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口袋书】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文言文阅读
第3节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考向一 通假字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
类别释义示例
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就
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
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
可以借用。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
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
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
“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
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
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
或几个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
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
系的,通假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为了方
便起见,对于通假字和古今字,在课本中都用“同”
或“通”表示。

通假字辨识“3方法”
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

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

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

1.字音分析法 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

2.字形分析法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

(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给”;“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中的“采”,通“彩”,意思是“光彩,色彩”。

(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

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换而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通假字更换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中的“振”,
通“震”,意思是“惧怕”;“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还”,通“环”,意思是“环绕”。

(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

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

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庭”,通“廷”,意思是“朝廷”。

3.字义分析法 通假字与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将A的词义放入句子中解释不通,而换成B来解释时句子意思通顺,那么考生就可以考虑“A”通“B”。

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氓》)中的“说”,理解为“解释,说明”说不通,所以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

考向二 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类型解读典例
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
今义。

如“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
个中国。

“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
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
河。

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
今义,今义一般
包含在古义之
中。

如“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
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

再如“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
金。

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
物变为表示乙事
物。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表示的语义
较强,现在表示
如“病”,在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
“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
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

的语义较弱。

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表示的语义
较弱,现在表示
的语义较强。

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的“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
中,感情色彩逐
步发生了变化。

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中的“逢
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古今异义词辨识“3方法”:
方法示例
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

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2.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非常”在此是“意外的变故”之意。

在现代汉语中,“非常”作程度副词,意为“十分、极”。

3.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一致加以区分。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卑鄙”的含义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考向三 偏义复词与同义词、反义词连用类型释义
偏义复词古汉语中有少量的双音节词,偏义复词是其中特殊的一类。

这类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而在特定的语境中,其词义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不了解这类词的特点,就会产生误解。

为避免误解,要紧扣语境加以揣摩。

语素意义相反
“契阔谈￿
,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中“契阔”的“契”
是“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用“契”的意义,契阔,指久别重逢。

“契阔谈￿”意为“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语素意义相关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国家”是偏义复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同义复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

如“根本”中
“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区分点
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反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

同义词、反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
失去了。

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反义词连用。

考向四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词类活用一般有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等三种类型。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凡是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规律总结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 ①表动作行为的状态、所涉及的方式与工具,译为“像……一样”“用……”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廷: ②表动作行为的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 ③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
答案 ①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②在朝廷上 ③每天
(2)名词用作动词。

文言文中如果名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名词则活用作了动词。

如果名词紧跟在能愿动词后面,该名词也用作动词。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规律总结
a.籍吏民,封府库
籍:
b.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
①名+名(代)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
②能愿动词+名
左右欲刃相如
刃:
③副词+名
沛公军霸上
军:
④名词+补语(介宾补语)
答案 ①a.登记 b.命名 ②游水 ③杀 ④驻扎、驻军
(3)名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
规律总结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 ②徐孺下陈蕃之榻下: ③越国以鄙远鄙: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侣: 友:
判断方法: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翻译方法:a.主语认为宾语是[名词];b.主语把宾语当成[名词]。

答案 ①使……成为边境 ②使……放下 ③把……作为疆界 ④以……为侣 以……为友2.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当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时,即活用作名词。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
规律总结
①追亡逐北亡: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 入:
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或“之”),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答案 ①逃亡的人 ②出产的东西 收入的东西 ③到达的人
(2)动词的使动和为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或为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或为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
规律总结
①宁许以负秦曲
负: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
④等死,死国可乎
死: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 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

答案 ①使……担负 ②使……活 ③使……退却 ④为……而死 ⑤为……哀叹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当形容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它已不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时,即活用为名词。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规律总结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 ①形容词用在“其”“之”后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a.群贤毕至贤:
b.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
②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为名词
四美具,二难并美: 难: ③形容词用在数词后面作中心语,活用为名词
答案 ①缺少的东西 ②a.贤能的人 b.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③美好的事物 难得的贤主和嘉宾
(2)形容词用作动词。

