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综合高二下检测题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下理综测试(第7周)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l C l2 N 14 O 16 Mg 24 S 32 C1 35 5 Fe 56 Cu 64 Zn 65 Na 23
第I 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
..的是
A.细菌有核糖体,无叶绿体
B.蓝藻无细胞核,也无核糖体
C.水绵有细胞核,也有叶绿体
D.酵母菌有细胞核,无叶绿体
2.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
..的是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脲酶能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CO2
C.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类
D.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3.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 C转变为PrP 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 .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 .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 .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7、下列有关能源的理解或说法错误的是( )
A. 煤、石油、太阳能、风能等均属于新能源
B. 乙醇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可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燃料
C.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能源
D. 研发开采可燃冰(水合甲烷)的技术,可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8、下列事实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A. 光照新制的氯水时,溶液的pH 逐渐减小
B. 加催化剂,使N 2和H 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NH 3
C. 可用浓氨水和氢氧化钠固体快速制取氨气
D. 增大压强,有利于SO 2和O 2反应生成SO 3 9、下列内容与结论相对应的是( )
10223是( )
A. ①压强对反应的影响(p 2>p 1)
B. ②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C. ③平衡体系增加N 2对反应的影响
D. ④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11、某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照时,毎转移2mol 电子,有2mol H +由a 极区经质子交换膜向b 极区迁移
B .光照时,b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VO 2+-e -+H 2O=VO 2++2H +
C .夜间,a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V 3++e -=V 2+
D .该电池供电原理与硅太阳能电池相同
12、下列关于金属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图1是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法,图2是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B.钢闸门均为电子输入的一端
C.锌和高硅铸铁的电板反应均为氧化反应
D.两图所示原理均发生了反应:-222e =H H ++↑
13、S-诱抗素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天然绿色植物生长活性物质。
已知S-诱抗素的结构简式如图
所示,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含有碳碳双键、羟基、羰基、羧基
B .含有苯环、羟基、羰基、羧基
C .含有羟基、羰基、羧基、酯基
D .含有碳碳双键、苯环、羟基、羰基
二、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在科学发展史上,很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们在物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应用了很多科学的思想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法拉第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引入“场”的概念用来研究电和磁现象
B .点电荷是一个理想模型,只有电荷量很小的带电体才可看成点电荷
C .安培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规律,洛伦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
D .物理量电场强度
、电容
、磁感应强度
都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
15.甲车在乙车前方75 m处由静止以恒定功率P=50 kW启动,阻力恒定,最后匀速运动。
乙车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无最大速度限制)。
两车同时同向运动,v-t图象如图所示。
其中,甲车质量m=7.5 t。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车所受的阻力为5000 N
B.甲车所受的阻力为7500 N
C.乙车追上甲车的时间为50 s
D.乙车追上甲车的时间为30 s
16.图1中,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接入图2所示的随时间t变化的正弦交变电压u时,规格为“10 V 45 W”的小灯泡L正常发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压u的瞬时值表达式为u=220sin(0.04πt)V
B.原线圈的输入电流为4.5 A
C.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n1∶n2=22:1
n2=22:1
D.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n1
∶
17.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AB与电动势为ε的直流电源(内阻不计)连接,极板B接地。
闭合开关K,一带电油滴位于电容器中的O点恰好处于平衡状态。
现将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A 竖直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则()
