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1)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
《三国志》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
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
④遂往诣蒙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2)今东西虽为一家/ 而关羽实熊虎也/ 计安可不豫定?
(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及:到了⋯⋯的时候。
更(gēn)g :重新。
轻:轻视。
(2)联系上下文,这句话意思是:如今我们虽然与刘备结成了同盟,貌似亲如一家,然而关羽是个危险且极有心计的人,怎么可以不事先拟定好对策呢?所以可断句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 计安可不豫定?
(3)两文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结合两文内容分析,《三国志》“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详细
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都比较丰富。
而《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
所以《三国志》比较详细。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 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⑵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 计安可不豫定?
⑶ 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⑷ 示例1 :《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 :《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点评】⑴ 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熟习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概括主要点作答,注意相同之中找不同,不同之中找相同。
【附参考译文】
【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
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
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
”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乙】鲁肃取代周瑜的东吴都督职位,在陆口驻军练兵,经过吕蒙的营帐时,鲁肃当时还很轻视他。
身边的人对鲁肃说:“吕蒙的名声日渐显耀,不可以这样傲慢轻视,您应该进去接见
他。
”鲁肃于是决定去见吕蒙。
酒喝的正高兴的时候,吕蒙问鲁肃:“您如今肩负重任,又同关羽的驻军相毗邻,会用什么样的计策来应付突发的状况呢?”鲁肃很随意的回答说:“随机应变么。
”吕蒙说:“如今我们虽然与刘备结成了同盟,貌似亲如一家,然而关羽是个危险且极有心计的人,怎么可以不事先拟定好对策呢?”于是给鲁肃谋划了五条计策。
鲁肃赶紧起身走向吕蒙,拍着他的肩背说:“子明贤弟啊,我没有料到你的才智谋略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继而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与吕蒙结交为好友才离去。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邴原泣学
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 邴(bǐn)g :姓。
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
② 恻(cè):心中悲伤。
③ 苟:
如果。
(1)选出下列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邴原少孤孤:失去父亲
B. 一则羡其不孤羡:羡慕
C. 二则羡其得学其:代词,自己
D.师恻然曰然:⋯⋯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1)C
(2)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3)示例一: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示例二: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解析】【分析】⑴ 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C 项有误,其:代词,他们,那些有父母的孩子。
⑵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苟:如果。
徒:白白地。
资:学费。
句意是: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⑶根据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归纳道理启发。
要点: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故答案为:⑴ C
⑵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⑶示例一: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
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示例二: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点评】⑴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
”老师说:“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
夫奢则
不逊,不逊必侮上。
侮上者,逆道也。
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书三上,辄报闻②。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
③,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默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汉书·霍光传》)
【注】① 害:妒忌,怨恨。
② 报闻: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③ 突:烟囱。
④ 上行(háng):上位。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 霍氏秉权日久_______
② 主人乃寤而请之_______
③ 客谓主人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3)“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答案】(1)执掌;同“悟”,醒悟;告诉,对⋯⋯说
2)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3)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
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解析】【分析】(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寤”:同“悟”,醒悟。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
解
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更”“曲
突”“徙”不“”且“”等字词的翻译。
(3)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解答时要根据文本理解成语和情节,明确故事发展前后因果关系。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
比喻消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防患于未然。
作者借这个故事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
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故答案为:(1)执掌;同“悟”,醒悟;告诉,对⋯⋯说
(2)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3)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
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附参考译文】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霍氏必亡。
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
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厌恶。
霍氏一家执掌权利的日子很久了,遭到很多人的厌恶,天下人厌恶,又作出大逆不道的事,怎么可能不灭亡呢!”于是,上书朝廷说:“霍氏一家权势太大,陛下既然厚爱他们,就应随时加以约束限制,不要让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上书三次,天子听到了,未加采纳。
后霍氏一家被诛杀,曾告发过霍氏的人都被封赏,有人上书汉宣帝,为徐福鸣不平说:“我听说,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拜访,见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堆有柴薪,这位客人便对主人说:“您的烟囱应改为弯曲的,并将柴薪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默然,不予理会。
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们共同抢救,幸而将火扑灭。
于是,主人家杀牛摆酒,对邻居表示感谢,在救火中烧伤的被请到上座,其余则各按出力大小依次就坐,却没有请那位建议他改弯烟囱的人。
有人对这家主人说:当初要是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用杀牛摆酒,终究不会有火灾。
如今论功请客酬谢,建议改弯烟囱、移走柴薪的人没有功劳,而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才是上客吗??主人这才醒悟,将那位客人请来。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爱莲说》
【乙】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④;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⑤者。
竹心空,空似体⑥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⑦者。
竹节贞⑧,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⑨为庭实⑩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 贤:贤者。
② 本:根。
③ 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
④ 直以立身:凭着挺直
的本性可以立身。
⑤ 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
⑥ 体:体悟。
⑦ 虚受:虚心接受。
⑧ 贞:坚贞。
⑨ 之:代词,指竹子。
⑩ 实:充实。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
②竹本固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 竹似贤,何哉?
