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导学案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导学案第【1】篇〗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琥珀优秀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

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琥珀比较陌生,通过出示令学生有直观印象,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理解琥珀的形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时,教师要继续巩固培养学生静心默读的习惯,培养质疑能力,并且能够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
1.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 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
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体会“珍贵”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综合复习的第六课《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他们都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特点?都是提“王”旁,汉字的偏旁大多都是表义的,(形容宝石,亮闪闪,美丽,珍贵)古时候,其实是玉字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

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设计意图:由单元主题直接导入课题,通过提“王”旁的词语,初步感知琥珀的珍贵。


(二)交流预读,初步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你见过吗?欣赏
(2)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既然是科学小品,就应该有科学性?(板书:科学小品文)
(3)、通过预习,你能提出那些疑问?(是有关科学的问题,思考的角度)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快速读课文,找出琥珀形成的条件,小组交流。

(提取关键词)
1、高温
2、松脂
3、小生物
4、地壳运动
5、长时间
2.文中的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请在文中找一找,画出来。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请你把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概括:推测板书:推测
“推测”是什么意思?你能否给它找一个近义词?推想推敲猜测猜想
能换其中的一个词吗?
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不是)
作者从中“推测”出如果说这块琥珀的真实所见的,(真实)”,那么“详细情形”就是作者的——(想象)板书:这块琥珀------详细情形
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

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
“想象”而要用“推测”这个词呢?(理解“推测”)科学家有依据(再大声读读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
你认为作者的证据是什么?(那块琥珀的样子)
3、请一个同学读琥珀的样子,边听边想:你从这块琥珀中看到了什么,在文中画出来。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两个小东西好好躺着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过渡:琥珀的样子是科学家真实所见,科学家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

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预读单认识琥珀,并了解课文围绕这块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和价值,比较“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

随之明白科学家是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测了故事的详细情形。

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变序教学,从篇末入手,不仅训练了学生语感,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投入下面的学习。


4、小组研读,合作共学。

科学家就是根据看见的这些真实的事物,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1)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

(2)用“根据____,想象出____”或者用上“因为……所以……”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2.交流。

3.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是凭空的想象,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出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这就是“推测”。

现在可以换成“猜测”吗?
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

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

(科学性)
4.科普作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齐读)
从这句话可以知道科学小品文不仅有科学性,还有艺术性。

那就说明这篇文章写得还很有趣,生动,形象。

你觉的这篇文章有趣,生动,形象的语句在课文中的哪一个部分吗?想象部分在文章的前面。

5、自主学习,默读故事,找出一处描写生物形象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原因。

随机指导朗读。

这样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趣味性,富有文学色彩。

(艺术性)
这个故事想象这么生动有趣,我们通过哪些方式可以表现出来呢?朗读表演演读
跟着作者来到一万年前的场景
科学遇到文学,科学就不枯燥了,文学就愈加精彩了,这就是什么的魅力——科学小品
【设计意图:“淡化分析,着重感悟”,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课文,找出内在联系,然后才能运用上这些关联词语,体会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

通过学生的读和练来让其获得感悟。

在这里,重组课文语言是运用语言的训练;找出语言的逻辑关系是思维的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训练。


6、一万前年的情景真的是这样吗?不一定。

这是科学家根据琥珀的样子进行的推测
想象:如果让你推测,你会怎样的想象怎样的故事?不一定是“蜘蛛吃苍蝇”,也可能是?展开你们的想象,开始推测?
第二课时
1、、师: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

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吗
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不会)所以,科学家又推测了下面的变化。

2、生齐读11、12自然段。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松脂球是怎样形成化石的?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3、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师: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你知道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4、师: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发现的过程上。

指名读发现琥珀的段落(13~17)。

师:作者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现在就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次欣赏这块珍贵的琥珀吧!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质疑升华。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10自然段,比较一下,在时间的长河里,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都成了过眼烟云,而这两只小虫却留了下来。

有人认为小苍蝇和小蜘蛛被松脂淹没而惋惜,有人却说“它们被封在琥珀里,生命获得了永恒。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你有什么感受?
师:这块琥珀很珍贵,很有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经济效益……是的,它们的生命虽然在那一瞬间终止了,但生命的价值却获得了永恒。

2. 那么由这块琥珀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示?(名言或是事例)
师:这说明,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

