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_《荷花淀》精品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花淀》精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以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学习本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理解本文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作的特点。
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学习他们英勇抗日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作者介绍】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短篇小说《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
他一贯追求真善美,其作品闪耀着真善美的艺术光辉。
他的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
【荷花淀派】
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现代文学流派。
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
“荷花淀派”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5年春天,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
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的人民积极投入到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之中。
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荷花淀》就是以此为基础写成的。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小说前3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2.第6段中“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这句话对描写人物、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3. 品味第15段中细节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放在嘴里吮了一下)的表达效果。
4. “夫妻话别”这部分对话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从“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到“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5. 小说中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写得个性鲜明、生动有趣,分别展示了她们不同的个性,试加以分析。
6. 结合上下文,体会第40段景物描写(现在已经快晌午了……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的特点。
7. 第61段(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从“她们向荷花淀里摇”到“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8. 水生将漂在水上的装着饼干的精美纸盒“捞”起来,“丢”在女人们的船上;接着女人们将掉在水里的小包裹“捞”起来“丢”给他们,这一“捞”一“丢”,有什么意味?
【我的收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