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中幼儿话语权的失落与回归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课堂教学中幼儿话语权的失落与回归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18T01:40:18.399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7期作者:姜蓉
[导读] 本文以幼儿教育为研究视角,针对幼儿教育课堂教学中幼儿话语权展开分析讨论,从幼儿话语权失落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实现幼儿话语权的回归。
姜蓉
托克托县新营子镇幼儿园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200
摘要:本文以幼儿教育为研究视角,针对幼儿教育课堂教学中幼儿话语权展开分析讨论,从幼儿话语权失落的现状出发,探讨如何实现幼儿话语权的回归。
关键词:课堂教学;幼儿;话语权
前言:现代社会中,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而就目前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在课堂教学中幼儿话语权的失落问题比较严重,如何重构教育理念,实现幼儿话语权的回归,维护幼儿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为集中关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幼儿话语权的失落
(一)话语主体单一性
从现阶段幼儿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在课堂教学话语权的分批阿与使用角度,幼儿话语权的主要特征就是教师对于话语权的“垄断”比较严重。
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话语的独白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知识经验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使得教师在课堂中非常容易就可以确立自身的话语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形成了师幼语言交往过程中的单向性以及单一化问题。
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话语权比较强势,伽达默曾指出“谁拥有了语言,谁就会拥有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权的单一性,使得教师往往都是利用自己的视角去审视世界与事物,极少走进幼儿的心中去审视儿童的世界,这就使得课堂成为了教师的“殖民地”,课堂由此缺少了活性,变得单调而呆刻[1]。
(二)话语交往受空性
现代教育讲究的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平等,然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如今师幼之间的话语交往并不平等,往往无法体现出话语交往的自主。
以语言交往课堂为例,交往的行为多数都是由教师提出的,而幼儿只是追谁着教师的步伐进入到教师所设定的情境当中,并不具备自主选择话语交往对象的权利,对于交往内容、时空、形式等的选择也不具备自主权。
基于此,在课堂上幼儿所扮演的往往都是受抑性的角色,可以做的就是听从教师的指令,被动的去接受教师所提供的各项要求。
而教师作为组织者,很少去关注幼儿的真实感受与诉求,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思考的机会,无法有效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可见,本应该是一种话语权主体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却变成了教师单向的话语传输[2]。
(三)话语权的虚假性
在这里所讲到的虚假是指幼儿在课堂上所拥有的话语权是被假性赋予的。
现如今,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象征性的对幼儿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幼儿去回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虽然在表面上成为了话语的主体,但实际上幼儿只是教师的代言人,幼儿在课堂上如何使用自己的话语权实际上是在教师的支配之下的。
正因如此,幼儿自身的话语可以与教师问题相互匹配的情况下,幼儿的话语就很容易被接纳,并且在某一个场景当中会成为不断发言的人。
但是对于自己的话语不能与教师的问题很好融合或者匹配的情况下,由于其话语并不符合话语出现的条件,所以其话语权也就不能很好的行使。
这就是所谓话语权虚假性的表现,这种假性的赋予话语权非但不能很好的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反而可能导致幼儿对教师的问题产生一定的抵触,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课堂话语的不平等性
从实践的角度去观察幼教课堂的话语权失落问题,我们会清晰的发现教师与幼儿之间存在着话语权失落的问题,幼儿与幼儿之间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种问题就体现在课堂话语的不平等性,简单来讲就是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给予全部幼儿平等的话语机会。
一部分教师往往更倾向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幼儿。
例如,在一节课当中有的幼儿可能或者多次提问的机会,而有的幼儿往往一次机会也获得不到。
与此同时,这种不平等性还体现在交往的时间长短之上,例如一部分教师对待那些成绩比较差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幼儿往往缺乏耐心,进而与其之间的话语交往所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而对于那些成绩比较突出的幼儿往往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另外,从话语交往的内容角度来看,教师往往会将不同深度的问题给予不同的学生,如果从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交流方式是存在一定合理性的,但是从课堂话语权平等性的角度来看这影响了一部分幼儿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对于本身就存在自卑心理的幼儿来讲,这样的现象无异于雪上加霜,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课堂教学中幼儿话语权的回归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话语情境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从幼儿教育的角度来看就是要让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全面发展,所以若想使得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
基于此,教师必须要结合现代剧教育的基本要求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将课堂看成是自己与幼儿共同享受话语权的平台,将课堂教学看成是师幼双方平等交流与对话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引导受教者认知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合作的过程。
所以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所具备的话语权不应该是一种强制性的支配力量,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指导力量。
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应该从单一性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多样化的激励,所以为了使得课堂教学中幼儿话语权可以有效回归,必须要让自己变为幼儿的“顾问”,变为一位可以指导意见交流与话语互动的“导演”,变为可以为幼儿传递知识和解决困惑的“心灵鸡汤”[3]。
(二)打破教师的中心地位,构建和谐师幼关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结果,而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指导之下将外在的知识内化和建构的过程。
基于这一教育理论,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话语分配习惯必将使得幼儿的思维受到限制,师幼、幼幼之间的交流互动必将受到一定的制约。
所以,若想实现幼儿话语权的真正回归,必须要冲破传统以教师为话语中心的桎梏,构建起和谐、包容的教学氛围,使得传统幼儿教育中等级性极强、封闭性极高的课堂教学形态转变为平等互动、和谐开放的教学形态,使得幼儿和教师之间是以自己的形式存在于课堂上的,进而通过相互之间的尊重与信任实现理解和默契。
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话语关系中,教师和幼儿都具有表达自己想法与见解的权利,都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分享和建构知识和经验,最终打造出一个真正的现代化的学习共同体。
(三)了解幼儿需求,激活主体意识
学习不是一己力量的塑造,而是受教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施教者不断的激发与鼓励,进而发挥出自身的独立性,将外在的知识内化,将感性的认知理性化,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当中的教学话语不应该是属于幼儿的陌生世界,而是应该与幼儿成长与生活的环境具有同构性。
基于此,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话语必须要将幼儿的实际需求与价值诉求作为基础,必须要满足幼儿的认知规律,而不将幼儿的生活与认知规律作为出发点的教学话语一定会成为无本之源。
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幼儿,总结幼儿在认知与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要求,进而结合相关要求去设计活动,使得幼儿的主体意识能够被有效激活,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争取话语权的回归。
结语:综上所述,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幼儿教育提倡的是师幼关系平等,充分激活幼儿的主体意识,进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可以使得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幼儿话语权回归的重要性,进而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和谐师幼关系。
参考文献:
[1]章晓璇.教学活动中幼儿话语权的审视与反思[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15(04):8-12.
[2]黄志菊.幼儿课堂话语权的缺失与回归[J].学理论,2012(35):310-311.
[3]张梅.课堂教学中幼儿话语权的失落与回归[J].学前教育研究,2008(07):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