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幼儿历史小故事_儿童历史小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的幼⼉历史⼩故事_⼉童历史⼩故事
中国是⼀个历史⽂明发展悠久的国家,历史渊源深长,其中也发⽣了很多有趣的经典⼩故事。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经典的幼⼉历史⼩故事,供⼤家参考。

幼⼉历史⼩故事1
“天要下⾬娘要嫁⼈”
传说古时候有个名叫朱耀宗的书⽣,天⽣聪慧,满腹经纶,进京赶考⾼中状元。

皇上殿试见他不仅才华横溢,⽽且长得⼀表⼈才,便将他招为驸马。

“春风得意马蹄疾”,循惯例朱耀宗⼀⾝锦绣新贵还乡。

临⾏前,朱耀宗奏明皇上,提起他的母亲如何含⾟茹苦,如何从⼩将他培养成⼈,母⼦俩如何相依为命,请求皇上为多年守寡⼀直不嫁的母亲树⽴贞节牌坊。

皇上闻⾔甚喜,准允所奏。

当朱耀宗向娘述说了树⽴贞节牌坊⼀事后,原本欢天喜地的朱母露出了不安的神⾊,于是说出了想要嫁给朱耀宗的恩师张⽂举的想法。

毫⽆思想准备的朱耀宗顿时被击倒了,“扑通”⼀下跪在娘的⾯前:“娘,这千万使不得。

您改嫁叫⼉的脸往哪搁?再说,欺君之罪难免杀⾝之祸啊。


正值左右为难、⽆可奈何之际,朱母不由长叹⼀声:“听天由命吧。

”她随⼿脱下⾝上⼀件罗裙,告诉朱耀宗说:“明天你替我把裙⼦洗⼲净,⼀天⼀夜晒⼲。

如果裙⼦晒⼲,我答应不改嫁;如果裙⼦不⼲,天意如此,你也不⽤再阻拦了。

”这⼀天,晴空朗⽇,谁知当夜阴云密布,天明下起暴⾬,裙⼦始终是湿漉漉的。

朱耀宗⼼中叫苦不迭,知是天意。

朱母则认认真真地对⼉⼦说:“孩⼦,天要下⾬,娘要嫁⼈,天意不可违!”事已⾄此多说⽆益,朱耀宗只得将母亲和恩师的婚事报告皇上,请皇上治罪。

皇上连连称奇,降道御旨:“不知者不怪罪,天作之合,由他去吧。


幼⼉历史⼩故事2
左宗棠打擂娶妻
道光⼗⼀年(1831年)春天,左宗棠在长沙城南书院读书。

湘潭县有个周姓⼤户,正在为⼤⼩姐征婚。

⼤家看好左宗棠的实⼒,⿎动他去应征打擂。

周家⼤院占地近⼀万平⽅⽶,宅院的⼤门⼝竖了⼀块青⽯碑,据说乃皇帝钦赐,凡路过此处的⽂官武将,见了都得落轿下马,叩⾸⽽拜。

显见这家⼈是官宦的后代,只因⽼爷们已经去世,才显得有些落寞。

左宗棠听着好友们的描述,纳闷道:“⼤户⼈家的黄花闺⼥,且不论才貌如何,单是陪嫁的银两之丰,就令⼈垂涎。

这周家⼩姐也算得上是湘潭名媛了,为何要开门招婿?难道嫁不出去吗?”
欧阳兆熊说:“季⾼多⼼了!周家太夫⼈王慈云是远近闻名的才⼥,擅长作诗。

湘潭⼀地,⾃本朝以来,冒出了许多⼥诗⼈。

到了道光年间,⼜出了周家⼥眷这个⼥性诗⼈的群体,⼈数多达13位,个个声名卓着。

这个要招郎君的周诒端,就是周家⼥性⽂学团体的核⼼!”
左宗棠⼀听此话,⼼中的疑虑释去了⼀半,只是不知周家⼤⼩姐容貌怎样,芳龄⼏何。

欧阳继续说:“周诒端⼩姐雅号筠⼼,相貌娴静,举⽌端庄,芳龄已度19个春秋。

对了,正好与季⾼同年!”
“19岁了?”左宗棠⼀愣,“奇怪啊,如此才⼥,不知道年岁不饶⼈么?为什么仍然待字闺中呢?”
欧阳回答:“筠⼼⼩姐就是因为⾃⾝条件太好,不肯随便嫁⼈,以致耽搁了嫁期嘛。

