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课时分离定律的发现课件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清本章架构 初识概念体系·具备系统思维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1课时 分离定律的发现
学有目标——课标要求必明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1.阐明分离定律,并能运用分离定律解 1.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
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类型。
2.通过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 2.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
以及应用符号体系表达概念的重要性。 配子遗传给后代。
【主干知识梳理】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和操作方法 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品种特点
相应优势
自花 传粉,自然状态下一般为 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
__纯__种_____ 具有易于区分的 相对性状 ,且能 稳定遗传
析 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
【应用·体验】
1.家兔的毛色中,白色和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分析下列4组杂交组合的亲、
子代性状,体现出性状分离现象的一组是
()
解析: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白 兔和白兔杂交后代均为白兔,没有体现性状分离现象;黑兔和白兔杂交后代均为 白兔,没有体现性状分离现象;白兔和白兔杂交后代出现黑兔和白兔,体现了性 状分离现象;黑兔和白兔杂交后代有黑兔,也有白兔,没有体现性状分离现象。
___实__验__验__证____
教材问题提示
(一)探究·实践(教材第6页) 1.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总的实验结果更接近预 测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及数量比为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 隐性类型的数量比为3∶1。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对F2中10株豌豆的性状进行统计,那么他很难正确地解释性 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量足够大,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 前提条件之一。只对10株豌豆的性状进行统计,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合理。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的雌、雄配子, 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是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统计的样本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但孟德尔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还需 要实验来验证。
,分别
(2)遗传图解:
三、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模拟内容
用具或操作 甲、乙两个小桶
小桶内的彩球 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
模拟对象或过程 _雌__、__雄__生__殖__器__官__ ____雌__、__雄__配__子___
雌、雄配子的__随__机__结__合____
2.操作步骤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及分离定律
(3)融合遗传认为,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 就像把一瓶蓝墨水和一瓶红墨水倒在一起,混合液是另外一种颜色,再也无法分 出蓝色和红色。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否定融合遗传最有利的实 验结果是什么?
提示: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在F1中消失的矮茎性状在F2又出现了,说 明双亲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混合。
尔的分离定律,所以可判断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观察四组杂交实验,
杂交实验③符合显隐性性状的概念: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只表现
一个亲本的性状(紫花),此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而未表现出来的性状(白花)为隐性 性状。通过杂交实验①④无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故选D。 [答案] D
言的
表示式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 或AA×aa
正交:甲(♀)×乙( ) 反交:甲( )×乙(♀) 或正交:甲( )×乙(♀) 反交:甲(♀)×乙( )
(1)定义法(杂交法): ①若 A×B→A,则 A 为显性,B 为隐性。 ②若 A×B→B,则 B 为显性,A 为隐性。 ③若 A×B→既有 A,又有 B,则无法判断显隐性,只能采用自交法。 (2)自交法: ①若 A――⊗ →既有 A,又有 B,则 A 为显性,B 为隐性。 ②若 B――⊗ →既有 A,又有 B,则 B 为显性,A 为隐性。
答案:C
2.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二代中
()
A.所有的统计结果都等于3∶1
B.统计的样本足够大时才符合3∶1
C.性状按3∶1的比例出现
D.统计的样本越小越接近3∶1
解析:孟德尔之后,科学家们在继续研究中发现,只有满足大样本即实验群
体足够大时,才能够实现孟德尔统计的比例关系。如果统计的样本越小,则统计 的结果越偏离3∶1。故选B。
1.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 测交 ,即让 F1
与 隐性纯合子 杂交。
(2)过程
2.分离定律
【教材微点发掘】 1.下图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教材第3页图1-1),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对母本人工去雄的原因是_避__免__自__花__传___粉_。 (2)对母本人工去雄的时间是 开花前 (填“开花前”或“开花后”),这样操 作的原因是_豌__豆__是__闭__花__受__粉__植__物__,__成__熟__后__就__已__经__完__成__受___粉__,__所__以__去__雄__时__应__选__择__ 未成熟花 。 (3) 在 对 母 本 去 雄 和 人 工 传 粉 后 都 要 进 行 套 袋 处 理 , 这 样 操 作 的 目 的 是 防止其他外来花粉的干扰 。
(二)思维训练(教材第8页)
将获得的紫花植株连续自交几代,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花植株选育后再进 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中不再出现白花植株为止。具体过程可用下面的图解表示。
新知探究(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探究·深化】
[问题驱动] 孟德尔对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了杂交实验,就豌豆高茎和矮茎这一 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孟德尔选择让F1自交,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判断亲代矮茎性状在遗传过程中是不是消失了。 (2)若F2共获得20株豌豆,矮茎个体一定是5株吗?请说明原因。 提示:不一定。样本数量太少,不一定完全符合3∶1的性状分离比,孟德尔 实验中的比例是在实验材料足够多的情况下得出的。
答案:B
新知探究(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探究·深化】
[问题驱动] 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孟德尔选择了高茎和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其中高 茎(D)对矮茎(d)为显性。下面是孟德尔用纯合亲本杂交得到的子一代(F1)自交获得 子二代(F2)的实验遗传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D、d两种雄配子的数目是否相等?雄配子D与雌配子D数目是否相等? 提示:D、d两种雄配子的数目是相等的;但是由于雄配子要多于雌配子,所 以雄配子D要远多于雌配子D。 (2)表中①②③的遗传因子组成和性状表现分别是怎样的? 提示:①和②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Dd,表现为高茎;③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dd,表现为矮茎。 (3)F2中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F2的高茎豌豆中纯合子和杂 合子所占比例又分别是多少?