比如说: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的雷锋;
5.12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老师等等,虽然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但他们生命的价值却在那一瞬间获得了永恒。

3. 老师这里有几句名言想送给大家。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

——蒙田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4、师:学习了《琥珀》一文后,你还有哪些有关琥珀的问题想要问?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自然、爱科学的孩子。

【设计意图:明白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

由此得到启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名言,进一步深化生命这一主题。


(五)课外延伸
1.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2.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

《乌拉波拉故事集》是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有十五个有趣的故事,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

柏吉尔以拟人、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天体运行的关键、,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奥秘。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读他的著作。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一方面从写作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琥珀编写解说词,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方法迁移和阅读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拓展学生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使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


板书:
琥珀
科学小品文科学性
文学性
推测
形成(那块琥珀)→(详细情形)
↓(真实)(想象)
发现

价值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导学案第【2】篇〗
【教材分析】
《琥珀》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第二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是与自然、科技有关的科普类文章,它们共同指向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因此教师要在四年级上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多角度提问,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琥珀》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推测”的定义为“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本文正是科学家根据琥珀的样子和内部形态,展开合理想象,编写的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中《玻璃棺材》一文改写的。

课文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原本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生动形象的想象和科学严谨的推理相结合的行文特点,从而感受语言的文艺性与思维的严密性。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初步具有品词析句的能力,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通过四年级上册策略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有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本学期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作为重点的方法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积极地引导。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尝试用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解决。

2.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后,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这个过程,并且理解作者推测的依据,感受到作者思维的严密性。

3.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语言的文艺性。

【教学重难点】
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后,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这个过程,并且理解作者推测的依据,感受到作者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准备】
1.《跑跑镇》绘本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师:今天,王老师想先带你们去个小镇逛逛,好不好?
这个小镇名叫跑跑镇,镇上的居民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奔跑。

他们跑着跑着,难免会发生一些危险。

你们看,一天,小猫,哒哒哒……小鹰,哒哒哒……跑着跑着会发生什么呢?
生答。

2.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咣”变成了一只猫头鹰,是不是很有趣?
接着,一只黑熊,哒哒哒……一只白熊,哒哒哒……会怎么样呢?
预设:熊猫。

师:你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根据小猫和小鹰碰撞变成它们的结合体,我觉得白熊和黑熊的碰撞会变成熊猫。

师:说得真是有理有据。

那公主,哒哒哒……海豚,哒哒哒……会变成什么呢?
预设:美人鱼。

师:反应很快,还能说出理由,给你个赞。

同学们,像你们刚刚这样有依据的猜测,就是推测。

(板书:推测)
师:那么根据这块琥珀(出示),我们的作者又推测出了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五课。

齐读课题——《琥珀》。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引入跑跑镇绘本,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对“推测”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为下一步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提出问题,尝试解答
1.师:面对这样一块美丽的、珍贵的琥珀,你们有没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呢?说到提问题呀,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在四年级上册的策略单元中,我们学习过如何提问。

针对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题呢?
预设:我们可以从内容、写法、启示等方面进行提问。

2.师:现在,请大家带着我们的方法,默读课文,用铅笔写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师:你们把自己最想问的问题写出来了吗?(相机提问)
预设1:文章中有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师:文章中确实有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你们读完文章,有没有发现这些表
示时间的词语都跟什么有关呢?
生:琥珀。

师:所以这些词语说明琥珀的形成时间怎么样?
生:很久。

师:你们看,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我们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板:联系上下文)
师:谁再来分享一下自己的问题?
预设2:琥珀是什么?
生1:通过课前预习,我知道了琥珀是由松脂演化而成。

生2:通过课前查阅资料,我知道琥珀有很多颜色。

师:课前,王老师查阅了一些资料,看看你们能不能提取到关于琥珀的关键信息?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了吗?
生答。

师:你们看,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我们对琥珀就有了更深的认识。

预设3: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师:这个问题,你们觉得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就暂且把这问题留下来。

预设4: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
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师:同学们,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的方法,会解决你们提出的一部分问题,但还是会剩下一些你们不懂的问题,比如:琥珀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这些问题,恰恰是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文章内容最有价值的问题。

三、探究核心问题,感受语言生动
1.师:我们首先来看看“这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答案其实就藏在在我们的语文书之中。

