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点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
一、基础
1.古诗默写
重点关注 5 年内未考古诗词,尤其是《诗经》两首。
4分题关注律诗(八句)、绝句(四句)、词。
难点在理解性默写与文言文重点句子。
古文默写重点:《论》《陋》《与》《岳》《醉》《满》《小》《出》中的重点段落、句子。
示例:《论》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陋》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
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与》①水皆缥碧,清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夹岸
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岳》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暝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
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满》①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③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小》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③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
差披拂。
《技》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马》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孙》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曹》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出》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亲贤臣,远小人。
此先汉所
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
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
年矣。
2.拼音汉字(重点关注动词及形容词)
3.词语运用(两个 2 字词语,两个 4 字成语考查)
①正确理解四字成语及两字词语意思。
②能辨析近义词(词义轻重、场合范
围、感情色彩、搭配、语体、对象等)③关联词语搭配使用。
4.病句修改
(5种常考语病要掌握: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重复累赘、句式杂糅)
①成分残缺:如通过⋯⋯ 使(让);
②不合逻辑:是否⋯⋯ 是;防止(避免)⋯⋯ 不;听到⋯⋯ 歌声和笑脸;
③搭配不当:改善生活水平⋯⋯ ;只要⋯⋯ 才;尽管⋯⋯ 就(都);④
意思重复:其原因⋯⋯ 是因为,忍俊不禁地笑;⑤语序不当:解决并发现;
⑥句式杂糅:我的家乡是东莞市人。
5( 1) . 句子仿写
四个原则:①结构一致②话题一致③修辞一致④格调一致
浩浩长江,巍巍长城,山川形胜,风俗人文⋯⋯中华之美,异彩纷呈:中华之美,美
在武术,刀枪剑戟,舞出雄健风姿;美在音乐,鼓瑟笙箫,演奏美妙旋律;⋯⋯⋯⋯⋯⋯⋯⋯
5( 2)压缩语段
给一个文段下定义
拟写新闻标题
二、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
议论《生于忧患》《鱼我所欲也》《陋室铭》《爱莲说》《马说》
叙事《公输》《曹刿论战》《伤仲永》《口技》《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愚
公移山》
写景《醉翁亭记》《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岳阳楼记》
《满井游记》《三峡》
1.解释词语:关注“一词多义”(填空,以《一点通》重点实词及一词多义)
2.翻译:( 2 小题,要求全文会翻译、熟记重点句子的翻译)
3.选择题:内容理解、思想感情、手法分析、论点看法(要求背诵知识点,以《古
诗文一点通》为主)
(二)课外文言文:
主题方向:故事性强(名人故事、寓言)有启发、教育意义:“勤奋智慧”、“善良仁义”、“廉洁善教”、“谦虚宽容”
1.选择题:词语辨析,一词多义。
(结合课内词语与课外比较辨析意思异同)
2.断句:断 3 处,一般情况:
(动词) +之者也曰焉乎(邪、耶、哉、矣)⋯⋯后面断
人名、官名、(若)夫、盖、初、今、何、安、虽、于是、何⋯⋯前面断
3.问答题:紧扣原文,忠实原文,表达原意。
一般问题:
(1)评价人物:(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等提示人物的思想品质
和性格特点)
通过其他人物侧面烘托人物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行为(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分析原因:(抓关键句,概括内容;善于利用已有信息,加深理解)
(3)阅读启示:(关注人物角度进行分析,要结合内容及主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说明文:两道选择题及一道问答题,共10 分
1.选择题 2 道: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选项考查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关注段落首句、中心句)
(2)说明的方法及作用(掌握《现代文阅读》相关知识考点。
方法:举例子、打比
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等,并能分析其作用)
( 3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先介绍⋯⋯,接着讲⋯⋯ ,最后⋯⋯)
(4)说明文语言(注意限制性词语使用: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
征、性质、程序等限制性词语,都要准确无误)
2.问答题:结合生活实际,联系文章,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或谈看法。
(要结合文章
内容,分析原因、解决实际问题或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要合情合理)
议论文:两道选择题及一道问答题,共10 分
1.选择题 2 道:选择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不能证明某观点的一项()考查点:
(1)论点(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如何引出论点?如何论证某观点?)
