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_阿宝_孙子楚形象的_痴_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 年第
11 期
安徽文学
165
经 典 重 释
凡情深者皆有此病, 《婴宁》 中的王子服见到婴宁后 “神魂丧 失” 不语不食” 肌革锐减” 忽忽若迷” 红楼梦》 , “ , “ , “ ; 《 中贾宝 玉看伶官画蔷被雨淋透而浑然不觉 (曹雪芹是极为推重痴的 境界的, 单在八十回的题目中 “痴” 字就出现了六次, 如痴情 女, 痴颦, 痴公子等) 香玉》 ; 《 中的黄生, 明知爱人是花妖甘愿 化为同类同生共死。 孙子楚的痴的高潮是身化鹦鹉,得近芳 “ 泽, 于愿已足” 甘愿生生死死无怨无悔, , 这只痴情的鹦鹉 “人 饲之不食, 女自饲之则食。 女坐, 则集其膝; 则依其床” 只 卧, , 求相依相伴, 多么的依恋迷恋阿宝。 如果不是用情太深, 怎能 如此在所不惜, 义无反顾?更为有趣的是: 孙子楚化鸟后一反 为人时的迂讷, 阿宝发誓生死相从小鸟曰 “诓我”“女乃自矢, , 鸟侧面, 若有所思” 多么机灵可爱的表情, , 哪里还口讷言钝? 以屐为信物又是多么聪明伶俐的举动。 鸟性即人心,彼孙子 “ 何痴乎” 从离魂到化鸟, 执著的追求真 !他的痴实则为真为诚, 挚的感情最终打动了阿宝, 处蓬茆而甘, “ 藜藿不怨” 乃至为 , 爱殉情达到 “以痴报痴, 千古两情痴” 的最高境界! 蒲松龄对痴情是赞美的, “情之至者, 他说 神鬼可通。花 以鬼从, 而人以魂守非其结于情者深耶?” ( 《香玉》 ; ) “同心 倩女, 至离枕上之魂; 千里良朋, 犹识梦中之路” ( 《叶生》 。 )他 借众多的情痴形象传达了自己向往的人格精神。 三、 情痴形象的文化意蕴 蒲松龄塑造一系列痴情形象并作为自己的文学理想人物 颂扬, 明显受到晚明阳名心学, 李贽童心说等人文思想掀起的 “崇尚真情, 推崇痴癖, 个性解放” 社会风潮的影响。被称为 “异端之尤” 的李贽以人的 “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只本心” “童 为 心” ,为世间最宝贵之物。其童心说是对宗法专制思想的反 叛。 同时晚明开始提出 “癖” “痴” 和 这两个字。 “癖” 痴” 所谓 、 “ 就是一个人爱上了什么, 就不惜为它牺牲一切, 就其特别喜欢 某种事物来说, “癖” 这是 。就其酷爱某种事物的情感达到最 高的程度来说, “痴” 就是 。袁宏道与潘景升书中说: “世人但 有殊癖, 终身不易, 便是名士” 汤显祖 《牡丹亭》 写杜丽娘为情 , 而死为情而生, 在爱情上是如何的痴。蒲松龄继承了这种精 神, 特别加以提倡。 《聊斋》 在 中用很多人物形象, 来表现这个 (上接第 162 页)生存。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毁掉即将完成的 女怪人并把追杀怪人作为自己余生的唯一目标, 最终病死在 的征途中。 怪人是人类文化的虔诚弟子和自觉的参与者, 也是人类 文化所极力排斥的异类。他的存在提出了一个问题: “人” 与 “非人” 的区别是什么, 两者之间的界限在那里。怪人的身体 是非人类的, 但他具有人类的语言和思想感情, 他的头脑和心 灵是人类的, 这就使他成为一个 “人” “非人” 与 的混合体。他 的位置与其说是处于 “人类” “非人类” (非人非兽) 不 与 之间 , 如说是处于 “人类” “非人类” 与 相交叉的地带 (半人半兽) 怪 。 人的存在模糊了 “人” “非人” 与 的界限。 怪人存在的特异性是 他的出生决定的, 他不是自然产生的, 而是被人制造出来的。 他无法进入人类社会, 又不能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怪 人是极端的求知癖的产物。 他是无法放进人类为了理解自然 而设计的任何一种分类学方案里的。 “他超越了分类和语言 本身的范围, 同时也使正常的度量和分类受到质疑” 。 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拒绝承认自己的造物是 “人” 他给 , 他一个 “怪物” 的身份, 并以此罪名判处他死刑。弗兰肯斯坦 与怪人对立的根源是双方身份的差异和弗兰肯斯坦的人类中 心思想。他创造怪人的目的是驱使怪人为人类服务, 他追杀 怪人的原因是怪人可能对人类构成威胁。 他行动的出发点和 目的都是为人类谋取利益。