提示:F2中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比例分别是1/2和1/2;F2的高茎豌豆中纯合 子和杂合子所占比例分别是1/3和2/3。
[重难点拨] 1.遗传因子组成及判断方法 (1)个体遗传因子组成 ①遗传因子组成:与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有关的遗传因子组成,如DD、 Dd和dd。 ②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如体细胞中含有遗传因子组成为DD 或dd的个体。 ③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如体细胞中含有遗传因子组成为Dd 的个体。
验的分析,培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 隐性性状的现象。
括的科学思维,体会假说—演绎法和孟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
德尔的创新思维。
为3∶1;在测交实验中,性状分离比为1∶1。
3.认同在科学探究中正确地选用实验 4.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形成配子时,控制同一性状
材料、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提出新概念 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并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
2.杂交实验的一般操作方法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写出下列各符号的含义
P
F1
F2
亲本
子一代
子二代
× 杂交
⊗ 自交
父本
♀ 母本
2.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
相关说明
①P 具有相对性状 ②显 隐性 性性 性状 状是 是__高矮____茎茎____ ③F1 全部表现为 显性 性状 ④F2 出现 性状分离 现象,分离比约为 3∶1
()
[解析] 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具 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隐性纯合 子自交,产生的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仍是隐性性状。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性 状一般相同,但性状相同的个体遗传因子组成不一定相同,例如,显性纯合子和 杂合子都表现为显性性状,但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相对性状指的是同种生物同一 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狗的长毛和卷毛不是同一性状。故选C。
2.假说—演绎法的一般程序:
提出问题 → 作出假说 → 演绎推理 → 实验验证
请匹配教材相关内容和假说—演绎法操作程序
教材相关内容
假说—演绎法操作程序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__作__出__假__说_____
预期测交实验结果
___演__绎__推__理____
进行测交实验,获得结果
[重难点拨] 1.相关概念辨析 (1)性状类:
[特别提醒] 相对性状的理解要点为“两个同”: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一 个不同”为不同表现类型。
(2)交配类:
方式
含义
杂交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生物个体间 相互交配的方式
自交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生物个体间 相互交配的方式
测交
显性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若甲(♀)×乙( )为正交,则乙(♀)× 正交与反交 甲( )为反交,正、反交是相对而
易错提醒——————————————————————————— 对性状分离的理解误区
(1)对性状分离的理解首先要明确发生性状分离的对象必定是杂合子。 (2)严格的性状分离应该是杂合子自身的分离,因此,杂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出 了与亲本不同的新类型(相对性状),也是发生了性状分离,而不是一定要同时出 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类型。如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就 是典型的性状分离现象。 (3)借助于测交实验使得杂合子中的隐性基因得以表现,不是性状分离。 ————————————————————————————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的
显隐性关系的是
()
①紫花×紫花→紫花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解析] 杂交实验②中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且紫花∶白花=3∶1,符合孟德
(3)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性 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占3/4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典题·例析】 [例1] 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 B.纯合子自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C.性状相同,遗传因子组成不一定相同 D.狗的长毛和卷毛是相对性状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解读章首图文 培养学习志向·勇担社会责任 对章首页的设计可从三个方面理解领悟: (1)图片设计,在孟德尔数学计算手迹的章题图上,叠加着孟德尔年轻时的肖像, 古旧的淡黄底色,无形中给画面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凝重。从这样的画面中同学们可 想象一百多年前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的意境,体会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艰辛。 (2)章首页引言中的问题:“遗传因子是什么?”“基因为什么曾叫遗传因子?” 同学们可将遗传因子和已知的基因名词挂钩,积极探求遗传因子背后的故事。 (3)简洁的小诗不仅点出了本章的主要内涵,即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科学方法、 科学态度、探索精神,还引领同学们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 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的假说: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 遗传因子 决定的。 ②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成对 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 分离 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 一 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随机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