她母亲急得团团转,万般⽆奈之下想出⼀策。

这虽⾮上上之策,却能扩⼤视野,增加挑选的余地。


王慈云公开招⼥婿,采⽤斯⽂的竞争⽅式:⽐诗。

她⾝兼主持和评委会主任,要当⾯考察有⼼娶她⼥⼉的男性才俊。

左宗棠的⼀帮铁哥们⼉⿎动他前去打擂,唯恐别⼈捷⾜先登。

听了⼤家的⼀番说辞,左宗棠怦然⼼动。

但在⼀个贫富不均的社会⾥,穷⼈和富⼈结亲,总有太多的难堪。

他只是⼀介平民,没有成就功名,拿什么去讨⽼婆呢?周家招婿,据说看重的是才⼲和⼈品,但谁知道她们会不会嫌⾃⼰太寒酸呢?
左宗棠踌躇不前。

欧阳兆熊等⼈说:“你左季⾼可是敢作敢为的⼈,难道就被⼀个周家⼤⼩姐吓得畏葸不前了?”
左宗棠最⼤的特点就是不服输。

他请⼆哥随同欧阳兆熊前往周府提亲。

第⼀关顺利通过,周家同意⾯试。

于是,左宗棠前往湘潭隐⼭,登门拜访。

他倒要看看,这些才⼥名声在外,究竟是否蕙质兰⼼。

左宗棠出现在王慈云⾯前。

遗孀诗⼈不禁眼睛⼀亮。

眼前这个年轻⼈,英⽓勃勃,⾯⽬清朗,浑⾝洋溢着傲然正⽓。

她打⼼眼⾥暗喜了。

王慈云是过来⼈,才情不俗,眼光独到。

⼩伙⼦虽然个⼦不⾼,但两只眼睛⼜⿊⼜亮,⽬光炯炯,双眉浓⿊,似剑如刷。

配上这双眼睛,整个⾯⽬就透出⼀股刚劲。

再看眼睛上下,上⽅是印堂饱满,富有光泽,眉宇之间流露出⼀股傲⽓;下⽅呢,
⿐梁坚挺,嘴阔唇厚,那是坚强刚毅的象征。

王慈云的⽬光盯上了季⾼的双⽿。

这对听觉器官⼜⼤⼜厚,⽿珠圆润,⾯相学有云,此是福相。

接着察看嘴唇,这个部位的好坏,取决于厚薄。

⽆知的⼥孩钟情于薄嘴相公、⽩⾯书⽣,却不知嘴⼤唇厚,才堪⾝膺重任。

左少爷的嘴正是王侯之相,看得王慈云⼼中欢喜,不由得连连点头。

这当⼝,还有另⼀个⼥⼈在打量左少爷,就是周家⼤⼩姐诒端。

旧时相亲,⼥当事⼈照例回避,但偷窥是免不了的。

躲在屏风后⾯,可以尽兴⼀览,⽐⾯对⾯瞅⼏眼刺激多了。

左宗棠刚进周家⼤门,诒端⼩姐便已在隐蔽处选好位置窥视了。

诒端⼩姐偷窥的结果并⽆悬念。

母⼥⼼意相通,择偶标准,使⽤同⼀版本。

这个候选郎君⾮常养眼。

不过,诒端⼩姐更关⼼此君的才情如何。

⼀切都要由下⾯的才情考试来决定。

王慈云备好考题,先跟左宗棠拉起了家常。

她旁敲侧击,很快就掌握了左公⼦的出⾝和家境。

爱好什么?志向如何?周夫⼈笑吟吟地把⼀个个问题抛过来。

左宗棠思路敏捷,对答如流。

母亲和左公予的对话,周诒端听得真切。

咦,这位左公⼦真是⼈上之⼈,谈吐从容,进退有度,⼀派才⼦风范。

才⼥敬才⼦,芳⼼已动。

答辩⼀过,考试就进⼊第三轮。

王慈云想:家境不好不要紧,暂⽆功名也⽆妨,只要你真有硬功夫,过得了下⼀关,本夫⼈就把⼩姐许配给你。

硬功夫的考核是填空。

王慈云指着桌上⼀些残缺的对联,要求左宗棠填补上联或下联。

考题浮出⽔⾯,左宗棠就乐了。

就考这个?难道你们不知道,本公⼦从⼩就是对对⼦的⾼⼿?不过,在未来岳母⾯前他不敢造次,嘴⾥还得谦虚⼀番,然后才卖弄才学。

季⾼少爷在准岳母家,稀⾥哗啦,对出了⼀串对联。

这⾥选出三副,供各位欣赏。

第⼀副,有下联缺上联。

下联是:胸藏万卷圣贤书,希圣也,希贤也。

季⾼少爷说出上联:“⼿执两杯⽂武酒,饮⽂乎?饮武乎?”
第⼆副,有上联缺下联。

上联是:鸿是江边鸟。

季⾼少爷对道:“蚕为天下⾍。


第三副,有下联缺上联。

下联是:凤凰遍体⽂章。

季⾼少爷脱⼝⽽出:“螃蟹⼀⾝甲胄。


左宗棠露了真功夫,王慈云喜上眉梢。

左公⼦确实才貌双全啊。

所对联语,格律⼯整,⽂辞恰当,⽓势不凡。

试卷答案⼀出,很快就由佣⼈交给了诒端⼩姐。

她还能说什么呢?还是那句欲盖弥彰的⽼话:“听凭母亲做主。

”按照惯例,王慈云亦喜亦悲,双眼湿润,对左公⼦说:“季⾼啊,你以后可得善待我的⼥⼉!”
幼⼉历史⼩故事3
陆逊烧连营
曹丕称帝的消息传到蜀汉,⼀时传说纷纷,说汉献帝已经被曹丕杀了。

