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说:礼制与仁学ppt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既来之,则安之。 29、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小事情上不忍耐让步, 就会打乱今后的一些大计划。) 30、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 划共事。) 3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 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 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 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 都仰望着。)
1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仁者不忧愁, 智者不迷惑,勇者不畏惧。 ) 17、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 失礼教的东西不看,有失礼教的传闻不听,有失礼 教的话语不说,有失礼教的事情不做。) 1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 助人成就善事,不助人成就恶事。小人与这相 反。 ) 19、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诗书礼乐 之文结交朋友,以朋友辅助为仁,可谓得其交友 之道。) 2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2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 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 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 《乐》《春秋》。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 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李耳,字聃(Dan),春秋末年楚国人, 曾做过周守藏室官员。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 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形成了 对立统一的辨证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发 展不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提出“无为而 治”“小国寡民” 的社会观。提出“为而不 有”“至公无私”“致虚守静”“柔弱胜刚强” 人生观。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了解义,行事也
以义为标准。小人了解利,所以行事易追逐利 益。 )
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时候,
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 去处。 )
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 )也。
(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学术贡献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 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 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 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 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 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 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 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 完美服务的。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 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 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 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思想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云尔。”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 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 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 也。”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 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 他的做人准则。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
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 乐的人 。)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 乐,仁者寿。(智者乐水,是因为智者乐运其智以利
人,如同流水,自然无滞。仁者乐山,是因为仁者喜能 承载以利生,如山不动,万物荣焉。智者善应事,动如 脱兔;仁者守真心,静如处子。智者得志而乐,仁者无 忧故寿。智者有功则民喜,仁者有德则众归。)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概说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 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 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 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阴阳、法、名、墨、 纵横、农、杂、小说家等。 (先秦诸子十家)
《 论 语 》 名 言 警 句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
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 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 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 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 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 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4、朝闻道,夕死可矣。
关 于 孔 子
孔 子 庙
孔 子 登 临 处
一 览 众 山 小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
尼,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 后期鲁国人,汉族。 孔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 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 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 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 作《春秋》。
2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3、言必信,行必果。 2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做好工作, 必须先磨快工具。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 非常重要。 ) 2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 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 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 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 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 友善的态度。 )
孔子学说
礼制与仁学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 由之。有所不行,知和面各,有以礼节之,亦不可 行也。(《论语》· 学而)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 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 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 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 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 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 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 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 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 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 王之具。 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 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 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 益的。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 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 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 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 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 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 中庸》写 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 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 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 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 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 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 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 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 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 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 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 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 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 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 孔子言行的记录。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 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资料。 •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 《中庸》、《孟子》合为“四 书”。《论语》共20篇,每篇 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 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 关联,篇名只是摘取各篇开头 两三个字。
பைடு நூலகம்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坦 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虽众, 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 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
教育贡献
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 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 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 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 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 民子弟,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 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 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 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 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 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 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 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 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 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 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 称为显学。 墨子(前468~前376年), 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 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 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 对掠夺性战争)“兼爱”“非 攻”“尚贤”“明鬼”等。
以强 深 就 化 说而 、 流 的 是言 影 派 宝 先 绝, 响 风 贵 秦 后是 之 格 遗 诸 的空 远 之 产 子 。前 、 多 。 都 的原、这是 ,创哲一我 也作思时国 可之之期文
《论语》二十篇:
《学而》《为政》《八佾》
《里仁》《公冶长》《雍也》
《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
语门 也 人 “ 书 》人 。 及 《 艺关 。相 当 弟 论 文于 ”与 时 子 语 志书 论辑 弟 相 》 》名 而 子 与 者 中的 论 各 言 , 有来 :纂 有 而 孔 编, 所 接 子 这源 纂故 记 闻 应 样, 。谓 , 于 答 的班 语之 夫 夫 弟 解固 :《 子 子 子 释《 言论 既 之 、 :汉 论 卒语时

·
lún
• 了解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 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论(格言体); •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 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 回答; •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 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 形; •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 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议事 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