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消化和吸收)模拟试卷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医综合(消化和吸收)模拟试卷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B1型题 4. B1型题 5. X型题
1.关于胃肠内在神经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包括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
B.含大量神经纤维,但神经元不多
C.递质仅有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
D.仅有运动功能,而无感觉功能
正确答案:A
解析:内在神经是指消化道壁内的壁内神经丛,包括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有感觉、运动神经元,彼此交织成网。

内在神经丛释放的递质有ACh、NE、VIP(血管活性肠肽)、5—HT、N0、CCK(缩胆囊素)、GABA(γ—氨基丁酸)等。

黏膜下神经丛主要调节消化道腺体和内分泌细胞的分泌,肠内物质的吸收及局部血流的控制;肌间神经丛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参与对消化道运动的控制。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2.关于神经对胃肠活动的调节作用,正确的是
A.消化道全长都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B.副交感神经兴奋时末梢主要释放乙酰胆碱
C.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为肾上腺素
D.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抑制胃肠运动和分泌
正确答案:B
解析:①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主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效应器细胞上的相应受体(α或β受体)结合后,能抑制胃肠运动,减慢胃肠内容物的推进速度;消化腺分泌减少;还可抑制胆囊的运动,奥迪括约肌收缩,减少胆汁排放。

②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主要释放乙酰胆碱,与效应器上的相应受体(M受体)结合后,能促进胃肠运动,蠕动加强、加快,括约肌舒张,加快胃肠内容物的推进速度;能使消化腺的分泌增加,如引起唾液、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还可使胆囊收缩,奥迪括约肌舒张。

③消化道主要接受自主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支配,但口腔、咽、食管上端的肌肉及肛门外括约肌由躯体神经支配。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3.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
A.胃肠平滑肌收缩增强
B.胆道奥迪(Oddi)括约肌收缩增强
C.回盲括约肌收缩增强
D.肛门内括约肌收缩增强
正确答案:A
解析: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效应器上的相应受体(M 受体)结合后,能促进胃肠运动,蠕动加强、加快,括约肌舒张,加快胃肠内容物的推进速度;能使消化腺的分泌增加,如引起唾液、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还可使胆囊收缩,奥迪括约肌舒张。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4.通常人的唾液中除含有唾液淀粉酶外,还含有
A.凝乳酶
B.麦芽糖酶
C.溶菌酶
D.肽酶
正确答案:C
解析:唾液中水占99%,有机物有唾液淀粉酶、溶菌酶、黏蛋白和球蛋白,无机物有Na+、K+、Cl-、HCO3-,酸碱度为6.6~7.1的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5.下列关于食管蠕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切断迷走神经后蠕动消失
B.受激素调节
C.可发生在未吞咽时
D.对吞咽液体食物不起作用
正确答案:C
解析:食管的蠕动不但发生在吞咽时,也发生在未吞咽时。

发生在未吞咽时的蠕动称为继发性蠕动。

同时,受壁内神经丛调节,故切断迷走神经后,继发性蠕动仍存在。

人直立时,虽然食物(包括液态食物)可在蠕动波到达胃之前入胃,但不完全由于重力作用所致。

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处管腔内压力比胃内压高,因此食团不是顺着压力梯度下移的,而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

食管蠕动一般不受循环激素的调节。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6.参与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的成分是
A.Cl-
B.K+
C.Na+
D.HCO3-
正确答案:D
解析:覆盖在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除具有润滑作用以保护胃黏膜免受机械损伤外,还能与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一起构成黏液一碳酸氢盐屏障,阻挡胃腔中的H+与胃壁接触。

当胃腔中的H+从黏液层表面向深层缓慢扩散时,便和黏膜中的HCO3-相遇。

H+和HCO3-中和,使黏液层内pH值出现梯度,即黏液层腔面的pH值较低,为酸性,而黏液层的深层即胃黏膜表面pH值较高,保持中性或偏碱性,从而防止了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7.进食后引起胃液的分泌,属于下列哪种生理现象
A.正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
C.神经调节
D.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
正确答案:D
解析:食物进入胃后,通过三种机制引起胃液的分泌:①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直接或通过促胃液素引起胃液分泌增加;②局部神经丛使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③蛋白质消化产物和氨基酸直接作用于G细胞,促进促胃液素分泌。

所以进食后引起胃液的分泌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8.关于促胃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生促胃液素的细胞存在于胃体和胃底黏膜内
B.蛋白质消化产物及HCl是引起促胃液素释放的主要因素
C.促胃液素对壁细胞有很强的刺激分泌作用
D.促胃液素的最小活性片段是其N端的4个氨基酸
正确答案:C
解析:产生促胃液素的细胞存在于胃窦黏膜内,蛋白质消化产物及迷走神经兴奋是引起促胃液素释放的主要因素,而HCI对其是抑制作用。

