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台湾经济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台湾经济现状
摘要: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衰退, 严重冲击了外向型的台湾经济。
在内需提振乏力、外需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下, 岛内经济形势恶化,外贸大幅衰退,工业生产急转直下,失业率节节攀升,股价指数持续大跌,金融危机阴影挥之不去。
针对此现状,本文分析了其原因,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台湾经济;经济现状;经济衰退;金融危机
一、引言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
作为外向型的台湾经济自然不能幸免, 在内需提振乏力、外需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下, 呈现“内外皆冷”的特征, 并从低增长轨道步入衰退境地。
2009 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台湾经济的影响持续发酵,继2008 年零增长(0.06%)之后,2009 年更出现严重衰退,预计全年负增长2.53%,是60 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衰退。
依台湾“主计处”统计,2009 年第一、二季度岛内经济分别大幅衰退9.06% 与6.85% ;第三季度情况稍好,第四季度有望转负为正。
周忠菲(2006)在《台湾经济竞争力剖析及其发展前景》中提出随着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进程加快,台湾经济进入调整期。
在此过程中,台湾经济竞争力不断面临考验,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前景充满了变数。
邓利娟(2006)在《台湾经济现状与前景分析》中提出台湾经济增长率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需求面与生产面均呈疲软,造成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李非,吴凤娇(2009)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台湾经济形势分析》中提出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衰退, 严重冲击了外向型的台湾经济。
岛内生产和服务业增长停滞, 财政状况恶化, 民生痛苦指数提高,导致台湾经济衰退的原因有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
本文首先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台湾经济的现状,然后是对台湾经济现状的原因分析,最后是针对台湾经济的现状提出的相关对策。
二、台湾经济的现状分析
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的台湾,经济增长率曾一度傲视全球。
而当前台湾岛内经济呈现全面停滞甚至衰退局面,景气指数持续低迷。
不仅经济形势恶化,外贸大幅衰退,工业生产急转直下,经济增长率屡创历史新低,失业率更是节节攀升,股价指数持续大跌,金融危机的阴影更是挥之不去。
1、衰退严重
2009 年,台湾经济呈明显的“内外均寒”格局。
国际金融危机对台湾经济的影响持续发酵,继2008 年零增长(0.06%)之后,2009 年更出现严重衰退,预计全年负增长2.53%,是60 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衰退。
依台湾“主计处”统计,2009 年第一、二季度岛内经济分别大幅衰退9.06% 与6.85% ;第三季度情况稍好,第四季度有望转负为正。
与周边地区经济状况相较,台湾经济不仅与大陆经济增长8% 形成鲜明反差,而且在亚洲“四小龙”
中也是衰退幅度最大的。
依IMF 预测,2009年台湾衰退-4.1%,大于香港的-3.6%、新加坡的-1.7% 和韩国的-1%。
2、失业率大幅攀升
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台湾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企业经营困难增大,裁员大量增加,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
据台当局统计,失业率从2008 年上半年的不足4% 上升为下半年的4% 以上,2009 年上半年超过5%,7 月份突破6%,失业率连续18个月攀升。
10 月份失业率首次出现下降,为5.96%。
尽管如此,全年失业率预计仍在6% 左右,居亚洲“四小龙”之首(以10 月为例,香港为5.2%,韩国为3.4%,新加坡第三季度为3.4%)。
受经济不景气与失业率上升等因素影响,台湾劳工薪资持续下降。
2009年1~9 月,扣除物价因素,台湾居民实际平均薪资年减少3% 以上,为每月34265 元新台币,相当于12 年前的平均工资水平。
3、外需市场萎缩,对外贸易大幅衰退
台湾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与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外部需求严重萎缩,订单减少,加上内部投资与消费严重不足,导致台湾外贸出现大幅衰退。
依台湾“财政部”公布的数据,1~11月台湾出口总额1836.4 亿美元,同比下降24.1% ;进口总额1562.8 亿美元,同比下降31.7%。
11 月后外贸形势出现一系列积极变化态势。
首先是海峡两岸贸易呈现从大衰退到最先恢复及出现大幅上升的可喜局面。
