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点解析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专题练习练习题(含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专题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关于分子动理论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分子的直径约10-1μm
B.人们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
C.液体的分子结构使得液体容易被压缩,从而没有确定的形状
D.为证明液体之间发生了扩散,可以将半杯清水和半杯硫酸铜溶液倒在一起
2、下列实例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马路上尘土飞扬
B.进医院能闻到消毒水的气味
C.打开香水瓶,能闻到香味
D.煮汤时加点盐,汤就有了咸味
3、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在这个过程中描述正确的是()
A.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都带上了正电荷
C.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橡胶棒失去了电子
D.橡胶棒接触验电器时,正电荷从金属球转移到橡胶棒上
4、如图所示,手持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用餐巾纸摩擦过的塑料吸管A端,A端远离橡胶棒。
则塑料吸管()
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C.一定不带电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5、如图所示,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
用餐厅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把某个物体放在带电吸管的一端附近,发现吸管向物体靠近,则物体带正电
B.把某个物体放在带电吸管的一端附近,发现吸管向物体靠近,则物体可能不带电
C.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带电吸管一端附近,吸管被排斥开
D.用餐厅纸摩擦过的吸管带正电
6、小明暑假刷抖音看到了神奇的“静电章鱼”,用毛皮分别摩擦丝状塑料带和PVC管,然后将塑料带放在PVC管上方,丝状塑料带就会像章鱼样悬在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丝状塑料带就会像章鱼一样悬在空中”与静电除尘原理相同
B.用摩擦的方法使PVC管原子核发生转移而带电
C.用摩擦的方法使PVC管、塑料带得失电子而使其带了电
D.用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使塑料带、PVC管带了电
7、教育部发布通知,明确通知“禁止在中小学幼儿园内吸烟”等禁令。
因为吸烟有害健康,只要有人吸烟,旁边的人就会闻到烟味,这是由于()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分子的尺度非常小
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D.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8、玻璃棒跟丝绸摩擦后去靠近用丝线悬挂着的轻小球,小球被吸引,则这个小球()
A.一定带负电B.一定带正电
C.一定不带电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雪花在寒风中飞舞,是因为构成雪花的分子在做杂乱无章的热运动
B.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进行得越快,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跟温度有关
C.气球内的气体对气球有压力作用,说明球内气体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装满石子的瓶子还可装进许多细沙,说明分子之间有距离
10、如图,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
A.两铅块分子之间有斥力
B.铅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两铅块分子之间有引力
D.大气压作用使它们不能分开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小青把驱蚊片放到电驱蚊器的发热板上,通电一段时间后,整个房间里就能闻到驱蚊片的气味,这种物理现象是___________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大量分子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运动。
2、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______、原子构成的,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______(选填“大”或“小”)。
3、如图a是原子结构情况示意图,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___________(选填“正”或“负”)电的电子组成的;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捧带正电,这是因为玻璃棒在摩擦的过程中___________(选填“得到正电荷”或“失去电子”)。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如图b所示。
接触瞬间___________(选填序号即可:①“有正电荷从玻璃棒转移到验电器”、②“有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玻璃棒”或③“没有电荷转移”)。
而验电器金属箔片会张开,这是因为___________。
4、用如图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
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_______(选填“A”或“B”)瓶。
根据_________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
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10℃,②4℃,③20℃,④30℃。
则在
________温度下(填序号)气体扩散最快。
5、经过加油站时,就能闻到汽油味,该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___________运动,而且在炎热的夏天,这种味儿更浓,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 _____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把汽油装在滴定管内,适当调节阀门,记录到汽油滴了400滴时,管内汽油少了0.4cm3,把其中一个油滴滴在水面上形成最大的油膜面积为3m2,试估算汽油分子的直径.
2、“年”是时间单位,但光年是长度单位,一般被用于衡量天体间的距离,其字面意思是指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时间所经过的距离.光速约为每秒30万千米,求1光年为多少米?(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3、将一滴体积为1mm3的油滴在水面上,充分扩展后的最大面积为3m2,请你估计油分子的直径为多少?
4、小明同学家里的微波炉的铭牌如下表所示,请问:
(1)这种型号的微波炉的微波波长为多少?
(2)用它来烹饪食品时,食品被极化的水分子1 s内振动多少次?
(3)如果食物吸收微波能量的效率为90%,那么将食品加热3 min后,食品吸收了多少能量?