指形容词带宾语后,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它和宾语的关系是动宾关系。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规律总结
火尚足以明也
①能愿动词+形容词
明:
(项伯)素善留侯张良
②形容词+名(代)
善:
不知东方之既白
③形容词表示某种动态
白:
答案 ①照明 ②与……交好 ③显出白色
(3)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示例(解释加点的词)规律总结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
②大王必欲急臣
急:
③既来之,则安之
安: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
⑤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羞:
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耻:
答案 ①使……变绿 ②使……急 ③使……安 ④以……为美 ⑤以……为羞(觉得羞耻) ⑥以……为耻(把……当作耻辱)
词类活用辨识“2方法”:
1.掌握古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即(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记住每个句
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词来充当: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

例如“众星北流”,主语是“众星”,由名词充当,没有活用。

“流”,动词作谓语,没有活用。

但是“北”是方位名词,却作了“流”的状语,这就与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相悖了。

故应该在“北”前加一个“向”字,翻译成“向北”,即名词作状语。

2.掌握古代汉语的搭配规律。

(1)句中一定要有谓语。

如“帝鞭马长骛至湖城”中,“帝鞭马”实际上是个短句,少了一个谓语,所以“鞭”应该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抽打”。

这就符合了“句中一定要有谓语”的原则。

(2)名词放在谓语前作状语。

如“此水东流”句,其中“东”字是方位名词,位于谓语“流”之前,作“流”的状语,所以译为“向东”。

这就符合了“名词放在谓语前作状语”的原则。

(3)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作补语)。

我们以前在课文中学过的“刑于寡妻”中,“刑”是名词,是“榜样”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个由“于”引导的介词结构,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做榜样”,这就符合了“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的原则。

考向五 多义实词
“多义实词”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多义实词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多义实词,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由于本考向的【技法指导】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放在本讲最后讲解。

1.本义 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意义,称之为本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等。

2.引申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基本意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

词义的引申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因此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有密有疏。

例如:寒→本义:冷(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申义:贫寒(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引申义:恐惧,害怕(若是,王以十万戍郑,梁氏寒心)
(2)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同。

例如:
不难看出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3.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

例如:
多义实词推断“5方法”
(一)语境推断法
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

如《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谢”有多个义项,“辞别、告辞”“道歉、谢罪”“感谢”“谢绝”“告诉”等,结合语境分析,当天项羽已决定攻打刘邦,所以说“明天早晨一定要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由此可知,此处的“谢”应为“道歉、谢罪”的意思。

(二)联想推断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大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

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实词的含义。

如“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中的“故事”,联系教材《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推断“故事”的意义为“先例,旧例” 。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还可以联系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楚悼王素闻起贤”中的“素”,联系成语“素不相识”可推断意为“一向”。

(三)句式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如“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从句式结构来看,“小忿”与“大信”相对,根据常用字“信”的意思,由此可推知,“忿”就是“愤怒”的意思。

(四)语法推断法 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法,明确文言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如《隆中对》中“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为“信用”之意;《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信”作状语,实在;《屈原列传》中“楚王贪而信张仪”,“信”作谓语,信任。

2.看搭配。

如《陈涉世家》中“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五)通假推断法 当遇到一个句子中某词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的角度考虑。

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如“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中的“趣”,通“促”,意思是“催促”。

又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中的“说”应该为通假字,通“悦”,解释为“高兴”。

1.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其级七千有余D.纵一苇之所如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知”,通“智”,智慧。

句意: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B.“圜”,通“圆”,圆形。

句意: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

C.“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句意: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D.没有通假字。

句意: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

故选D。

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D.厚币委质事楚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畔”同“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皇上施与你的)恩情与(臣子应守的)道义,背叛主上,背离亲人。

B.指,通“旨”,意旨,旨趣。

句意: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C.没有通假字。

句意: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

D.质,同“贽”,见面礼。

句意: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人穷则反本B.靡不毕见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离骚”者,犹离忧也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反”通“返”,返回,句意: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
B.“见”通“现”,显现,句意:无不都显现;
C.无通假字,句意: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
D.“离”通“罹”,遭遇,句意: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愁。