2008 年底到2009年初,海峡两岸贸易尤其是台湾对大陆出口呈现历史上少有的大幅衰退,衰退幅度平均达50% 左右,超过台对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衰退幅度的一倍以上。
第三季度开始,由于大陆扩大内需与总计达4 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逐步见效,对台产品需求大幅增加,加上大陆对台产品的大量采购,台湾对大陆及香港出口率先走出低谷,于9 月份由负转正,11 月对大陆及香港出口大幅增长47.8%,成为台湾外贸开始走出低谷与台湾经济好转的重要标志,也再次证明大陆是台湾经济与外贸增长的重要支撑与拉动力。
其次,在外商对台投资持续大幅衰退的情况下,大陆对台直接投资开始起步。
依台湾“投审会”统计,2009年1 ~10 月,台当局批准外商对台投资金额37 亿美元,同比衰退46%。
2009 年7 月1 日起,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并受理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程序,但由于政策限制颇多,加之大陆企业对台经济环境与法律政策认识不足,对台投资仍在起步阶段。
依台湾统计,到2009 年10 月底,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项目计15 件,其中以航空公司在台设立分公司为主,批准投资金额581.6万美元。
台湾对境外投资持续下滑,尤其是对大陆投资衰退幅度巨大。
依台湾“投审会”统计,2009 年1 ~10 月,台当局批准台对外投资(不包括大陆)下降37.84% ;对大陆投资173 件,同比衰退60.23% ;批准对大陆投资或增资金额42.4 亿美元,同比下降49.2%。
4、工业生产全面下滑
工业尽管在台湾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下降,但仍是最重要的实体经济,是影响台湾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关键产业。
2009 年上半年,台湾工业生产同比衰退24.3%。
其中制造业衰退24.9%,建筑业下降22.9%,矿业及土石开采业下降16.5%,电力等公用事业下降8.5%。
三大科学园区是台湾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是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晴雨表。
2009 年1 ~8 月,竹科、中科、南科等三大科学园区营业收入9303 亿元新台币,较上年同期衰退31.3%,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在15300 亿元至15900 亿元新台币之间,也呈现较大下降局面。
作为台湾电子产业龙头的五大企业(号称“电子五哥”)高居第一位的鸿海集团营业收入年下降4.7%;第二位的广达电脑集团营业收入年下降4.4%;居第五位的华硕集团营业收入衰退12.3%。
5、股市重挫, 汇率趋贬
作为反映金融市场重要指标的台湾股市,2009 年基本上呈现稳步走高态势。
台股在2008 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曾出现持续大跌状况,尤其是在年底前一度跌到4000 点以下。
2009 年初,受外贸大幅衰退与春节淡季等因素影响,股价一直在5000 点上下的低位徘徊,呈明显低迷状态。
春节过后,在大陆扩大内需方案及对台采购的“急单效应”刺激下,加上国际股市的普遍反弹,台股自3 月份开始出现明显上涨态势,股价逐步超过6000 点。
下半年开始,由于台湾当局大陆经贸政策的持续开放与两岸经济合作不断突破发展,为台股市注入新的活力,在大陆概念股、两岸金融合作股、两岸航运股与陆资入岛股等刺激下,台股从8 月中旬的6700 多点持续上涨到第四季度的7600 点左右。
相对台股的回转上升趋势,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则呈现明显的先贬后升的态势,但总体波动并不大。
3 月初新台币兑美元汇率一度贬到1 美元兑换35.2 元新台币,此后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在美元疲软与贬值的情况下在波动中呈现小幅升值趋势,到年底新台币兑美元汇率接近32 元新台币兑1 美元的大关,总体稳定。
三、台湾经济现状的原因分析
当前, 影响台湾经济走向的主要因素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进行解读。
外部因素即国际经济不景气是直接诱因, 而内部因素如产业结构升级不力、财政收支恶化, 以及非经济因素如政党纷争导致财经施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则是台湾经济衰退的深层次原因。
(一) 全球经济衰退引发的外需萎缩是台湾经济重创的直接原因
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冲击, 经济增长动力减弱, 与台湾经济联系紧密的三大发达经济体美国、日本和欧元区都处于不同程度的衰退。
高度外向性的海岛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台湾经济对外需市场的强烈依赖。
因此, 三大经济体的衰退对台湾经济的打击效应更甚于其它国家和地区。
其一, 台湾进出口贸易在欧美内需市场低迷、电子产品需求锐减的影响下大幅萎缩, 进而引起岛内生产受挫, 投资急剧减少, 经济增长衰退。
其二, 台湾股市在全球股市普跌的连动效应下加速下泻。
上市公司、上柜公司股价75%以上都低于资产净值, 企业已无法从股市融通资金。
其三, 受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 岛内金融机
构因投资美国雷曼兄弟、阿根廷以及冰岛的股债而严重受损。
(二) 经济自身结构性问题是台湾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
当前台湾经济之所以衰退与其长期积累的自身结构性问题密切相关。