5、阅读下面一段关于“热转印技术”的说明,然后完成问题.
“热转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特种印刷技术,其主要特点是转印图像色彩鲜艳,层次丰富,其效果可与印刷相媲美,与印刷不同之处在于热转印是在高温下使热转印油墨受热渗入物体表面后形成色彩亮丽的图像.所以,热转印产品经久耐用,图像不会脱落、龟裂和褪色.可以将任何图案、照片烤制在杯子、盘子、瓷砖等物体上面,只需要几分钟时间.
(1)仔细分析“高温下使热转印油墨受热渗入物体表面后形成色彩亮丽的图像”这句话,你认为固态的油墨经过怎样的物态变化过程才能进入物体的表面并形成亮丽的图案?
(2)要制作一个带有自己喜爱的图片的茶杯,需要经过一些什么工序?想想看,也许你能成为这方面的工程师.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A、大多数分子直径约为-10
10μm,故A错误;
10m,即-4
B、分子比较小,可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故B正确;
C、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因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故C错误;
D、为证明液体之间发生了扩散,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的水溶液。
由于硫酸铜溶液比水的密度大,会沉在量筒的下部,因此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明显的界面。
静放几天,界面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不是随意的倒在一起,故D错误。
故选B。
2、A
【详解】
A.马路上尘土飞扬,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尘土不是分子,属于宏观物体的运动,是机械运动,故A符合题意;
B.能闻到消毒水的气味,是气体分子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打开香水瓶,能闻到香味,是香味分子在空气中发生了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煮汤时加点盐,汤就有了咸味,在汤中放一些盐,汤就有了咸味是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A
【详解】
AB.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带负电的橡胶棒接触金属球,电子经金属球金属杆到达金属箔片,金属箔片因为带负电,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一定角度,故A正确,B错误;
C.毛皮和橡胶棒摩擦的过程中毛皮失去电子,橡胶棒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故C错误;
D.橡胶棒接触验电器时,是电子从金属球转移到橡胶棒上,故D错误。
4、B
【详解】
物理学中规定: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把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吸管A端时,吸管A端远离橡胶棒被排斥,说明吸管A端与橡胶棒带的是同种电荷,橡胶棒带负电,吸管A端也一定带负电。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
AB.带电体除了吸引带有异种电荷的物体外,还可以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所以不能判定物体是否带电,故A错误,B正确;
C.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不知道吸管带什么电荷,所以吸管不一定被排斥,故C错误;
D.用餐厅纸摩擦过的吸管如果得到电子就带负电,失去电子就带正电,这里无法判断带电子的得失,所以无法确定带正电还是负电,故D错误。
故选B。
6、C
【详解】
BCD.用毛皮分别摩擦丝状塑料带和PVC管,由于摩擦发生电荷(电子)的转移,使丝状塑料带和PVC 管带电,不是创造电荷,故BD错误,C正确;
A.将塑料带放在PVC管上方,丝状塑料带就会像章鱼一样悬在空中;由此可知,丝状塑料带和 PVC 管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而静电除尘原理是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故A错误。
故选C。
7、A
【详解】
根据分子动理论,一个人吸烟,由于烟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所以别人会闻到烟味。
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详解】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悬挂的轻小球,出现吸引现象,可能是轻小球带负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也可能轻小球不带电,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详解】
A.雪花可见,而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m,肉眼是看不见的,故雪花不是分子,故A错误;
B.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进行得越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故B正确;
C.气体间的距离比较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气球内的气体对气球有压力作用,是由于球内气体分子频繁碰撞气球壁而产生的,故C错误;
D.分子之间的间距也很小,是不可见的,而石头间的空隙可见,故不是分子间隙,故D错误。
故选B。
10、C
【详解】
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在分子间引力的作用下,使得下面铅柱能承受向下的拉力仍不落下,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扩散无规则
【解析】
【分析】
【详解】
[1][2]整个房间里都能闻到驱蚊片的气味,这是驱蚊片气味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
2、分子小
【解析】
【详解】
[1]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一般地,固体分子间距离最小,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大,气体分子间距离最大。
所以液体分子的距离比气体的小。
3、负失去电子② 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解析】
【详解】
[1]原子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的,由图知,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2]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玻璃棒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
[3]用带电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小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的电子转移给带电玻璃棒,玻璃棒得到一部分电子,所带的正电荷减少,金属箔片因失去电子带正电。
故在接触的时有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玻璃棒,所以选填②。
[4]用带正电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小球,验电器金属箔片上部分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金属箔片上因失去电子都带上了正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金属箔片会张开。
4、 B B瓶内红棕色变淡④
【解析】
【详解】
[1]二氧化氮气体的颜色是红棕色的,而且比空气的密度大,为了使实验更有说服力,防止气体因为受重力等原因发生向下流动,应将密度大的气体放在下面,密度小的气体放在上面,故将二氧化氮气体放在B 瓶。
[2]如果将两个瓶口对在一起,则二氧化氮气体分子会向空气中运动,空气中的气体分子也会向二氧化氮气体中运动,所以B 瓶内的气体颜色会变淡,A 瓶内的气体颜色会变红,说明发生了扩散。
[3]分子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所以在30℃时,气体扩散最快,故选④。
5、 无规则 剧烈
【解析】
【详解】
[1]经过加油站时,就能闻到汽油味,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
[2]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汽油味就越浓。
三、计算题
1、3.3×10
-10m.