(3)【甲】文从莲的_______ 、 _____ 、______ 、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________ 、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
(4)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相同之处各是什么?
表现手法:______ ;
表达方式:______ 。
【答案】(1)亲近而不庄重;牢固(或坚固)
(2)① 对于莲花的喜爱,有谁和我一样呢?② 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3)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心空
(4)托物言志(象征);议论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注意“亵”的正确解释。
(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做题时,要先认真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答题。
答题时,如果能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目,首选用原文语句,这样更准确,意思更完整。
注意别抄写错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
要从文章中找出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内容,确定某些段落,或从文中找到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然后分析其写作特色。
故答案为:(1)亲近而不庄重;牢固(或坚固)
(2)① 对于莲花的喜爱,有谁和我一样呢?② 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3)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心空
(4)托物言志(象征);议论
【点评】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
在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题目时,难度较大,这就要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训练,可以联系所学到的课文进行分析。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
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卖油翁》的作者是________ 朝的 _______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
②以钱覆其口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射不亦精乎?
②康肃笑而遣之。
(4)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指出来。
【答案】(1)北宋;欧阳修
(2)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盖
(3)①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②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4)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变得谦和。
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卖油翁》的作者是北宋的欧阳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这里“睨”是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此句中重点的词“遣”的翻译。
(4)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及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来分析。
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变得谦和。
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1)北宋;欧阳修。
(2)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盖
(3)①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②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4)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变得谦和。
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有时还要对主要人物进行评析;另一方面是分析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在分析人
物形象时一定要找出文中对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和具体事例来分析,切记不可脱离文本。
分析陈尧咨和卖油翁的形象时,要注意从两方面全面分析。
6.阅读文言文,阅读问题执竿入城
鲁① 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 无所出。
俄③ 有老父④ 至曰:“吾非圣人⑤ ,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 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 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
② 计:计谋,策略。
③ 俄:不久,一会儿。
④ 老父(f ǔ):老人。
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⑤ 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
⑥ 中截:
从中间截断。
(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划一处)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 执竿入城_______
② 不可入_______
③但见事多矣_______
④ 遂依而截之_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初竖执之。
②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4)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
(不超过40 字)
【答案】(1)鲁有/ 执长竿入城门者
(2)握,持;进入;只,只是;于是,就
(3)① 开始是竖着拿长竿。
② 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可有助于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
(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要注意“但”解释为“只是”。
(3)注意第② 句是反问句。
(4)阅读文本可知,执长竿者是一个遇事不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人。
这则故事给我的启示是: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或做事不能固执己见,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要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
故答案为:(1)鲁有/ 执长竿入城门者
(2)① 握,持② 进入③ 只是④ 于是,就
(3)① 开始是竖着拿长竿。
② 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点评】(1)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2)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3)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