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相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而言的。
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刻意减少“权威性”的指令成份,从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动身,抛弃抑制学生情感、认知与能力进展的条条框框,善于放手,机智应变,巧妙引导,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自觉能动地提出问题,多途径(观看、实验、猜想、验证)地解决问题,科学求实(类比、分析、归纳)地总结规律、愉悦生动地提高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学习个性和求异、求新、求奇的创新意识。
一、开放教学思想,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认为:一个人的制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进展。
人在压抑、惧怕、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专门难有所创新的。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一要从开放教学思想做起,把学生看作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威严的、具体的、现实的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正视各自的知识基础、情感个性的特点和差异。
课堂上,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呵护他们,以换位摸索的方式尊重他们,以寄予厚望的态度信任他们,以满腔的激情赞扬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他们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
只有如此,才能创设师生互动、思维各异、感情共鸣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制造热情。
实践证明: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绝非一朝一夕的情况,它不仅需要课下师生情感交流的积存,更需要课上师生心灵的碰撞。
有体会的教师不仅注重课下与学生交心畅谈,而且在课堂上也努力让自己与小孩们融合在一起。
当学生回答的问题较好时,他(她)会面带笑容地与学生握一握手;当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题思路时,他(她)便以命名的方式加以确信;当学生之间为讨论某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时,他(她)会对胜方说:“感谢你们为全班同学带来的杰出!”,尔后又对败方说:“是你们让大伙儿从错误中加深了对知识的正确明白得,你们虽败犹荣!”……从以上实例我们能够得出:开放教学思想,也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更重要的应要把教师这份职业当作孜孜追求的事业,以热爱每一位天真无邪的
小孩情怀,做好今生永恒的事业,体会春蚕做茧的内涵。
唯有如此,融于“爱心”的教学思想开放,才能营造宽松、民主和揩的课堂氛围。
二、开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素材
“封闭性”的课堂教学,常常“依纲套本”地选择课堂教学内容,总认为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讲完,习题做完,课堂教学就“大功告成”。
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差不多感受到,有些教材内容出现形式呆板、乏味,缺乏“现实性、生活性、挑战性”。
假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了教材的绝对性和权威性,采取“来者不拒”的教材使用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步入“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的学习歧路,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个性便会消灭于乏味的数学学习过程之中。
开放教学内容确实是要求教师制造性地组织和使用教材,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要依照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以他们乐于同意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味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素材。
如在教学五年制第十册(p30)例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将教材例题开放扩充为如下四块内容:
①出示两位同学两次数学竞赛成绩表。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发觉确定“进步标兵”的方法,不仅能够按二人两次竞赛的最高成绩、总分、平均分、以及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出分值的大小进行颁奖,还能够依照两人的进步幅度——“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考百分之几”来确定“进步标兵”,从而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置于生活化和现实化的问题背景之中。
)
②在学生尝试运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这一数学方法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几组数据,让学生自主编题并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具体说明造林、用电以及学生人数的情形。
第一组:宁阳镇去年植树造林16公顷,前年植树造林12公顷。
第二组:学校一月份用电4500度,二月份用电4250度。
第三组:某班有80名学生,其中男生有45名。
③采取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相互辩论的方式,重点探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多种解法。
④以全方位多层次的练习(练习题略),拓宽应用范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教学,教师没有应用教材原有例题,但起到了比应用教材例题还好的教学成效,缘故确实是把数学知识寓学生生活素材讨论交流的实践活动之中,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发觉了问题、提出了问题,而且还亲身感受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现实意义。
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讲,是一种探究方式的创新;从学生的体验来讲,经历了“现实——数学——现实”的双向历练,既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自身素养,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开放主体空间,向学生提供有利于创新的实践机会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它第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站在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明白得、思维的层面上,以“大智若愚”的憨像,促使学生亲身经历“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学习困惑;然后组织学生操作实践、自主探究、积极摸索,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再以合作者的身份适时点拨、理性解惑,关心学生深刻明白得问题的本质,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明显,教师在课堂中要当好三位一体(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必须把课堂教学的主体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顶大梁、唱主角。
正如波利维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觉。
因为这种发觉明白得最深,也最容易把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杞人忧天般地怀疑学生的认知能力,应树立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巧妙运用课堂空间的开放技巧,让学生在宽敞的课堂时空中愉悦地创新。
㈠.积极创设独立摸索、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时刻和空间,唤醒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堂上如何充分保证学生足够的时刻和空间,让学生摸索、辩论、讨论、澄清呢?我认为关键问题就在于教师要设计开放的教学流程,遵循“情
境创设、发觉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汇报交流、澄清问题——拓展应用、解决问题”这一“问题中心”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例如:在教学五年制第九册第6页——《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将“1/2+1/3=?”的例题教学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结合课件演示)师:星期天,小华到小明家学电脑。
小明的妈妈张阿姨便把冰箱中的半(1/2)块蛋糕和1/3块蛋糕拿出来,分别给小华和小明。
现在,“丁铃铃!丁铃铃!”门铃响过之后,又来了三位小朋友……(故事至此,嘎然而止!)正当学生目瞪口呆时,老师说:“你认为小明的妈妈张阿姨应该如何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提出了种种设想,但最终依旧定位于“把1/2块蛋糕和1/3块蛋糕平均分给5位小朋友!”