汉中王刘备还真的为献帝举⾏了丧礼。

⼤⾂们认为既然汉献帝已经死去,刘备是汉家皇室后代,理应接替皇位。

公元221年,汉中王正式在成都即皇位,就是汉昭烈帝。

因为他统治的地区在蜀(今四川、云南⼤部,贵州全部,陕西、⽢肃⼀部分),历史上称为蜀汉或者蜀。

刘备对东吴占领荆州,关⽻被杀这件事,⼀直是⼗分痛⼼的。

他即位之后,第⼀件要紧的事就是进攻东吴,报仇雪耻。

⼤将赵云说,篡夺皇位的是曹丕,不是孙权。

如果能灭掉曹魏,东吴⾃然就会屈服,不该放了曹魏去打东吴。

别的⼤⾂劝谏的也不少,但是刘备说什么也听不进去。

他把诸葛亮留在成都辅佐太⼦刘禅,亲⾃率领⼤军去征伐东吴。

刘备⼀⾯准备出兵,⼀⾯通知张飞到江州(今四川重庆)会师。

还没有等刘备出兵,张飞的部将叛变,杀了张飞投奔东吴。

刘备⼀连丧失两员猛将,⼒量⼤⼤削弱,但他急于报仇,已经没有冷静考虑的余地了。

警报到了东吴,孙权听说刘备这次出兵声势很⼤,也有些害怕,派⼈向刘备求和,但是遭到刘备的拒绝。

没过⼏天,蜀汉⼈马已经攻下巫县(今四川巫中县北),⼀直打到秭归(在湖北省西部,秭⾳zǐ)。

孙权知道讲和已经没有希望,就派陆逊为⼤都督,带领五万⼈马去抵抗。

刘备出兵没⼏个⽉,就攻占了东吴的⼟地五六百⾥地。

他从秭归出发,急于向东继续进军。

随军官员黄权拦住他说:“东吴⼈打仗向来很勇猛,千万别⼩看他们。

我们⽔军顺流⽽下,前进容易,要退兵可就难了。

还是让我当先锋,在前⾯开路,陛
下在后⾯接应。

这样⽐较稳妥。


刘备⼼急⽕燎,哪⼉肯听黄权的话。

他要黄权守住江北,防备魏兵;⾃⼰率主⼒沿着长江南岸,翻⼭越岭⼀直进军到了猇亭(今湖北宜都西北,猇⾳xiāo)。

东吴将⼠看到蜀军得⼨进尺,步步紧迫,都摩拳擦掌,想和蜀军⼤战⼀场。

可是⼤都督陆逊却不同意。

陆逊说:“这次刘备带领⼤军东征,⼠⽓旺盛,战⽃⼒强。

再说他们在上游,占领险要地⽅,我们不容易攻破他。

要是跟他们硬拼,万⼀失利,丢了⼈马,这是⾮同⼩可的事。

我们还是积蓄⼒量,考虑战略。

等⽇⼦⼀久,他们疲劳了,我们再找机会出击。


陆逊部下的将军,有的还是孙策⼿下的⽼将,有的是孙⽒的贵族,对孙权派年青的书⽣陆逊当都督,本来已经不⼤服⽓。

现在听到陆逊不同意他们出战,认为陆逊胆⼩怕打仗,更不满意,在背地⾥愤愤不平。

蜀军从巫县到彝陵(今湖北宜昌东)沿路扎下了⼏⼗个⼤营,⼜⽤树⽊编成栅栏,把⼤营连成⼀⽚,前前后后长达七百⾥地。

刘备以为这样好⽐布下天罗地⽹,只等东吴⼈来攻,就能把他们消灭。

但是陆逊⼀直按兵不动。

从这年(公元222年)⼀⽉到六⽉,双⽅相持了半年。

刘备等得急了,派将军吴班带了⼏千⼈从⼭上下来,在平地上扎营,向吴兵挑战。