促胃液素对壁细胞有很强的刺激分泌作用,促胃液素的最小活性片段是其C端的4个氨基酸。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9.分泌胃蛋白酶原的胃黏膜细胞是
A.壁细胞
B.G细胞
C.嗜银细胞
D.主细胞
正确答案:D
解析:胃的外分泌腺主要有三种:①贲门腺:主要由黏液细胞组成,分泌稀薄的碱性黏液;②泌酸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数量最多,由壁细胞、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组成。

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黏液颈细胞分泌黏液;③幽门腺:分泌碱性黏液。

胃的内分泌细胞主要有:①G细胞分布于胃窦部,分泌胃泌素和ACTH样物质;②D细胞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窦部,分泌生长抑素;③肠嗜铬样细胞(ECL)能合成和释放组胺。

嗜银细胞,也叫Kultschitsky细胞,该类细胞散在分布于胃、小肠与大肠的腺上皮内,以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上段为多,细胞基底部附着在基膜上,基底部细胞胞质内有大小不等的分泌颗粒,又称基底颗粒细胞。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10.胃酸缺乏者可产生
A.促胃液素分泌减少
B.胰液分泌增加
C.胆汁分泌增加
D.贫血
正确答案:D
解析:胃酸(HCl)缺乏时:①HCl对促胃液素释放的抑制作用减弱,使其释放增加;②HCl对促胰液素分泌的刺激作用减小,故胰液、胆汁分泌减少;③蛋白质主要由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消化,故对其消化影响不大;④进入小肠的HCl 减少,使铁的吸收减少;另外,HCl缺乏多因壁细胞数量不足或功能障碍,因此内因子产生障碍,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两者均可导致贫血。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11.下列哪种物质不抑制胃液分泌
A.阿托品
B.甲氰咪胍
C.质子泵抑制剂
D.胃泌素释放肽
正确答案:D
解析:支配胃黏膜壁细胞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阿托品可阻断迷走神经支配的壁细胞分泌,但不能阻断迷走神经引起的胃泌素分泌。

目前认为,支配C细胞引起胃泌素释放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是蛙皮素,也称胃泌素释放肽(GRP)。

故胃泌素释放肽是刺激G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胃泌素是促进胃液分泌的。

甲氰咪胍(组胺受体阻断剂)、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壁细胞分泌盐酸。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12.胃期胃液分泌的主要途径不包括
A.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反射
B.扩张刺激胃幽门部通过壁内神经丛
C.食物化学成分直接作用于G细胞
D.交感神经对胃活动的调节作用
正确答案:D
解析:胃液分泌的胃期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的:①兴奋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直接或通过促胃液素引起胃液分泌增加;②扩张刺激通过壁内神经丛作用于G细胞,使促胃液素分泌;③食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分解产物,可直接作用于G细胞,促进促胃液素分泌。

可见,胃期分泌的胃液没有通过交感神经活动实现的,交感神经对胃液分泌没有兴奋作用。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A.胃
B.十二指肠
C.终末回肠
D.食管
13.维生素B12吸收的部位是
A.
B.
C.
D.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消化和吸收
14.基本电节律最高的部位是
A.
B.
C.
D.
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消化和吸收
15.促胃液素主要的作用部位是
A.
B.
C.
D.
正确答案:A
解析:①维生素B12能与内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而主要在终末回肠吸收。

②慢波可决定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故又称基本电节律。

慢波的幅度为5~15mV,持续时间为数秒至十几秒。

慢波的频率变动在3~12次/分,随所在消化道部位的不同而异,人类胃平滑肌的慢波频率为3次/分,十二指肠为11~12次/分,回肠末端为8~9次/分。

慢波的产生不受神经支配,但受神经、体液、机械牵张的影响。

③促胃液素是由胃窦部和上段小肠黏膜G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其作用主要是刺激胃的壁细胞分泌胃酸。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6.进食引起的唾液分泌属于
A.
B.
C.
D.
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消化和吸收17.进食引起的胃液分泌属于
A.
B.
C.
D.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消化和吸收18.进食引起的胰液分泌属于
A.
B.
C.
D.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消化和吸收19.进食引起的胆汁分泌属于
A.
B.
C.
D.
正确答案:C
解析:①唾液分泌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含水量多而含有机物较少的稀薄唾液分泌,同时伴有血管扩张;交感神经兴奋时,去甲肾上腺素结合β受体,引起含酶少而黏液较多的黏稠唾液分泌。