A.极板AB间的电场强度增大
B.带电油滴带正电,将沿竖直方向向上运动
C.带电油滴的电势能将减少
D.O点的电势将降低
18.如图所示,重物M沿竖直杆下滑,并通过绳子带动小车m沿斜面升高。
则当滑轮右侧的绳子与竖直方向成θ角且重物下滑的速度为v时,小车的速度为
A.v cosθB.v sinθC.D.v tanθ
19.如图甲所示为以O点为平衡位置,在A、B两点间做简谐运动的弹簧振子,图乙为这个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t=0.2s时,弹簧振子的加速度为正向最大
B.在t=0.1s与t=0.3s两个时刻,弹簧振子在同一位置
C.从t=0到t=0.2s时间内,弹簧振子做加速度增加的减速运动
D.在t=0.6s时,弹簧振子有最小的弹性势能
20.如图所示,甲图为沿x轴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动图像,乙图为参与波动质点P
的振动图像,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波的传播速率为4m/s
B.该波的传播方向沿x轴正方向
C.经过0.5s,质点P沿波的传播方向向前传播4m
D.经过0.5s时间,质点P的位移为零,路程为0.4m
21.2018年12月8日发射成功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约110小时奔月飞行,到达月球附近,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完成“太空刹车”,被月球捕获并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若将发射过程简化如下:“嫦娥四号”探测器从地球表面发射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经过M点时变轨进入距离月球表面100 km的圆形轨道Ⅰ,在轨道Ⅰ上经过P点时再次变轨进入椭圆轨道Ⅱ,之后将择机在Q点着陆月球表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轨道Ⅰ上的运行速度小于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B.“嫦娥四号”探测器沿轨道Ⅱ运行时,在P点的加速度大于在Q点的加速度
C.“嫦娥四号”探测器沿轨道Ⅱ运行的周期大于沿轨道Ⅰ运行的周期
D.“嫦娥四号”探测器在地月转移轨道上经过M点的动能大于在轨道Ⅰ上经过M点的动能
第II 卷
三、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3~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本题共11题,共129分)。
22.(9分)某实验小组在利用单摆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用游标卡尺测定摆球的直径,测量结果如图甲所示,则该摆球的直径为________ cm。
摆动时偏角满足的条件是偏角小于5°,为了减小测量周期的误差,计时开始时,摆球应是经过最________(填“高”或“低”)点的位置,且用停表测量单摆完成多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求出周期。
图乙中停表示数为一单摆全振动50次所需时间,则单摆振动周期为________。
(2)用最小刻度为1 mm的刻度尺测摆长,测量情况如图丙所示,O为悬挂点,从图丙中可知单摆的摆长为________ m。
(3)若用L表示摆长,T表示周期,那么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________。
(4)考虑到单摆振动时空气浮力的影响后,学生A说:“因为空气浮力与摆球重力方向相反,它对球的作用相当于重力加速度变小,因此振动周期变大。
”学生B说:“浮力对摆球的影响好像用一个轻一些的摆球做实验,因此振动周期不变”,这两个学生中________。
A.学生A的说法正确
B.学生B的说法正确
C.两学生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5)某同学用单摆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他测出了摆线长度L和摆动周期T,如图丁(a)所示。
通过改变悬线长度L,测出对应的摆动周期T,获得多组T与L,再以T2为纵轴、L为横轴画出函数关系图象如图丁(b)所示。
由图象可知,摆球的半径r=________ m,当地重力加速度g=________ m/s2;由此种方法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值与实际的重力加速度值相比会
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
23.(6分)某同学用伏安法测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现备有下列器材:
A.被测干电池一节B.电流表:量程0~3A,内阻约为1Ω
C.电流表:量程0~0.6A,内阻为0.3Ω D.电压表:量程0~3V,内阻约为2kΩE.电压表:量程0~15V,内阻约为2kΩ F.滑动变阻器:0~10Ω,2A
G.滑动变阻器:0~100Ω,1A H.开关、导线若干
在现有器材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减小测量电动势和内阻的误差
(1)在上述器材中请选择适当的器材:电流表选择_______;电压表选择______;滑动变阻器选择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
(2)实验电路图应选择图中的_______(填“甲”或“乙”);
(3)根据实验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得到了如图丙所示的U-I图象,干电池的电动势E=____V,内电阻r=_____Ω.
24.(15分)强行超车是道路交通安全的极大隐患之一。
下图是汽车超车过程的示意图,汽车甲和货车均以36km/h的速度在路面上匀速行驶,其中甲车车身长L1=Sm、货车长L2 =8m,货车在甲车前s= 3m。
若甲车司机开始加速从货车左侧超车,加速度大小为2m/s2。
假定货车速度保持不变,不计车辆变道的时间及车辆的宽度。
求:
(1)甲车完成超车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2)若甲车开始超车时,看到道路正前方的乙车迎面驶来,此时二者相距110m,乙车速度为54km/h。
甲车超车的整个过程中,乙车速度始终保持不变,请通过计算分析,甲车能否安全超
车。
25.
(15分)如图所示,间距为L=1m的足够长的平行光滑导轨MN、PQ倾斜放置,倾角为θ=370,在导轨顶端连接一阻值为r=1Ω的定值电阻。
质量为m=0.5kg、电阻也为r的金属杆ab垂直导轨跨放在导轨上,整个装置处于垂直导轨平面向上、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1T的匀强磁场中。
让金属杆ab从图示位置由静止释放,到达cd位置时达到最大速度,不计导轨电阻,金属杆始终与导轨接触良好,重力加速度为g=10m/s2求:
(1)金属杆ab在倾斜导轨上滑行的最大速度v m.
(2)金属杆速度为3m/s时的加速度;
(3)金属杆ab在导轨上从开始运动到达到cd位置的过程中,通过定值电阻的电荷量q=2C,求这段时间内定值电阻上产生的焦耳热.
26. (17分)如图所示,在x0y平面(即纸面)内,y轴右侧有场强为E、指向–y方向的匀强电场,y轴左侧有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图中未画出).现有一电量为+q,质量为m的带电粒子,从x轴上的A点并与x轴正方向成60º入射,粒子恰能在M (0,d) 垂直于y轴进入匀强电场,最后从N (L,0) 通过x轴,粒子重力不计.