东吴的将军,耐不住性⼦,要求马上出击。

陆逊笑笑说:“我观察过地形。

蜀兵在平地⾥扎营的兵⼠虽然少,可是周围⼭⾕⼀定有伏兵。

他们⼤声嚷嚷引我们打,我们可不能上他们的当。


将⼠们还是不相信。

过了⼏天,刘备看见东吴兵不肯交战,知道陆逊识破他的计策,就把原来埋伏的⼋千蜀军陆续从⼭⾕中撤出来。

东吴将⼠这才知道陆逊说的准。

⼀天,陆逊突然召集将⼠们,宣布要向蜀军进攻。

将⼠们说:“要打刘备,早该动⼿了。

现在让他进来了五六百⾥地,主要的关⼝要道,都让他占了。

我们打过去,不会有好处。


陆逊向他们解释说:“刘备刚来的时候,⼠⽓旺盛,我们是不能轻易取胜的。

现在,他们在这⼉呆了这多⽇⼦,⼀直占不到便宜,兵⼠们已经很疲劳了。

我们要打胜仗,是时候了。


他派了⼀⼩部分兵⼒先去攻击蜀军的⼀个营,刚刚靠近蜀营的⽊栅栏,蜀兵从左右两旁冲出来厮杀;接着,附近的⼏个连营⾥的兵⼠也出来增援。

东吴兵抵挡不住,赶快后退,已经损失不少⼈马。

将军们抱怨陆逊,陆逊说:“这是我试探⼀下他们的虚实。

现在我已经有了破蜀营的办法了。


当天晚上,陆逊命令将⼠每⼈各带⼀束茅草和⽕种,预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只等三更时候,就直奔江边,⽕烧连营。

到了三更,东吴四员⼤将率领⼏万兵⼠,冲近蜀营,⽤茅草点起⽕把,在蜀营的⽊栅栏边放起⽕来。

那天晚上,风刮得很⼤,蜀军的营寨都是连在⼀起的,点着了⼀个营,附近的营也就⼀起延烧起来。

⼀下⼦就攻破了刘备的四⼗多个⼤营。

等到刘备发现⽕起,已经⽆法抵抗。

在蜀兵将⼠的保护下,刘备总算冲出了⽕⽹,逃上了马鞍⼭。

陆逊命令各路吴军,围住马鞍⼭发起猛攻,留在马鞍⼭上的上万名蜀军⼀下⼦全部溃散了,死伤的不计其数。

⼀直战⽃到夜⾥,刘备才带着残兵败将,突围逃⾛。

吴军发现了,紧紧在后⾯追赶。

还亏得沿途的驿站,把丢下的辎重、盔甲堵塞在⼭⼝要道上,阻挡住了东吴的追兵,刘备才逃到了⽩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帝⼭上)。

这⼀场⼤战,蜀军⼏乎全军覆没,船只、器械和军⽤物资,全部被吴军缴获。

历史上把这场战争称作“猇亭之战”,也叫“彝陵之战”。

刘备失败之后,⼜悔⼜恨,说:“我竟被陆逊打败,这岂不是天意吗?”过了⼀年,他在永安(今四川奉节)病倒了。

幼⼉历史⼩故事4
“闭门羹”是什么羹
我们都知道,拒绝客⼈进门叫做让客⼈吃闭门羹。

那么,你知道这⾥的“闭门羹”到底是什么样的“羹”吗?
其实,“闭门羹”⼀词出⾃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


