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作曲技法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作曲技法分析
郭露佳
【摘要】柴可夫斯基把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风格与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特征巧妙
的相结合.在主题展开上,运用多次转调模进,是作曲技法的重要手段.在和声运用上,
通过转调和离调的展开,使得各部分的主题推向高潮.还多次运用低音和弦与和声布
局的关系,使得作品的情绪展开与和声现象的衔接做好了妥帖,是一部很具有俄罗斯
民族音乐特色的作品.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8(000)022
【总页数】1页(P37)
【关键词】主题展开;转调模进;和声布局
【作者】郭露佳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
【正文语种】中文
《八月—收获》选自于柴可夫斯基《四季》的钢琴套曲,这首作品以劳动人民的
忙碌收获为写作题材,应景于八月这个季节。
诙谐风趣的主题应用了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八月—收获》为再现复三部曲式结构,以b小调为主调、
节拍为6/8拍。
首部(1—67)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束部分展开性写法形成庞大的扩展,活泼的快板热烈,充满激情。
中部(68—129)是带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可划分为C乐段(68—83)、D乐段(84—99)、C1乐段(100—115)、连接段(116—129)。
中部与首部在速度、节奏、旋律、感情和体裁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变得柔和的旋律表现了人们在紧张劳作后休息的场景。
再现部(130—198)回归主调b小调,是首部的完全再现。
一、主题的展开
(一)转调模进
作品首段中部的第24—31小节,作曲者运用展开性写法和材料与句法的进一步浓缩相结合,以25—26小节为模进的主题(T为动机),27—28小节是25—26
小节上行三度模进,29小节变化展开形成新的模进主题,材料与织体不断级进上
行模进迅速达到高潮。
在这八小节中转调五次,调性经过a—C—e—G—b,大小调的交替中持续三度上行,将生动活泼的忙碌氛围表现出来。
在作品的第84—95小节中,84—85小节(D56—T)为模进的原型动机展开五次模进,86—87小节中间声部的模进;88—89小节高声部的模进;90—91小节中间声部的模进;92—93小节高声部的模进;94—95小节高声部的模进;96小节中间声部的模进。
在不断模进的同时还进行了转调,以转调调性的D56—T连续上行二度的展开,
依次转调为D—e—#f—G—A—B。
虽然多次转调,但是D56—T的展开使和声
较为稳定,旋律较为平缓,突出了中部抒情性的主题,体现了劳动者正在休息的场景。
以上的转调模进都是根据和声模进为音乐材料的延续与发展,在本作品中运用多次,又在模进的同时不断频繁三度或二度转调,是主题展开的重要手段。
(二)变化模进
在作品的开头1—4小节,也是全曲的主题动机。
4个小节中出现多个变化音的模进音型,以弱起和第1小节的前两拍为模进的主题,展开进行三次的变化模进。
(三)外音的运用(先现音)
作品的中部还运用了大量的先现音,在68—81小节中运用了大量的先现音使旋律
进行阶梯化,和声的节奏也相应地被拉宽从而更加平稳,表现农民农忙后在田间休息的场景。
乐曲的中部使抒情的旋律和节奏不是那么呆板,曲调变得有生机,与主题相切合。
除此之外还有先现和弦,在28—31小节出现了先现和弦的运用,属于先现音的一种。
在此处大量运用,其作用是让音响复杂化,巩固T和弦的功能属性。
(四)倒影技法
第73小节旋律转到下方声部与前面乐句主题形成倒影关系。
倒影就是旋律在水面上漂浮时它在水中的倒影,以呈示主题材料作为某音为轴的倒影变化。
倒影技法在作品中的运用使得主题材料集中,听觉上不会有散乱的感觉,使得此作品更具有特色。
二、和声的运用
(一)转调技巧
作品中第18小节转入e小调,调性停留比较短暂,SⅡ—D—T的和声连续四度上行的进行贯穿于18—20小节中,这在随后的转调中也都有体现。
中部68小节开始调性转入D大调,从欢快到抒情的旋律性,节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加突出D大调的明朗,是故事性展开的抒发点,与首部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品第78小节开始转入A大调,到最后两小节以K46—D7—T作终止。
(二)低音旋律与和声布局的关系
作品中第28—31小节,转调模进的同时低音的走向和调性的转换相呼应,主持续低音与调性相统一。
依次是a(a小调)—c(C大调)—e(e小调)—g(G大调)—b(b小调),是一个典型的根音连续三度上行,这种三度的展开比四五度的传统功能性和声展开更为凸出。
这里的根音连续三度模进上行推进音乐情感,将欢快忙碌的氛围表现出来。
第84—95小节中,以84—85小节为原型,低音二度上行展开;87是86小节低音的上行二度;89是88小节低音的上行二度;91是
90小节低音的上行二度;93是92小节低音的上行二度;95是94小节低音的上行二度。
可以看出有个共同特点,每一次的转调都是上行二度展开,低音均解决到主和弦的根音上。
以上两种都是以转调后的低音做和声的布局。
虽然性质不一样,但是意义相同,都使得调性与和声的穿插更具复杂化,情感色彩更加丰富。
(三)持续音的运用
作品开头1—4小节是乐曲的主题,低声部一直以主音在持续。
用在开始的主题,更好的强调调性的呈示与和声的稳定。
第27—31小节主音持续在每次转调后的调性上,更好的巩固其调性。
《八月—收获》这首钢琴短曲,充分展示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和作曲家的作曲风格。
柴可夫斯基把结构的严谨性和感情的抒发性巧妙相结合,体现了内容与形式、情感与理智相统一的古典主义风格,对后世的作曲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值得我们这一代人为之学习。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郭亚梅.功能性与色彩性并重—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的和声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03:122-125.
[2] 娄兆芳.俄罗斯的音乐常青树—浅谈柴可夫斯基[J].音乐时空,2012,08:70-71.
[3] 满园园.从钢琴套曲《四季》看柴可夫斯基的创作风格[D].东北师范大学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