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八中2012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质检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八中2011—2012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秦始皇一生的作为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对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完成了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C.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D.南征北战,开疆拓土,进一步拓展了华夏中国的疆域
2.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速的法典。
决定法典能否在全国颁布的审批权在于
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
A.②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自雍,乾后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政府矣。
”对“隐然执政”的准确理解是
A.草拟政令B.发布政令C.传达圣旨D.监察百官
4.胡锦涛《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
”其“推动”主要体现在:①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②推动了新的救国救民思想传播③显示了新阶级力量的作用④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①③④
5. 下列四则史料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②文章之士不根教化、进士以诗赋取人,不先道理,明经以墨义,考试不本儒术,选人以书判殿,最不尊人物
③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乘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④③②①D.④②③①
6.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
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
7.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
”这反映作者
A.批判宗法制度B.痛斥君主专制
C.抨击迷信思想D.回击复古逆流
8.《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9.“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10.《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领导权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11.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红军长征的胜利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12. 1948年秋,山东农民唐和恩率领他的支前小车队,冒风雪,忍
饥寒,跋山涉水,日夜奔行。
他还用心的在随身携带的竹棍上刻下了他支
前经过的每一个地方(见右图)。
据其行程路线判断,他参加了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3. 1922年,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的最大要素。
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等原因,以致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运动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 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4.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统一战线逐步
形成。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8月28日,国民政府官布中国工农
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右图是八路军(第
十八集团军)所佩用的胸章。
该胸章佩用的时间应该是公元
A.1938年B.1939年C.1940年D.1941年
15.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
B.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D.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16.下图为19世纪80年代清某一机构的结构及大致分工,你认为该机构最有可能是
股别主办国家主办其他事务
英国股英、美通商、海关、税务
法国股法、荷、西、巴西传教事务、各处招工
俄国股俄、日陆路通商、边防、边界、庆典、礼宾、有关官吏的人事行政和考试等
海防股南北洋海防、长江水师、北洋海军、要塞炮台、制造、学校、电线、铁路、矿务
A.议政王大臣会议B.六部
C.总理衙门D.外务部
17.美国、英国分别于1943年11月同中国签订条约,放弃领事裁判权和其他在华特权。
反映了
A.美国、英国联合蒋介石共同欺骗中国人民
B.给予了中国与英、美友邦的平等地位
C.美国、英国奖励蒋介石取得抗日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D.美国、英国扶助蒋介石,镇压中国共产党
18.我国史学界普遍认为武汉、广州失守之后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之前为战略防御阶段。
下列战役发生于战略防御阶段的是
①太原会战②百团大战③徐州会战④枣宜会战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用佩度年九十二国民华中
19.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十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
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
这说明
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
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
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④
20.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21. 1949年新政协后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6位副主席,党外人士3人;委员56人中,党外人士27人。
这体现新政府的特点是
A.多党合作、民主协商B.人民代表制度
C.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D.党外人士参政议政
22. 2009年6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岛上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
这说明“一国两制”
A.其实践日益丰富发展B.保证了澳门经济的繁荣稳定
C.适合中国的任何地区D.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唯一途径
23.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
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
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这一潮流促成了
A.“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达成
C.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24.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到:“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
”材料所示的变化,其主要目的在于
A.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B.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
C.发展生产以巩固根据地D.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战争
25.下列各项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前提条件的是
A.双十协定保证了人民民主权利B.政协会议形成了党派协商原则
C.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D.北平和谈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
26.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了一本书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此书应为
A B C D 27.右为北京近代的两首竹枝词,它反映了 A .外国列强占领北京和扶植傀儡政权 B .“预备立宪”实行和皇族内阁建立 C . 帝制的倾覆和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 .民权平等的体现和民初政局的混乱
28.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 .与时代同行
B .有历史观引导
C .为现实服务
D .充分掌握史实
29.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 A .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 .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 .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 .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30.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 .天赋人权
B .主权在民
C .君民共主
D .民贵君轻
31.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政治和思想基础的是 A. 瓦窑堡会议 B. 洛川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32、从文明史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
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②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③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④ 西学传入,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受冲击
竹枝词 一
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
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33.(20分)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空前的变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
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而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梁氏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又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梁启超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他于1902年2-4月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材料二有学者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口号“驱除鞑虏”,是汉族的民族主义,辛亥革命后提出了“五族共和”,最后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把各族融合成一个“中华民族”。
材料三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面深度和广度而言,20世纪的辛亥革命、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
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
——徐迅《民族主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原因和目的?(6分)
(2)从上述材料对“民族主义”概念理解的角度,怎样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丰富了民族主义观念的哪些内容?(4分)
(4)“1949年革命”在实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中有何突出贡献?(4分)
34.(20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
举进士、拔萃,皆中。
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
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
这
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
……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
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它产生的积极作用有哪些?(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对中西社会观念产生的不同影响。
(6分)
35、(12分)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攫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
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
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
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借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
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
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6分)
稿纸
福州八中2011—2012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