故选C。

4.下列句中加点字都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隰则有泮②何敢助妇语③但为君故④举酒属客
⑤西望夏口⑥契阔谈䜩⑦终期于尽⑧箱帘六七十
A.①②⑤⑥B.①③④⑥C.②③④⑦D.①④⑥⑧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泮”通“畔”,边岸。

②没有通假字。

③没有通假字。

④“属”通“嘱”,劝酒。

⑤没有通假字。

⑥“䜩”通“宴”,宴饮、宴会。

⑦没有通假字。

⑧“帘”通“奁”,古时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综上分析可知,只有①④⑥⑧含有通假字。

故选D。

5.下列各句子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当察乱何自起?起于不相爱。

②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③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④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⑤客得之,以说吴王。

⑥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⑧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A.①③⑥⑧B.②④⑤⑦C.①④⑥⑦D.②③⑤⑧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尝试考察混乱从那里产生,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

“当”,通“尝”,尝试。

③句意:世世代代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

“絖”,通“纩”,棉絮。

④句意: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泮”,通“判”,分离,消解。

⑥句意: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

“然”,通“燃”,燃烧,燃起。

⑧句意: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

“亡”,通“无”,没有。

①③④⑥⑧都有通假字。

故选A。

6.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B.我世世为洴澼若火之始然
C.曰余食赘行故不孝不慈亡有
D.以说吴王当察乱何自起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内”,通“纳”,纳交,词组,结交。

B.“絖”,通“纩”,绵絮;“然”通“燃”,燃烧。

C.“行”,通“形”,形体;“亡”通“无”,没有,不存在。

D.“说”,通“悦”,取悦;“当”通“尝”,尝试。

故选A。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采”通“彩”,五色。

B.“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

C.无通假字。

D.“冯”通“凭”,乘的意思。

故选C。

8.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B.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C.知者不惑,仁者不忧D.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然,通“燃”,燃烧。

C.知,通“智”,聪明。

D.泮,通“判”,分离。

故选B。

9.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共其乏困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③距关,毋内诸侯
④范增数目项王⑤失其所与,不知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⑦拔剑切而啖之⑧张良出,要项伯⑨今日往而不反者
A.①③④⑤B.②⑤⑦⑨C.②④⑥⑧D.①③⑤⑧⑨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共其乏困”是说“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共”,通“供”,供给。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是说“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削减,将会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阙”,通“缺”,侵损。

③“距关,毋内诸侯”是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队进来”。

“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使……进入。

⑤“失其所与,不知”是说“失去盟友,是不明智的”。

“知”,通“智”,明智。

⑧“张良出,要项伯”是说“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通”,通“邀”,邀请。

⑨“今日往而不反者”是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

“反”,通“返”,返回。

可见,①②③⑤⑧⑨含通假字,④⑥⑦不含通假字。

故选D。

10.下列成语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久假不归B.不刊之论C.文不加点D.补天浴日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假”,古义指借;今义是真的反义词,意为虚假,不真实。

“久假不归”的意思是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B.“刊”,古代指消除刻错了的字,今义指排印出版。

“不刊之论”的意思是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C.“点”,古义指涂改,今义是液体的小滴。

“文不加点”的意思是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D.无古今异义现象。

“补天浴日”的意思是指女娲补天和羲和浴日;比喻功勋极大,无可比拟。

故选D。

1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一日克己复礼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D.跨者不行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一日克己复礼”翻译为:一旦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

“一日”,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翻译为: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千里”,古今同义,一千里路。

C.“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翻译为: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自然”,古义,自然本性,今义,指自然界。

D.“跨者不行”翻译为:跨步前进的人不能走长路。

“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故选B。

12.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句意: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B.句意: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寄托”,古义:寄身,容身。

今义:指托付或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

C.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故选D。

13.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