(2)论证方法及作用(选择题选项,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
论证;并能分析其作用)
(3)论证思路(先提出⋯⋯观点,然后举⋯⋯事例进行事实论证 /引用⋯⋯的话进行道理论证,最后总结⋯⋯ 观点。
)
(4)论据考查(论据要能起到论证对应观点的作用)
(5)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所强调的观点,关注对重点词句含义的理解。
)
2.问答题: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并结合生活实际,联系文章,发表观点或看法。
(阐述观点或看法要有理有据)
(四)文学作品阅读:问答题呈现, 4 小题,17 分。
1.▲表格题填空:
情节内容、情感、态度、心理变化的概括(注意句式,尽量忠实原文词句,情节概
括则要全面)
2.题目或段落的考查
(1)▲标题的含义:
一般分两层,先从字面上理解其包含的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深层理解。
大
(2)▲标题的作用:
可以从这几点入手:①交代的内容②品析修辞③阅读兴趣④线索⑤揭示主题。
(3)段落或情节作用:
结构上:主要是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中间(过渡,起承上启下
作用)、结尾(点明中心、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题目)
内容上:与某情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 ;为后文写某情节做铺垫;点明中心,深化
主题。
表现了⋯⋯
3.▲ 表现手法作用:铺垫、伏笔、对比、衬托、首尾呼应、借景抒情、反语、联
想⋯⋯①根据句子分析表达作用;②给出表现手法,找出原文对应句子,并做分析。
4.▲词句赏析(主要是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赏析句子:运用了⋯⋯ 手法,写出或突出了⋯⋯ ,表现了或暗示了⋯⋯
入手点:修辞,可从修辞角度分析表达效果
描写,人物描写或环境描写,
(2)词语表达效果:** 意思是⋯⋯,这里指⋯⋯,写出了⋯⋯,表现了⋯⋯
5.▲人物形象分析:(包括结合语境揣摩人物心理,结合内容情节分析人物性格)要
客观,兼顾两面性,要分点回答,先用词语概括,再做简要分析。
分析:结合内容
情节或相关句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表现人
物情感)
6.描写作用分析
环境描写:( 1)渲染 ** 气氛;( 2)烘托人物 ** 心理;( 3)推动情节发展;( 4)修辞方法及作用
7.理解句子:如分析结尾的妙处,或联系生活谈看法启示(先结合文章主旨理解句子,
再结合文意联系谈)
三、作文:
参考主题:命题作文,与半命题作文为主。
如“感恩”“幸福”“记忆”“改变”“拼搏”“爱”
等主题。
注意强调:(懂得借鉴优秀写法,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积累可迁移备用作文)
800 字以上, 6-9 段为佳,书写要工整,以“我“来叙述,叙事要扣题,过渡要自然,详略
要得当,语言要生动,开头要凝练,结尾要点题,思想要健康。
参考题目:
半命题: 1. “浪花”或含有“浪花”
2.意“外”或含有“意外”
3.⋯⋯的选择
4.走过⋯⋯,我无悔
5.不再⋯⋯
命题: 1. 又见花开
2.走在风雨中
附加题:名著阅读重要考点:
外国文学:《钢铁》《格列佛》《威尼斯商人》《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中国文学:《骆驼祥子》《水浒传》《繁星春水》《西游记》考查形式:一部作品
考查题型:
1.▲ 填空:作家、作品名称,人物辨认,情节概括或关联。
2.▲ 问答题:根据文段内容写出之前或之后的相关内容情节,具体概括某情节过程,
分析原因。
(情节勾联)
3.▲ 问题题:根据具体情节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 1)要能结合选文或其它情节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 2)要能结合情节分析比较人物性格
形象的异同。
4.问答题:对作品具体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合小说的主题,以《钢》为例)
5.艺术特色和语言特点分析题。
(背诵表格知识点,要能结合文段内容分析,以《钢》
为例)
2)结合相关情节比较保尔示例:( 1)结合内容比较分析保尔与祥子形象的异同。
(与海伦·凯勒的相似之处。
考点一:汉语拼音方案
本考点要求了解“汉语拼音方案”,包括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
符号等内容,能熟悉字母表,牢记声母和韵母、记清字母表中字母的排列顺序。
正确掌握拼音规则,正确的拼写。
要注意熟练运用以下内容:
①韵母 iong 只能和声母j、 q、 x 相拼写,而韵母ong 能跟 b、 p、 m、 f、 sh、 j、 q、x 以外的声母( c、 ch、d、 g、 h、 k、 l 、n、 r、 z、 zh)相拼写。
②声母j 、 q、x 只能和 i 行、<行韵母相拼写,而不能直接和其他韵母相拼写。
③韵母 o 可直接跟 b、 p、 m、 f 相拼写, uo 却不能跟 b、 p、 m、 f 相拼写。
相反,其他声母不能直接跟 o 相拼写,而只能跟 uo 相拼写。
④声调标调顺序口诀: o 母出现别放过,没有 B 母找 o、 e; j 、 u 并列标在后,单个韵
母更别说。
⑤ B 、o、 e 开头的音节连在其它音节后,应用隔音符号隔开。
⑥大写和连写。
此考点的重要内容为拼音规则,同学们在学习中要重点掌握。
考点二:词语解释
词语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平时学习训练中的重点、难点、包括的内容较多。
其中
“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环境中的意义”,则是考试时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
如何正确解释
词语(主要指解释词语的概念义),使同学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其常用的方法有:
①描述性解释。
从词语反映出的状态、用途、作用等方面来描绘词语的意义。
]
②用熟悉的同义词解释。
③找出词义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④结合上下文解词。
注意问题:中考中往往突出“解释某个词语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这个说法。
此时解
释词语义时一定要指出这个词语在本句中的具体含义。
考点三:常见语病及修改
常见语病的判断常从以下几个方面:
⒈句子成分残缺:
一个正确的句子,在结构上应是完整的,句子结构不完整是指句子成分残缺,在一般情
况下,一个句子必须具备主语、谓语,有的还必须带宾语,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其结构才算完整;而缺少了这些句子成分,结构就不完整。
缺少主语、谓语、宾语中的任
何一项,都算是句子结构不完整。
如:
通过这次谈话,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缺少主语)
⒉语序颠倒
在现代汉语中,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或是一般语序或是特殊语
序),都有它的排列规律。
如果语序不对,则会使句子产生歧义或表达不合理。
如:香港,即将回归的这颗“东方之珠”,无疑是一个
“一个”放至“亮点”前)
1997 年最耀眼的亮点。
(应该
⒊成分搭配不当
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要合乎逻辑事理,合乎语言习惯,搭配就恰当,反之就不恰
当。