请大家默读或者小声读1-1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琥珀形成过程的句子。

生交流分享。

2.师:根据我们画出来的句子,同桌之间先互相讲讲这个过程吧。

3.师:有没有同学想来说说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生答。

1.师:说得很完整而且非常形象,掌声送给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师:你们看,我们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又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我们这节课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什么呢?
生:查资料。

3.师:这次呀,你们看看课后的阅读链接,来说一说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生答。

4. 师:同样是在描写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两个选段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你们更喜欢哪种?
生答。

5. 师:这篇文章不同于以往科学文章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语言非常生动,作者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让人非常容易理解了。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中的“阅读链接”,指导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查阅资料。

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初步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6.师:大家都知道,琥珀的形成一定是要经历漫长的岁月和时间的,作者一定不是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这块琥珀是如何形成的,但是他却在文章当中用一个生动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琥珀的形成,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7. 师:几万年前的详细情形,作者是亲眼所见吗?那作者是从什么推测出来的呢?
预设:作者是从那块琥珀推测出来的。

8.师:是呀,那块琥珀是作者真实所见的是真实的,而当时的详细情形是推测出来的,是作者的想象。

(板书:真实想象)也就是说,作者的推测是有真实依据的。

而这个真实依据就是那块琥珀。

那这块琥珀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谁来读?
出示内容: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9.师:你们能不能从你这段话中,提取一些关于那块琥珀的关键词?
预设1:琥珀是透明的。

预设2:琥珀里面有蜘蛛和苍蝇。

预设3: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10.师:这块琥珀透明、完好无缺,所以能够看见琥珀中,小虫子腿的四周能够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作者也据此推测出当时它们在黏稠的松脂里挣扎的场景。

像这样,根据真实的科学依据进行的推测,文章中还有很多。

我们来找找看吧!
11.小组合作学习1-12自然段,联系琥珀的形成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出了几万年前故事的详细情形?
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联系琥珀的形成,理解了作者推测的科学性,用“根据……想象……”的句式进行了表达练习,突破了重难点。


12.师:原来这个故事中,所有的情节都是有迹可循的。

我们就这样读,把真实和想象联系起来,才会发现原来所有的真实的细节都能在详细情形中想象到,这就是推测。

除了这样有科学依据的推测让我们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科学和严谨以外,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这篇文章不同于以往的科学文章,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生动,那你们能不能来说一说自己认为描写最生动、最形象、最有趣的句子呢?
预设1: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

预设2: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预设3: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预设4: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粘稠的黄色泪珠里。

交流主要内容:体会动词和修辞手法。

13.就是这样的动作,就是这样的心理,让文章充满趣味性,既然如此生动有趣,不如让我们把它演绎出来吧?
生配乐演读。

【设计意图:学习科普类的文章,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感受语言的文艺性,通过朗读、品析、体会
语言的生动,学出“语文味”。


四、拓展延伸
1.师:谢谢你们的演绎,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就是这样有意思,科学遇到文学,科学就不枯燥了,文学就愈加精彩了。

那么能够写下这样文章的作者是谁呢?
2.师:他就是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

《琥珀》这篇文章就是选自他写的《乌拉波拉故事集》。

我们来看看书的目录吧,这本书的第一章为我们介绍了故事的主人翁乌拉波拉博士,他是一个怪老头,为孩子们讲了很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你们看,有小水点的故事,太阳请假的时候,风暴四兄弟等等,单是读一读这些故事的题目,是不是就非常有趣呢?
3.师:这本书中,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讲述给你们听,非常符合你们的阅读口味,因此这本书也被称为科学的童话集。

学完了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来看看,它是选自书中的哪个故事呢?
预设:玻璃棺材。

4.师:对了,就是玻璃棺材。

当你学习了文章,了解了琥珀的特性以后,再来看看柏吉尔起的这个题目,是不是非常生动有意思呢?同学们,大自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深奥的科学知识,等着我们
去发现去探究,而这本书中就蕴藏着很多你们想知道的关于科学知识的答案,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探索、阅读。

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设计意图:本节课在完成了课文教学目标后,有效地拓展了阅读,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琥珀导学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

2.能在阅读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初步了解文章大意,能大致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02
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1.教师板书“琥珀”,齐读课题。

2.针对课题,大胆质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