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论述历史传承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头论述历史传承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语言、文字、音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遗产,其中绝大部分没有形成正式的记载,长期以来都是靠口语传记的方式世代流传。
这些无形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礼仪、制度等,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积淀着历史、地理、民族、宗教、人文、社会等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并且传承久远,形态丰富。
有的甚至是世界上独有的、仅存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濒临灭失,若不及时补救,建立口述档案,我们的民族文化将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失。
20XX年X月间,XX电视台曾开设一档节目叫《XXXX》,把全国各地许许多多即将失传的手艺,如手工补碗、手工造纸、手工制作羊毛毡毯等各种手艺制作的全过程,编辑成专题片,分期播出。
电视片详细地记录了每一门手艺神秘的制作过程,同时,还通过口述的方式记载了手艺人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之路。
及时组织收集、征集、整理口传记忆是抢救民族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民族文化遗产的必要措施,这对当前和今后研究各民族历史、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民族传统教育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历史上看,几乎每个国家的档案工作都是从为统治者服务开始的,档案馆中的档案很少有统治者之外的记录。
其结果是让官方叙述占有特权,却忽视了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众的记录,造成人类社会整体记忆的严重缺失。
我国现存的1.3亿卷馆藏档案并不能完整地
记载和体现中国的历史,战争、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给文字档案造成了令人遗憾的历史空白点,而这种馆藏的断层可以通过采访当事人,建立口述档案,用亲身经历历史的人的回忆和历代流传下来的有口皆碑的史实信息来加以补充。
开展口述档案工作还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作。
前辈的知识财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从而造成无法填补的历史断层。
20XX年,在全国各地组织开展一系列纪念抗战胜利活动的同时,XX电视台与XX市档案局联合采访拍摄制作《XXXXXXXXXX》。
他们采用现场录音和录像的方法,采访XX地区参加过抗日战争年事已高的老战士,请这些老同志讲述他们当年参加抗战的经历,建立“抗战老战士口述档案”,并把这些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活历史”永久存档。
因此,档案工作者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抢救历史老人头脑记忆中的史料,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档案部门开展口述档案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档案部门了解和熟悉馆藏,清楚馆藏存在的问题和空白,在长期的接待利用中,也比较清楚社会的利用需求,知道确定什么样的专题、计划来征集和制作相应的口述档案,以弥补国家整体档案资源的不足。
因此,档案部门进行口述档案的收集较之其他文化部门或研究机构更具有针对性。
开展口述档案工作需要具有历史学素质的专门人才,而新一代档案工作者大部分都是高等院校历史专业、档案学专业的毕业生,受过历史学的系统教育,加之档案馆都设有征集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征集人员,建立了征集工作网络,完全可以胜任口述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
此外,档案部门对口述档案的主要载体——声像档案的管理条件
和管理技术也具有一定优势。
因此,各级国家档案馆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设立口述史档案基地,使口述档案工作得以迅速开展。
另外,应把口述档案的研究纳入档案学的大范围内,丰富和发展传统档案学理论,并结合其业务进展情况,尽快开展对口述档案制作、管理、利用的一系列实践与理论问题的研究,以指导具体工作,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