相传在唐代,宣城⼥⼦史凤长得如花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很多年轻的男⼦便纷纷慕名来拜访她,却很难见到她。

因为她会客时,要求客⼈先献上⼀⾸诗,若看中诗⽂后,才愿意与客⼈⼀见。

如果客⼈不会作诗,或者献上的诗⽂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家⾥⼈在门⼝以⼀碗羹相待,婉⾔拒绝会客。

天长⽇久,来访的客⼈们只要见了门前的羹,也就⼼领神会,便主动告辞了,所以⼈们便把这羹称为 “闭门羹”。

久⽽久之,⼈们便把“闭门羹”作为拒绝的代名词了。

据说,史凤的“闭门羹”是⽤⾖腐和鸭肠⼦做原料的,之所以⽤这些不值得⼀提的原料来做这道菜,就是为了表达主⼈对客⼈的轻视。

不过,让史凤⾃⼰没想到的是,还真有些不知趣的⼈吃了史凤的“闭门羹”后,觉得味道不错⽽引得⼀些⼈专门来
尝“闭门羹”。

如今,“闭门羹”还成为了安徽沿江⼀带的传统名菜!
当然,以羹待客,⽐直⾔相拒要婉转、客⽓⼀些。

可惜流传到现在,拒客的时候只有“闭门”⽽没有美味四溢的“羹”了。

幼⼉历史⼩故事5
⿁⼦从我跟前跑过
妈妈说,过了端午节,我就五岁了。

听说⽇本⿁⼦⼜要来了,我们⼜要躲兵了。

我们家住在马路边,常常要躲兵。

以前,⼀听说要过⿁⼦兵,爸爸妈妈就带着我躲到屋后的⼭⾥去。

⼭⾥有个废煤窑,我们就住在窑洞⾥⾯。

过⼀阵⼦,⿁⼦过完了,没事了,再回家来。

躲的次数多了,我也不怎么害怕了。

这⼀回,听说⼜要过⿁⼦。

⿁⼦是什么模样呢?我想,可能和深⼭⾥的“红⽑娘⼦”⼀样,专捉⼩孩吃;也可能像坟地⾥的“僵⼫⿁”,跳着⾛路,吓死⼈。

爸爸不再往窑洞⾥躲,⽽是要带着我们躲到外婆家去。

外婆家很远,在⼀个偏僻的⼩⼭村⾥。

天很⿊,只有⼀点星光。

爸爸挑着箩筐往前⾛。

箩筐⾥装着被⼦和⾐服,还有⼀些其他东西。

妈妈牵着我跟在后⾯,有时背着我。

我们专⾛⼭间⼩路。

外婆家⼈很多,有⼤舅、细舅和舅妈,还有福姨、⽅姐、飞哥和冬崽。

听说⼤舅以前在长沙的坡⼦街当先⽣,能两只⼿打算盘,厉害得很。

⽇本⿁⼦要攻打长沙,他就回⽼家躲兵来了。

外婆家附近有座⼭崖,不⾼,但很陡。

崖壁上挂满了绿⾊的藤条。

崖脚下有个岩洞。

岩洞⼝⼦很⼩,⾥⾯有房⼦那么宽,但不太⾼。

⼤⼈进去要低着头。

我和⽅姐、飞哥他们以前去玩过。

洞顶上倒挂着岩飞飞(蝙蝠)。

岩飞飞也叫地⽼⿏。

据说⽼⿏偷吃了盐,长出了翅膀,就变成了那个模样。

听说岩飞飞会夜⾥飞出来咬⼩孩的⽿朵。

我们有点害怕它们,每次进去玩,总是⽤⼿护着⽿朵。

洞⼝旁有块⽯头,⼤⼩形状像猪婆,我们叫它猪婆⽯。

猪婆⽯前长着⼩树和冬茅草。

它们恰好遮住了洞⼝,使外边的⼈不容易发现这个岩洞。

洞⾥有股泉⽔顺着洞壁流出来,流到⼀个⼩池⾥。

⼤家叫它岩井。

这就是外婆家挑⽔喝的地⽅,有条⼩路通到这⾥。

⼤⼈们把家⾥值钱的东西搬进岩洞后,也躲进来了。

但⼤舅没有来。

他说,他见过世⾯,胆⼦⼤,留下来看管房⼦,要不,房⼦被⼈烧了,还不知道是谁放的⽕。

我跟着⽗母进了岩洞,睡在稻草铺上。

洞⾥⼈太多,太拥挤,令⼈不舒服。

我就⾛到洞外,伏在猪婆⽯上看两只蝴蝶打架。

两只蝴蝶⼀只飞,⼀只追,追上了,趴在⼀起;⼜飞,⼜追,⼜趴,很有趣。

我正看得出神,⽿边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扭头⼀看,是福姨!她正往岩洞⽅向飞跑过来,后⾯有个⼈在追。