【解析】
【分析】
根据“汽油滴了400滴时,管内汽油少了0.4cm 3”可计算得出一滴汽油的体积,又知道一滴汽油所形成的面积,可计算汽油分子的直径.
【详解】
把汽油分子大致看作球形,油膜的厚度就是油分子的直径.
根据“汽油滴了400滴时,管内汽油少了0.4cm 3”可得,一滴汽油的体积:
3
30.4cm 0.001cm 400V ==,
知道油膜的面积为S=3m 2
,则汽油分子的直径为:
63
-1020.00110m 3.310m 3m V d S -⨯==≈⨯. 2、159.4610m ⨯
【解析】
【分析】
光年是光在一年的时间里传播的距离,是一个长度单位.已知光速3×108m/s 和时间1年,根据速度公式v s t =变形式s=vt 可求出光年的大小.
【详解】
已知光速v=3×108 m/s , 由s v t
=得s vt = 815310m/s 365243600s 9.4610m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的传播速度和光年单位,通过计算可以加深认识,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3、3.33×10−10m
【解析】
【分析】
该操作是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实验步骤,油散开后,油膜的厚度为一个油分子的直径,知道一滴油的体积和充分扩展后的最大面积,利用V Sd = 求解.
【详解】
3931mm 110m V -==⨯ , 油分子的直径:93
102110m 3.3310m 3m
V d S --⨯==≈⨯ . 答:油分子的直径为3.33×10−10
m.
4、(1) 0.1224 m(2) 2.45×109次(3) 1.296×105 J 【解析】
【详解】
(1)微波频率为:f=2450MHz=2.45×109Hz,故波长为:λ=
8
9
c310m/s
f 2.4510Hz
⨯
⨯
==0.122 m;(2) (2)用它
来烹饪食品时,食品被极化的水分子1 s内振动2.45×109次;(3) )根据P=W
t
得到食品吸收的能量
W=Pt=800W×3×60s=1.44×105J. 食品吸收的能量为:1.44×105J⨯90%=1.296×105 J.
【点睛】
(1)已知频率和电磁波速度,根据c=λf求解电磁波的波长;(2)食品被极化的水分子1 s内振动的次数等于额定微波频率;(3)已知输出功率和加热时间,根据公式W=Pt可求释放的热量,释放的热量乘以吸收效率等于食品吸收的内能.
5、 (1)固态的油墨在加热的过程中,升华为气体就容易渗入物体的表面,然后降低温度凝华成固态,就形成了色彩亮丽的图案了. (2)首先在纸上画好图案,然后按色彩的实际需要在图案上着色,再将有色彩的纸张图案紧贴在茶杯上相应的位置,再高温加热即可实现热转印了.
【解析】
【详解】
解答: (1)热转印技术又叫热升华技术,热转印技术是在高温下使固态的油墨受热升华,变成蒸气,这样容易渗入物体的表面,温度降低后会凝华成固体,即形成色彩亮丽的图象.(2)升华是吸热过程,所以工艺过程中要对油墨加热,使油墨升华进入物体表面.首先在纸上画好图案,然后按色彩的实际需要在图案上着色,再将有色彩的纸张图案紧贴在茶杯上相应的位置,再高温加热即可实现热转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