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文综知识点(精品11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文综知识点(精品11篇)
高考历史文综知识点(1)
错因:误认为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
正确理解: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已经与先秦儒学大有不同,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精华的基础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建立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君主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的同时,也塑造了对君主权力进行约束的“天”的形象。
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因此被汉武帝确立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文综知识点(2)
错因:不理解二者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正确理解: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是利用和改造,其所著《孔子改制考》中体现了借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通过改良儒家思想达到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目的;而陈独秀、李大钊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则呈现出不同的做法,他们猛烈抨击儒家思想,有些人甚至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运动中存在着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绝对否定儒家思想的错误偏向。
但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激进派,虽然对待儒家思想的立场截然不同,但其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高考历史文综知识点(3)
错因:认为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
正确理解: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具体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仁”的思想适用于任何人的修养,而“仁政”则是对统治者发出的建言。
高考历史文综知识点(4)
错因:认为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正确理解:黄宗羲等人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由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早期的民主思想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高考历史文综知识点(5)
错因:对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目的、性质混淆不清,误认为洋务企业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正确理解:洋务企业是指近代由洋务派兴办的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
军事工业产品归军队使用,属于封建企业;民用工业则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洋务企业是官办企业,而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民间投资经营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企业,早期称商办企业,与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有一定的区别,是进步的经济因素
高考历史文综知识点(6)
错因:认为胡佛一直放任经济危机的蔓延,罗斯福是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人。
正确理解:罗斯福并不是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人,早在美国总统胡佛执政期间,就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但胡佛没有把这种干预上升到政府行为的高度,而且其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由此可见其政策的重点是扶植、补贴大企业和大公司。
19年罗斯福入主白宫后,则推行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新政。
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对各个部门的干预管理,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压力,挽救了美国的经济和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高考历史文综知识点(7)
错因:认为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
正确理解: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具体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仁”的思想适用于任何人的修养,而“仁政”则是对统治者发出的建言。
高考历史文综知识点(8)
错因:误认为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
正确理解: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已经与先秦儒学大有不同,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精华的基础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建立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君主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的同时,也塑造了对君主权力进行约束的“天”的形象。
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因此被汉武帝确立为正统思想。
高考历史文综知识点(9)
错因:认为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正确理解:黄宗羲等人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由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早期的民主思想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高考历史文综知识点(10)
错因:不能正确区分近代主要派别思想主张的本质内涵。
正确理解:洋务派的“体”指的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用”指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
“中体西用”即最初冯桂芬所说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也就是只学技术不学制度。
而维新派认为西方自有西方之“体”“用”,“体”“用”是无法分离的,“中体西用”的
提法是错误的,即维新派主张既学技术,又学制度。
高考历史文综知识点(11)
错因:误认为“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都是宗教改革的主张。
“因行称义”是指教徒只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参加教会组织的各种宗教活动,才能得救。
它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的含义是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获得拯救。
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错因:对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盛行的时代及其主张认识不清。
正确理解: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崇尚理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