而怪人作为一个他者、 一个非人 痴字。有情痴孙子楚, 有书痴郎玉柱, 有鸽痴张功量, 有石痴 邢云飞等等。作者大力在表扬痴, 歌颂痴。蒲松龄把它上升 到人生观的高度来认识, 他笔下的痴是把人性中最纯净, 纯粹 的部分提炼出来, 凝聚成一种美, 其核心是真。 作者呼唤人性 的返璞归真, 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见, 真诚以待, 寄寓自我崇 高的人格理想于作品之中。 同时, 作者塑造的情痴形象是对封建礼法的有力冲击, 体 现了一种进步的婚恋观念。首先, 孙子楚锲而不舍的追求最 终打动阿宝矢志不嫁迫使父母同意婚事, 并为维护夫妻平等 地位甘愿抛弃富贵与孙同患难共生死, 这无非是对封建婚姻 等级与贫富观念的有力冲击。二人成婚, 孙子楚的痴情换来 了阿宝的诚心以对。 但磨难始终伴随着这对有情人, 三年后, 孙子楚忽然病死。阿宝悲痛至极, 自经绝食, 想追随丈夫而 去, 一腔真情感动了冥王, 使孙子楚死而复生。 正因为有此一 波折, 才显出阿宝的痴情, 也体现了蒲松龄内心深处渴望的夫 妻之间感情的平等:因先有了孙子楚的痴于情不顾生死, 才有 后面阿宝的痴于情起死回生。这种感情不是单方的付出, 它 是对等的。这种以痴情换诚心的情感平等, 不管是在蒲松龄 所生活的古代中国, 还是当今社会, 都是人们所渴望的。其 次, 古代离魂素材都是女性为情而离魂, 《阿宝》 而 中作者塑造 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男性离魂形象, 富于开创性。这个男性不 仅离魂而且化鸟, 对女性万分依恋, 这是对封建社会是男尊女 卑观念的大胆挑战。 总之: 孙子楚这一情痴形象寄寓作者美好的人性理想和 人格追求, 使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的内涵更加丰富, 思想意蕴更 加深厚。如一枝奇葩, 在蒲松龄精心打造的爱情的花园里超 群脱俗, 一枝独秀。
本色而纯真, 这样一个坦荡荡无遮无盖的人会带给我们怎样 的心灵震撼?这大概就是作者所追求的一种真的最高境界。 同时他的痴还表现为认真甚至较真的人生态度, 阿宝戏 曰 “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 这在别人是不会当真的, , 可他却认 真起来。 以斧断指并郑重 “往见媒而示之” 而阿宝 , “戏请再去 其痴” 他竟认真地辩解自己不痴, , 甚至怨恨无法剖心自见。 试想如有可能, 这样一个较真的人定会剖心表白。这种近似 于愚的真诚和认真与 “逢人只说三分话, 不肯全抛一片心” 的 世俗相比, 和周围 “慧黠而过” “聪明人” 的 相比是多么的可爱 与珍贵!难怪但名伦评点: “天下之为人臣, 人子, 人弟, 人友 者, 若能以诚心处之, 天下不复有难处之事矣, 痴顾可少矣!” (二)痴是纯洁心灵, 正派为人的表象 孙子楚痴性的第二大层面是为人的正派和心灵的纯洁。 开篇人们讥笑其 “痴” 的第二个原因是他 “或值座有歌妓则必 遥望而走” 好一个遥望而走, , 唯恐避之而不及, 决不沾染, 不 以轻薄女性寻欢作乐于风月场为荣, 可见其为人正派。被人 诱骗 “使妓狎逼之, 则赧颜彻颈, 汗珠珠下滴, 因共为之笑” 羞 , 愧地无所适从的样子可见其忠厚老实的本性。世人笑其呆 憨, 而笔者叹其可爱。正是出于纯洁的心灵对女性的尊重决 定了他对爱情的专一与执著。 “妇女出游, 轻薄少年亦结队随 行, 恣其月旦 ” 而我们的孙子楚若不是同社人强邀, , 若不是 心中思见阿宝、 是绝不会 “随众物色之” 的。看见阿宝时, 恶 “ 少年环如墙堵 ” , “众情颠倒, 品头题足, 纷纷若狂” 。而孙子 楚 “独嘿然” 痴立故所” 与世俗男子的轻薄低俗, , “ 。 丑恶龌龊 相比, 默然痴立的孙子楚是多么让人生敬, 他纯洁的心灵如雪 域巅峰绽放的雪莲神圣高洁, 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芙蓉纯净天 然。 总之: 孙子楚的痴情是一种似愚而不笨, 实慧而不黠的真 淳天性, 是人性中真, 美的自然流露, 善, 是一种无机心城府, 不被世俗羁绊的健康自然的生命状态。 他的美好天性在那个 恶俗的社会里就像暗夜里的一颗明星, 一株天然去雕饰的清 水芙蓉, 蕴含了作者憧憬人性返璞归真的理想。 二、 痴情——锲而不舍, 执著追求的人格精神 如果说痴性是痴情的的前提和基础, 有了痴性中的真淳 才会有对爱情的真诚执著, 那么痴情就是痴性的进一步发展。 孙子楚对阿宝的爱情并非从开始就是痴迷的, 有一个由浅入 深的发展过程。 未谋阿宝之面之时, 只不过被他人怂恿求婚。 被拒后心灰意冷, 此时他还未陷入情网不能自拔。当亲见到 娟丽无双的阿宝后, 一见钟情魂从魂随, 可见其用情之深。 也 许有人认为离魂只不过是小说的虚构, 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 而笔者认为离魂手法虽是浪漫主义的但也有其现实依据, 生 活中我们不是常常可以见闻因对事物迷恋到痴狂状态或因相 思而成疾的人们吗?重者确实能达到神魂颠倒, 迷离恍惚的 病态, 只不过艺术创作把它夸张到魂离梦合的程度罢了。大