这些结构性问题造成台湾整体经济体质的脆弱性, 当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 这种脆弱性便被激化而暴露, 从而导致经济陷于严重衰退。
1. 现有产业结构对总体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呈弱化趋势
台湾产业结构的特征是以服务业为主导, 制造业占据重要地位。
自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以来快速增长的服务业, 进入21世纪后, 由于岛内内部需求急剧萎缩、股市长期疲弱不振、金融经营体系不断恶化等原因而出现竞争力下降、增长裹足不前的状况。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下降, 直接导致台湾经济由过去的中高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
另一方面, 制造业因内部产业不平衡发展而出现结构单一、整体产业竞争力不强的缺陷。
这种产业结构的脆弱性势必造成台湾经济增长机制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这波全球经济衰退之所以使台湾遭受严重打击, “出口导向产品单一化”和产业结构脆弱性显然是深层原因。
2. 长期财政收支恶化制约了“政府”刺激经济的“能效”
近年来, 台湾财政赤字持续增高。
财政拮据严重影响了台湾当局提供公共建设与服务的能力。
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控制能力也随之减弱。
(三) 财经施政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仍受政党纷争的掣肘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 积极履行其“拼经济”竞选承诺,但民进党屡次制造政治事端,利用民众对岛内经济不满的情绪, 对马英九当局施政添加压力。
如此一来,虽然国民党在“立法院”占据绝对优势, 但财经施政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受阻于政党纷争, 从而削弱对经济的作用力。
四、针对台湾经济的现状所提出的对策
政府带头拼经济,台湾应积极融入区域经济整合。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说,“这次的金融危机是百年仅见的”;金融巨鳄索罗斯也表示,“这是我们一生中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些大师都点出目前国际金融及全球经济情势的严峻。
在这波动荡中,台湾当局不能自乱阵脚,尤其是在动荡危急之时,更加不能“病急乱投医”。
台湾当局应该带头投资及消费,并出台相关切实符合经济规律和民心所向的政策,彻底落实扩大内需,鼓励民间和外商投资,以渡过这波全球景气下滑的危机。
对于股市的干预,则应该在尊重市场机制的前提下进行。
台湾行政部门9月11日通过“因应景气振兴经济方案”,共提出10 大措施、41 项具体做法,预计将投入总经费1809亿元新台币。
同时,还宣布除确定调降证券交易税振兴股市外,还决定增拨新台币2000亿元作为优惠购物专案实施,并公布了多项刺激民间消费的措施。
据估计,该10大措施将会带动岛内投资和消费达新台币一兆元以上。
此外,政府还应该带头投资,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来台投资和台
商回流投资,重振民间消费信心,用内部需求和投资的持续成长,抵消出口下滑带来的冲击,才有可能维持经济成长的动能。
在当前世界区域性经济整合的大趋势下,台湾没有理由、也不能置身事外。
由于受到前执政当局不愿放弃意识形态纠缠以务实开拓经济空间、在两岸关系上固步自封的政治困阻,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台湾却被排除在外,并面临“边缘化”的危机。
尤其是在这波经济危机中,台湾面临的种种困境光靠自身力量显然是难以突破的。
今年11月在台北重新开启的两岸“两会”事务性谈判,正是台湾积极融入区域经济整合、借助两岸经济合作来化解自身经济危机的历史性契机。
事实将会再次有力证明,唯有正视现实,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潮流,在“为民兴利、两岸和平”的前提下,加强与祖国大陆的经济合作,积极营造两岸经济良性互动,回归到正在成形的东亚区域经济整合进程中,善用各方的经济优势,发展自身经济,形成立体的发展格局,才能够将由此产生的生产力“乘数效应”的推力,转化为摆脱困境、经济发展的助力。
五、结论
事实证明, 唯有正视现实, 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潮流, 在“为民兴利、两岸和平”的前提下, 加强与大陆的经济合作, 积极营造两岸经济良性互动和互惠互利, 回归到正在成形的东亚区域经济整合进程中, 善用各方的经济优势, 发展自身经济, 形成立体的发展格局, 台湾才能够将由此产生的生产力“乘数效应”的推力, 转化为摆脱困境、发展经济的助力。
未来台湾经济的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艰巨的调整,其中,处理好两岸经贸关系,减少非经济因素的干扰,有利于台湾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建民.一片肃杀的台湾经济[J].世界知识,2010(02)
[2]邓利娟.台湾经济现状与前景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3]李非,吴凤娇.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台湾经济形势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9(02)
[4]周忠菲.台湾经济竞争力剖析及其发展前景[J].世界经济研究,2006(05)
[5]张玉冰.台湾经济低迷的原因及应对之道[J].统一论坛,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