(1)计算粒子经过M点时速度的大小;
(2)计算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27、(14分)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
2(g)+H
2
(g)⇌CO(g)+H
2
O(g),其
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_____ _
(2)该反应为 ____ __ 反应(选填“吸热”“放热”).
(3)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____ __ .
A.容器中压强不变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v
正(H
2
)=v
逆
(H
2
O) D.c(CO
2
)=c(CO)
(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c(CO
2)•c(H
2
)=c(CO).c(H
2
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______ ℃.在
此温度下2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O
2(g)+H
2
(g)⇌CO(g)+H
2
O(g),CO
2
(g)和H
2
(g)的起始量均为
2.0mol,达到平衡时CO
2
的转化率为 ______ .
(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①Fe(s)+CO
2(g)⇌FeO(s)+CO(g)△H
1
=akJ•mol-1
反应②2CO(g)+O
2(g)⇌2CO
2
(g)△H
2
=b kJ•mol-1
反应③2Fe(s)+O
2(g)⇌2FeO(s)△H
3
则△H
3
= ______ (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8、(12分)工业上用难溶于水的碳酸锶(SrCO
3
)粉末为原料(含少量钡和铁的化合物)制备高纯
六水氯化锶晶体(SrCl
2•6H
2
O),其过程为:
已知:Ⅰ.有关氢氧化物沉淀的pH:
22
100℃时失去全部结晶水.
(1)操作①需要加快反应速率,措施有充分搅拌和___ ___(写一种).碳酸锶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_.
(2)在步骤②-③的过程中,将溶液的pH值由1调节至______;宜用的试剂为______.
A.1.5
B.3.7
C.9.7 D.氨水E.氢氧化锶粉末F.碳酸钠晶体
(3)操作③中所得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填化学式).
(4)工业上用热风吹干六水氯化锶,适宜的温度是______
A.50~60℃ B.80~100℃ C.100℃以上
29、(16分)依据原电池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Cu(s)+2Fe3+(aq)=Cu2+(aq)+2Fe2+(aq)设计的原电池装置。
①电极X的材料是________(填化学名称);电极Y的材料是__________(填化学名称)。
②Y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
(2)图2是使用固体电解质的燃料电池,装置中,以稀土金属材料作惰性电极,在两极
上分别通入CH
4和空气,其中固体电解质是掺杂了Y
2
O
3
的ZrO
2
固体,它在高温下能传导正
极生成的O2-离子
①c电极为______________极。
(填“正”或“负”)
②d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消耗甲烷160g,假设化学能完全转化为电能,则转移电子的数目为______________
(用N
A
表示),需要消耗标准状况下氧气的体积为_______L。
30、(16分)、50 mL 0.50 mol·L-1盐酸与50 mL 0.55 mol·L-1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
中进行中和反应。
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
回答
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 __。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 _____。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_(填“偏大”、
“偏小”)。
(4)该实验常用0.50 mol·L-1HCl和0.55 mol·L-1NaOH溶液各50 mL进行实验,其中NaOH溶液浓度大于盐酸浓度的作用是____ ___,当室温低于10 ℃时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
(5)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1盐酸与50 mL 0.50 mol·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求得的中和热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将
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1.(8分)回答下列问题:
(1)将贮藏的马铃薯(块茎)放入蒸馏水中,水分通过的方式进入马铃薯细胞,引起马铃薯鲜重增加。
随着蒸馏水处理时间延长,该马铃薯鲜重不再增加,此时,马铃薯细胞的渗透压比处理前的。
(2)将高温杀死的马铃薯细胞放入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填“会”或“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3)将发芽的马铃薯制成匀浆,使其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该马铃薯匀浆中含有。
32.(11分)为了探究不同光照处理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
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 s,处理结束时测定各组材料中光合作用产物的含量。
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
A组:先光照后黑暗,时间各为67.5 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
B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7.5 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
C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处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时间各为3.75 ms(毫秒);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
D组(对照组):光照时间为135 s;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
回答下列问题:
(1)单位光照时间内,C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__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组和D组的实验结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应不需要________,这些反应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_________。
(2)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够及时利用与及时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33.(10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
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10分)
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
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
(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35.[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具有高度耐盐性的微生物,可引起人类肺炎、肠炎等疾病。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培养基中添加适量血液)上生长时,可破坏菌落周围的红细胞,使其褪色。
图为定性检测鲜牛奶中是否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操作流程,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用7.5% NaCl肉汤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若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中,可以从在培养基表面分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这就是菌落。
对菌落数目进行统计时,应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制备血平板时需将pH调节至________ (填“微酸性”或“微碱性”)后灭菌,待培
养基________ 后,再加入适量血液。
(4)经多次规范操作、重复实验,血平板上的菌落周围出现________________,初步证明鲜牛奶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但鲜牛奶供应商仍认为此菌并非鲜牛奶所携带,因此,要对本操作进行完善,完善的方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