经 典 重 释
浅谈 《阿宝》 孙子楚形象的 “痴”
◎左勇惠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使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的内涵更加丰富, 思想意蕴更 摘 要 孙子楚这一情痴形象寄寓作者美好的人性理想和人格追求, 加深厚, 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孙子楚 情痴 人性理想 人格追求 文化意蕴
《阿宝》 《聊斋志异》 在 众多的爱情篇章里如一颗耀眼的明 珠, 独放异彩。常以 “痴狂” 自许的蒲松龄借孙子楚这一情痴 形象展示了自我的人性追求和人格理想。 “痴” 不仅表达了对 自然真淳的人性的憧憬, 也表达了对锲而不舍专一执着的人 格精神的追求。此文笔者将着重对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 痴性——自然真淳人性的回归 蒲松龄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情痴形象, 孙子楚, 王子 服, 乔生等等, 作者高度赞美对感情的痴迷并从人性根源挖 掘。 《阿宝》 中孙子楚对阿宝的痴情缘于他本是性痴之人, 诚 如异史氏曰 “性痴则志凝” 因此孙子楚的痴性是痴情的前提 , 和基础。 (一)痴是真淳天然的本性 《阿宝》 开宗明义地点出人物的总特征: 痴。在孙子楚身 上, 痴” “ 表现为:性迂讷, “ 人诳之辄信为真” 迂即迟缓笨拙, 。 讷即语言迟钝, 不善表达。 而且轻信他人, 文中多次写到他受 人欺骗愚弄。 如众人 “使妓狎逼之, 则赧颜彻颈, 汗珠珠下滴, 因共为之笑” ;阿宝择婿 “有戏之者劝其通媒” ; “玩弄之拟隐 蔽试题授之” 表面上看孙子楚的确迂讷经常被人愚弄, 等。 但 这他的痴正是蒲松龄赞美的一种人性的真, 他以真待人, 毫无 城府, 从不设防,天真烂漫, “ 机械不存于胸中” (但名伦), 因 而成为被人欺骗玩弄的对象。 蒲松龄推重这种痴性, 《逃 他在 暑石隐园》 诗中曾写到 “小山搢笏如人拙, 瘦竹无心类我痴” 。 无心之痴, 正是人本性中至善至真。 其次, 他的言行出于天然自由的本性, 做世人不敢作之 事, 是性灵的自由舒展。 富比王侯的大贾为女儿择婿, 多少名 门公子王侯贵胄皆不称其意, 而孙子楚看不出怂恿者险恶的 居心, 也不顾虑自己失俪贫穷且有生理缺陷 (枝指) 的现实条 件, 求媒人通婚。为何他没有世俗人眼里的种种顾虑果敢地 登门求婚?由作者对他求婚失败后的心理描写 “转念阿宝, 未 必美如天人, 何必高自位置如此” 一句可以推断, 在他的思想 意识里, 他对阿宝的思慕是对美的追求, 这种追求是人之常 情, 在感情面前人与人应是平等的, 不应以门第, 财富, 外貌为 条件, 谁也不比谁高些。 他的言行出于人的本性, 不受任何内 在和外在的束缚, 任凭生命健康自由的生长。与之有异曲同 工之妙的是蒲笔下的另外一个人物--书痴郎玉柱,昼夜研读, “ 无间寒暑” 见宾亲, , “ 不知温凉, 三数语后, 则诵声大作” 说郎 ; 玉柱 “痴” 是因为他的嗜书 , “非为干禄, 实信书中真有金粟” , 与那些汲汲于功名的读书人相比 , 其目的让人觉得可笑却单 纯至极, 让人们从 “痴” 的表面形式之下看到一种 “真” 。当郎 玉柱真的在书中得到了美女颜如玉以后, 遂与寝处, “ 亲爱备 至, 而不知为人” 更使人大跌眼镜的是, 。 当他领略了 “不可言 传” “夫妇之乐” “逢人辄道” : 的 后 。 而他的理由是 “钻穴逾隙 者, 始不可以告人; 天伦之乐, 人所皆有, 何讳焉?” 正正当当、 人人都做的事有什么可遮遮掩掩的呢?一语道破痴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