句子成分之间的搭配主要是指句子里的主语和谓语,动词和宾语,修饰语和中心语,
以及并列成分之间要相互适应,合乎事理。
如:在李飞的帮助下,使张佳提高了学习成绩(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⒋表达前后矛盾
有的句子从语法结构上看并没什么问题,但在表达上不合理,或前后矛盾,或前后不
一致。
如: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⒌句式杂糅
在句式变换种我们知道: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只能使用同一种句
式,有时即使使用了这种句式,又用了那种句式,结果把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使全句意
思表达不清。
如:我们要夺取竞赛红旗插在我们班。
(变成一个句)
⒍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主要指:关联词错用、滥用、少用、搭配不当、位置不对。
如:一个球的输赢,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面子,而是关系到祖国的荣誉。
(“不仅仅”
“而是”搭配不当)
考点四:修辞方法
初中教材内容中常出现的修辞方法有十二种,其中应掌握的八种:
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另外四种是:引用、对比、借代、反语方法也应该有所了解。
比喻、拟人、夸张、,对后四种修辞
㈠比喻
即是用具体、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讲明抽象深奥的事物或道理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的作用是要使描述、说明的事物更具体、生动、形象、更容易理解。
组成: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喻词。
(说明:本体是指要说明或描述的对象,即被比的事物;喻体是指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喻词是指联结本体和喻体,表示比喻关系的词,例如“像,仿佛,好似,是”等)
基本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如下表:
(说明:公式中“ A ”指被比的事物,"B" 指比的事物)
类型公式本体常用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 A 像 B出现像、似的、好比、
如、犹如、像⋯⋯一出现石拱桥的桥洞呈弧
形,就像虹。
样
暗喻 A 是 B出现是、变成、成了、成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
为、等于、当⋯⋯变简直就是一幅山水
成画。
借喻 B 代 A不出现无出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
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二、借代
借代就是“换一个说法”,即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不、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
⒈作用:可以显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联想,还可以表达特定的幽默感或爱憎情感,使语言生动、形象。
⒉构成方法:
①用部分代主体。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帆”是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是船的一部分,借用它代替船。
②用具体代替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烽烟是古代边境在高台上点燃,用作报警的烟火,借代战争或战火。
再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一句中的“枪杆子”。
③用人的外部特征代替人。
例如:然而一个红衫的小丑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看着。
(“花白胡子”代替长着花白胡子的人。
)
④用专名词代普通名。
例如:一个李公朴倒下去,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加线的“李公朴”之像李公朴那样为民主、自主而奋斗的人。
)
三、拟人
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
例如: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
四、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
作用: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五、夸张
是为了突出、更鲜明的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六、对偶
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如: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排比
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思,语气一致,字数大致相等的一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接连说出来。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八、反复
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
反复可以是连续,也可以是间隔,连续反复中间没有其它词语间隔,间接反复则有。
例如: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属连续反复)
作用:在叙事、抒情或说理中,可以强调重点,标出重点,使人受到强烈感染。
九、反语
通常叫做“说反话”,就是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的意思完全相反。
例如:“清国留学生”盘平辫子,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原意是“漂亮”,褒义词,在这里是“丑陋”的意思,贬义词。
)
作用:使语言活泼、饶有风趣,或富有讽刺力量,有特殊表达效果。
十、引用
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
引用原话要用引号,概述大意不用引号。
十一、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问自答。
十二、反问
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无疑而问。
考点五:文学常识
⒈诗歌
特点:①强烈的思想感情;②丰富的想象和联想;③鲜明的形象性④语言精炼、富节奏感,讲求押韵。
分类:从表达方式和内容分:叙事诗—《石壕吏》;抒情诗—《春水》;说理诗—《有的人》。
从体裁上分为旧体诗和新诗。
⒉散文⒊小说(后面记叙文阅读中阐释)
⒋戏剧
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分类:按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按剧情繁简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按体裁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按矛盾冲突和表现手法分为:喜剧、悲剧