②进食引起胃液、胰液及胆汁的分泌,均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进食可刺激头部、胃、小肠感受器,通过各自传入神经到达中枢,再由迷走神经传出,引起消化液的分泌,这其中既存在非条件反射也存在条件反射(如刺激眼、耳等感受器)。

食物到达胃、小肠也可刺激黏膜引起胃肠激素分泌,如促胃液素、促胰液素、CCK等,再引起消化液的分泌。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A.胃液的酸度较高而酶含量低
B.胃液的酸度及酶含量均低
C.胃液的量最大、酸度及酶含量较高
D.胃液的酶含量最高,酸度也高
20.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
A.
B.
C.
D.
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消化和吸收
21.胃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
A.
B.
C.
D.
正确答案:C
解析:①头期胃液分泌是由进食动作引起,其传入冲动来白头部感受器,可引起非条件反射及条件反射。

迷走神经作为传出神经直接引起胃液分泌,同时迷走神经还可以引起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再引起胃液(主要是胃酸)分泌。

因而神经因素和神经体液因素均参与头期胃液分泌的调节,使胃液含酶量最高、酸度也高。

②胃期胃液分泌的量最多,酸度也较高,但胃蛋白酶原比头期少,故消化能力较头期弱。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A.抑制
B.兴奋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22.迷走神经对胃运动的作用是
A.
B.
C.
D.
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消化和吸收
23.交感神经对胃运动的作用是
A.
B.
C.
D.
正确答案:A
解析:①迷走神经对胃运动的作用既可使其兴奋也可使其抑制。

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可使胃的慢波和动作电位的频率增加,从而使胃的收缩频率和强度增加;迷走神经末梢释放肽类物质(如VIP)或一氧化氮,引起胃运动抑制。

②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消化道运动减弱,腺体分泌受抑制和血流量减少,但消化道括约肌却收缩。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24.胃肠平滑肌的动作电位
A.幅度越高,肌肉收缩强度越大
B.发生在慢波基础上2+</sup>内流引起” value1=“C”>
C.去极相由Ca2+内流引起+</sup>外流引起” value1=“D”>
D.复极相由K+外流引起
正确答案:B,C,D
解析:消化道平滑肌动作电位特点:①锋电位上升较慢,持续时间较长;②去极化主要依赖Ca2+内流,因为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不受钠通道阻断剂的影响,但可被钙通道阻断剂阻断;③复极化由K+外流所致;动作电位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发生动作电位时,由于Ca2+内流量远大于慢波去极化达机械阈时的Ca2+内流量,所以在只有慢波而无动作电位时,平滑肌仅发生轻度收缩,而当发生动作电位时,收缩幅度明显增大,并随动作电位频率的增高而加大。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25.唾液的生理作用包括
A.便于说话
B.促进胃液分泌
C.部分消化淀粉
D.抗菌作用
正确答案:A,C,D
解析:唾液的生理作用包括:①湿润口腔与食物,利于说话和吞咽;②溶解食物,利于产生味觉;③清洁和保护口腔,减少细菌繁殖,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具有杀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④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可把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⑤排泄作用,如铅、某些药物等。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26.关于胃排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扩张胃可抑制排空
B.胃内压是胃排空的动力
C.胃排空的调节无激素参与
D.排空受十二指肠内容物pH的控制
正确答案:B,D
解析:胃内容物产生的机械和化学刺激引起胃的收缩,使胃内压力增加,形成胃排空的动力。

十二指肠内pH值降低,可以引起小肠释放肠抑胃素,抑制胃的排空。

机械扩张胃可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及壁内神经反射加强胃运动,促使胃排空。

胃内容物无论在胃内或到达十二指肠,都可产生机械或化学刺激作用,通过神经反射和局部反射,以及刺激胃或小肠黏膜,释放胃肠肽,调节胃排空,因而胃排空既受神经也受体液因素的调节。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27.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胰液分泌特点是
A.酶含量丰富
B.酶含量少
C.水和碳酸氢盐含量高
D.水和碳酸氢盐含量少
正确答案:A,D
解析:胰液分泌的主要影响因素,可列表如下: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28.影响食物中胆固醇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A.植物固醇
B.纤维素
C.胆汁酸
D.肠道pH
正确答案:A,B,C
解析:胆固醇的吸收受很多因素影响,食物中的脂肪和脂肪酸有提高胆固醇吸收的作用,而各种植物固醇则抑制其吸收。

胆盐可与胆固醇形成混合微胶粒而有助于胆固醇的吸收,食物中不能被利用的纤维素、果胶、琼脂等容易和胆盐结合形成复合物,妨碍微胶粒的形成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吸收。

肠道pH对于胆固醇吸收无明显影响。

知识模块:消化和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