他穿着黄⾐服,⼿拿着枪,⼀定是个粮⼦。

我原以为福姨会跑进洞⾥来。

但经过岩井时,她停顿了⼀下,继续朝前飞跑。

那个兵只顾往前追,从我跟前跑过去,却没有看到我。

他个⼦不⾼,年纪也不⼤。

他们转过⼭崖,不见了。

随后,我听到⼀声枪响,吓⼀跳。

这时,⼀只⼤⼿⼀把将我拖进洞⾥,另⼀只⼿紧紧地捂住我的嘴,捂得我透不过⽓。

那是我爸爸。

其他⼈呢?他们有的捂着⾃⼰的胸⼝,有的全⾝打颤。

⼤家都很惊恐,谁也不敢做声。

我觉得很奇怪,他们怎么都不去帮福姨的忙呢?怎么这么害怕呢?
似乎过了好久,外⾯有⼈喊:“⾛了,⾛了,都⾛了,都出来吧!”⼤家⼀听是⼤舅的声⾳,于是争着往外挤。

⼤舅来到岩洞前,后⾯站着福姨。

福姨全⾝湿淋淋的。

⼤家⼀见,⼏乎同时追问:“你没事?吓死⼈了!”
他们回头⼜指着我,说:“幸亏狗伢⼦没叫喊。

要是叫喊⼀声,⽇本⿁⼦发现了岩洞,那就不得了啦!”
啊,那就是⽇本⿁⼦?他从我跟前跑过去时,我根本不知道他就是⽇本⿁⼦,所以根本就没想到要害怕。

后来,⼤舅告诉我们,我们躲进洞⾥后,来了两个⿁⼦,⼀⽼⼀少。

⽼的戴眼镜,像是当官的。

少的不到⼆⼗岁,像个勤务兵。

他们⼀来,就对⼤舅喊:“⽶西、⽶西,⽶西⽶西有没有?”
⼤舅⼀听,说:“篾席?哦,篾席的有,篾席的有。

”他说着就从房⾥抱出⼀床好⽵席来。

⽼⿁⼦⼀见,顺⼿给了⼤舅⼏个重重的⼤⽿光。

正在这时,福姨从外⾯洗⾐服回来,⼀进门,看到⿁⼦,转⾝就跑。

少⿁⼦跟在后⾯追。

慌乱中,福姨不知该
往哪⾥跑,就顺着平时挑⽔的⼩路跑到了岩洞边来了。

到了岩井旁,她才意识到,糟了,怎么往这⾥跑呢?于是,她继续向前跑,跑到⽔塘边,跳进⽔塘⾥。

⽔不深,她双⼿拨着⽔,拼命往中央蹚。

⿁⼦在岸上哇啦哇啦乱叫,往⽔塘⾥开了⼀枪……那个⽼⿁⼦似乎要急着离开,不敢多停留,就朝少⿁⼦喊:“开啰,开啰,开啰!”少⿁⼦⼀听,放过了福姨,跟着⽼⿁⼦急急忙忙地⾛了。

⼜过了些⽇⼦,再也不见⽇本⿁⼦来这⾥了。

⼤⼈们说,⽇本⿁⼦没得吃,没得穿,没得⼦弹,打不赢,向中国投降了。

没多久,我跟着爸爸妈妈回家了。

这次我们⾛⼤路,不⾛⼩路。

我们家的房⼦还在,但门窗没了,所有⽊头家具都没了,是被⽇本⿁⼦烧了。

后院的庚七爷死了。

他发烧打摆⼦,没有躲兵。

⽇本⿁⼦来了,把他杀了。

皂⾓坳的长⽣⼤娘是个瞎⼦,也没有躲兵,⽇本⿁⼦把她弄死了。

⽇本⿁⼦真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