剧本知识: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喜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特点为:
①必须适合舞台演出。
②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③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④剧本里还有一些说明性的文字叫做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包括场景和情态)
考点六、记叙文的整体阅读
⒈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⒉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注:复杂的记叙文一定要弄清六要素,便于对文章整体脉络,内容的把握理解。
⒊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结果或突出部分在前(倒)———与内容相关部分在中(插)———叙述内容之后作
说明(补)
倒叙作用:强调、突出某一部分,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插叙作用:与主要事件有关的人或事起到烘托的作用
补叙作用:特殊的插叙,补充交代相关背景,解释。
⒋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我”——好处:便于直接抒情,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他(她)”“他们(她们)”——好处:叙述不受任何限制,旁观者身
份,写起来自由、开阔。
⒌记叙的线索:
作用:贯穿全文
形式:⑴一件有意义的实物⑵一中心事件⑶时空转移⑷人物⑸作者思想感情变化
⒍记叙文的结构:
⑴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①按时间、空间的变化转移来划分。
②可按人物、场景的变化来划分。
③可按选材的
角度的变化来划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④可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来划分。
⑵过渡:承上启下,包括过渡词、句、段。
⑶连贯:文章各个部分之间要前后一致,根据上下文来填充或想象文章内容时一定要
注意前后内容的连贯性。
连贯还包括文章的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⒎记叙的中心:注意归纳文章中心的方法:
⑴抓文中的议论、抒情性语句。
⑵抓开头、结尾的点题句。
⑶综合各段中心,归纳整篇文章中心,详写段中心决定文章主要中心。
⑷抓时代背景,即社会环境。
⑸归纳中心思想常采用的句式:
这篇⋯⋯(或本文)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
反映了(表现了)⋯⋯的精神。
歌颂了(赞扬了)⋯⋯品质。
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⒏记叙文的详略:根据文章中心来安排文章详略,因此,详写部分突出文章中心,略
写部分体现文章整体性。
⒐记叙文的分类:①写人的记叙文:着重人物形象表现②叙事的记叙文:着重写事件
的起因、经过、结果。
③借物抒情的记叙文④写景抒情的记叙文。
⒑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⑴记叙⑵描写⑶议论⑷抒情
注:①描写:按内容分,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
从另一个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②记叙文中的议论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细节描写: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
⒒辨析记叙文的词、句:
⑴结合特定语境,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
⑵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⑶要了解关键词语的本意、引申义、比喻义等。
⑷要特别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他们的特定含义。
⑸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
⑹要注意从表达方式、修辞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⒓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⑴“形散”:①材料范围广②表达方式运用多③语言风格多样
⑵“神不散”:即文章的中心特别突出。
因此,散文因“形散”而容易让人“虚无缥缈、一头雾水”,因“神不散”而易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因而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议论、抒情性语句以及点题句,不要被它的“虚无缥缈”所吓倒,要避“虚”就“实”。
⒔小说的阅读分析:
⑴抓以下几个方面:
①抓住人物形象描绘的特点,了解所反映的社会生活;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③人物性格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显露出来。
⑵考点: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概括介绍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和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③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⑤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明线、暗线贯穿全文;⑥小说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第三人称;⑦小说的层次、结构、中心和语言;⑧小说人物形象的评价。
考点七、说明文的整体阅读:
⒈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科学小品:生动活泼、短小精悍,采用文学手法的说明文。
⒉说明文的四
要素: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⒊把握说明对
象特征,即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方法:①能区分说明文类型,准确把握说
明对象,特征自显:
事物性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事理性说明文:《死海不死》
②抓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性语句:如《苏州园林》总特征的一句。
注:分析一篇说明文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找它的本质特征,例如:《死海不死》一文,有的人认为“淹不死人”或“死海中一切生物不能生长”或“浮力大”是特征,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本质特征是“海水的咸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