述,即笔的位置较杯子的位置近于观察者;另一种杯子的位置较笔的位置近于观察者。
例(22)是汉语方所介词的歧义情况,英语方所介词没有歧义,英语削除这种歧义是采用方所介词ahead of 来表达杯子的位置较笔的位置近于观察者。
(23)the cup ahead of the pen .
四、隐含性(i m p licativeness )
例(6)中汉语句子没有出现方所介词,但我们也不难理解,按照我们的语言习惯,此句已蕴含了方所介词。
诸如此例:(24)西线无战事,也是有隐含性特征。
英语中也有此类现象,如:(25)he has to w o rk w eekends ,此例中英语运用方所介词过程中省略了介词at 。
五、整体性(un ity )
在例(7)中,就不能以方所介词的字面意义来理解。
此句已上升为习语,习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此句是说M o rpheu s 是希腊神话中的“睡梦之神”。
再如:(26)H e know the in s and ou ts of a p rob lem (他熟悉问题的来龙去脉)。
(27)H e is a good
fellow at heart .(他基本上还算好小伙)。
在(26)例中,方所介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虽然并没有完全把in 和ou t 单纯列为一类词性,但他们的结合已固定性地赋予新的词性——名词;(27)例中,方所介词虽没有改变词性,但at heart 的意义并不是组成它的单词意思的总和。
参考文献:
[1]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王宗炎.汉英对比语法论集[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512003年增刊 冯 宏:英汉方所介词对比初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