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二首·峨嵋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ppt 鲁教版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找出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所作,表达了 诗人的思乡之情。题目中“春夜”点出季节及 具体时间。“洛城”表明客居之地。起句即从 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 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 羁旅情怀。
北国的深秋,万物开始凋谢,朔风阵阵,红叶飘零。一声嘹亮的啼哭,划破秋的寂静,一个非凡的生命降临人世。一位富商的家中,多了几分繁忙,多了几分喜悦。他就是李叔同,后来的弘一大师。早年严格的家教,使他成为一名绅士,少年完善的教育使他成为文人,自己的勤奋又使他成为画家。青年时,他远渡重洋到日本留学,并在日本娶妻生子。这时的他,可谓达到完美。人间凡是想得到的优点他几乎都拥有:高大帅气,诗文书画,珍宝钱财,应有尽有,而且家庭和睦。
比较这两 首诗的内容和结构有哪些不同?
内容:
《春夜洛城闻笛》客居洛阳听到笛声,表达诗人的客愁乡思 《黄鹤楼闻笛》写李白被贬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 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结构
《春夜洛城闻笛》诗因闻笛声而感发,引起客愁乡思 。先 写“玉笛暗飞”,”闻折柳”,然后引起故园情。 《黄鹤楼闻笛》:先有情而后闻笛再引出景。前半捕捉了“西 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 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 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当时的国画大师金智勇对他的行为也不理解,并亲自到杭州看他。而他的问答却是:“我能做到最好,所以我就选择了。”此后的他一心钻研佛法,足不出户,终于成了佛学专家,被人们尊称为弘一法师。
这是一次世俗与心灵的交战,这也是一次“心”和“形”的较量。
人定时分,独自侧倚栏杆,回看历史长河,人生只不过是转瞬而逝的浪花。自己的一生应由自己掌握,无需受世俗左右。在短暂的一生中,让自己的灵魂做主,即使在风烛残年之时也不会有悔恨一生的虚度。正如公元4世纪时的荷马,他处在一个迷茫的时代,当时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社会。人们纵酒欢歌,而荷马却在人声的喧闹中跟随自己的灵魂,独自寒窗沥血,青灯走笔,为自己奔跑,用灵魂铸造了《荷马史诗》,同时也铸就了自己不朽的名声。
《峨嵋山月歌》的抒情
本诗在抒情方面,除“峨眉山月” 外, 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 二 字外,也没有更多的抒情。这首诗只是以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然而 “峨眉山 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 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韵相当丰富:山月 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 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分而不可近,可望而 不可接,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 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关于“君” 字,一说是指峨眉山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 的友人,一说指山月兼友情的象征。
全诗二十八字,连用五个地名,统一了广阔的空间和 较长的时间,渐次展开诗境,流畅飘逸,处处给读者以启
发、联想。
《峨嵋山月歌》的构思
本诗是绝句。绝句在表现时空上颇受限制, 一般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本诗所表现的时空跨 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 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 的,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 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 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 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 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 加于景,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 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 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总的看来,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
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出作者 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从而使 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歌最后两句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请简要分析。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 黄鹤楼所作。
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 国之情。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
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 “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 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 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 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 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 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 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 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 诗的关键。
作者并没有直接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有陈述自 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有多久;但我们仿佛看到作者 李白久久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 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看见长江 仿佛是流向天边。这就委婉含蓄地写出了友谊之深长和心 情之惆怅。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嚼 , 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之二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秋天夜晚的峨眉山,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伴随 着行船向下游流去。我正 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 江,直向三峡驶去,再也 见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 着你啊,渝州就要在眼前 了。
“散入东风满洛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 要分析。
“散入东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笛声本来是 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于是 在诗人的想像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 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积淀于心中的故园之思本来是 深沉的,被笛声中的乐曲一触发,便更是不可收拾, 广漠无际地延伸开来,仿佛充塞了整个洛阳城,洛城 便成了思乡的愁城。
李白诗二首
河北孟村回民中学
许凤华
太白情志高远,豪爽飘逸,十 诗九言月。诗人反复歌咏, 赋予了 明月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使它成为 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境可谓空灵入妙。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 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 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 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 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 “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王尧衢《唐诗合解》 说:“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谈谈你对 “暗” 的含意的理解。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 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 道他,却不期然而然的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 这就是“暗”所包含的意味。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迁客:流迁或被贬到外地的官员。
落梅花:古笛曲有“梅花落”
[译文]一旦成为被贬的官员,在去长沙的途中,西
望长安,那里再没有家了,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地痛 苦。一日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对饮,忽然听到一阵 阵笛声,笛子吹的是“梅花落”,江城五月,正是 初夏暖热季节,可一听到凄凉的笛声,顿感有一股 寒意袭来,就象置身与梅花飘落的冬季一般。
三四句直抒胸臆。“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
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伴随着好友一直到夜郎西。 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 谪后的内心情感。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 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 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同前行的一片深情, 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这些,真切地 传达出作者经受友人遭贬的心灵震撼后的强烈的主 观感情。
正是这样一个人,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夜晚,只身前往杭州一家寺庙遁入空门,法号:演者。
这时的他已经是享誉国内外的名画家。
他的家人和朋友都来劝他还俗,但都被拒绝。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他只是淡然答道:“我想来就来了”。这句话令多少人震惊。在现今的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够“心不为形役”?世俗的世界上让多少饮食男女承担了欲望的负载。他却轻松地从中走出,让人感叹也让人敬佩。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试从时间、空间角度切入,进行赏析 。
这首诗描写了“峨嵋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思 友之情,这种体验和情感统一了广阔的时空。
首句写青山吐月,交待特定场合——峨眉山和特定时 间——秋天夜晚。次句写月映清江,明写空间变换:峨眉 山——平羌江;暗写秋夜行舟。三、四句写连夜从清溪向 渝州向三峡进发。继续明写空间推移,暗写时间变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请简 要分析。
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 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 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 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 一样永远长久。
次句“映”指月影 ,“入 ”和“流”两个动词 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问: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 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无 论河水怎样流动,“ 水中月”也不会随之流 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者也顺
水而去。因此此句明写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 景,同时又暗写写出了秋夜行船之事。意
灯火渐熄的夜
春夜洛城闻笛 晚,谁家传出嘹亮
谁家玉笛暗飞声, 的玉笛声,笛声随
着春风,飘满整个
散入春风满洛城。 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这种夜晚听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杨柳》的曲调, 谁不会萌发思念故
乡的深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关于古时“折杨柳”的习俗
• 汉人“折柳赠别”习俗。
•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 之意。
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 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摇曳的 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杨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 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 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对友人的一种美好祝愿。古人在诗词 中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权德舆诗, “新知折柳赠”,宋姜夔诗“别路恐无青 柳枝”明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 边城路旁柳”。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 别愁,就连听到《折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一二句写景叙事抒情。在扬花落尽、子规悲
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 无异于晴天霹雳。在这暮春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 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 “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 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 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偏远的地 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地方……这种种 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一起,并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 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深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