2、小组学习、确定方案
师:对呀!老师也认为应该把蛋糕平均分给5位小朋友。
只是,小明的妈妈张阿姨可急坏了!如何样分才能让5位小朋友分得的蛋糕一样多那呢?下面就以小组为学位,利用手中的学具(将1/2和1/3涂色的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采取想一想、分一分、拼一拼、算一算的方法,推算一下小明的妈妈应分给每位小朋友一整块蛋糕的几分之几?最后用算式来表示出你们的方法!
3、汇报交流、展现算法
学生通过操作讨论,结合学具得到以下方案:①把1/2块和1/3块各平均分成5份,每人得1/2÷5+1/3÷5=1/10+1/15=?②把1/2块平均分给3人,再把1/3块平均分给另外2人,每人都得1/6。
即1/2÷3=1/6和1/3÷2=1/6。
③先把1/2块和1/3块拼在一起,再平均分成5份。
即1/2+1/3=3/6+2/6=5/6;5/6÷5=1/6。
……
4、质疑辩论、顿悟算法
组织学生对1/10+1/15=?和1/2+1/3=3/6+2/6=5/6的算法算理展开辩论,进而顿悟“先通分再运算”的实际意义和数学方法内涵。
㈡承诺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
教学需要按统一的进度完成,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按同样的速度完成所学内容,能够承诺一部分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学习,也承诺一些学生用较长时刻达到相应的要求。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课的导入这一环节中,为让学生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应分得苹果的多少时,既承诺用文字“一半”表示,也承诺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在用折纸的方法表示分数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对折出几分之一的同学大加赞扬,而且也要对表示出几分之几的同学表露出由衷的惊喜。
在课堂教学终止前,为了让那些仍在坚持用“文字”或“画图”来表示分数的同学,教师没有指令性地让他们被动同意分数这一新生事物,而是采取让他们想方法用图画表示出1/100、1/1000、1/10000……这种迂回婉转的方式,心服口服地同意分数。
以上教学细节,看似微不足道、无关大局,实际上是教师通过民主、耐心的教学行为认可了学生认知差异。
㈢、拓展应用空间,促使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勇于实践、乐于创新。
学生“高分低能”的缘故确实是部分学生知识能力与数学素养之间不和谐,对生活中的许多数学问题熟视无睹,可不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摸索、提出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导致了学生数学能力进展的片面性。
为从全然上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从改革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着手,树立大数学观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践性作业的导向作用,及时捕捉实践性强、研究范畴宽泛的教学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课堂教学收集资料,或作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或为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学生主动地对生活观看和摸索,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辩证哲理。
如:学习完比的知识后,能够让学生以查阅资料和走访调查的形式,了解比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学完“圆的认识”后,能够让学生利用圆形设计各种图案,提高审美能力。
四、开放学科视野,为课堂创新提供保证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无疑是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有驾驭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有较为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教学功底,要有一定的特长和爱好。
随着教育教学改
革的不断深化,做一名学生喜爱、家长同意、社会认可的教师,已悄悄地升华为每一位教师的职业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坚决终身学习的信念,拓展视野,向他人学习,向其他学科学习,向国外学习,其他学科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等均可作为借鉴,以求从中得到启发,猎取有益的养料,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从众、不照搬,为我所用、用有所创、创有所得。
惟此,才有可能使逐步成长为一名创新型教师,时时上出创新的课,培养创新的人。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奇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
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存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如此,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锤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成效。
“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总之,开放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教学理念的开放,离不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开放。
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它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起”,其中一些课堂教学策略还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究。
一样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事实上确实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因此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事实上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