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第一次模拟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第一次模拟
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唐朝的社会风气显示出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
”下列文物能支撑该观点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2.唐朝“胡风盛行”,许多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社会风尚呈现的特点是
A.奢侈浪费B.单一保守C.多元开放D.繁荣创新
3.“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段文字描述的生产工具是
A.筒车
B.曲辕犁
C.耧车
D.秧马
4.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大臣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5.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不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为动力的是( )
A.翻车B.耧车C.筒车D.曲辕犁
6.“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原因是()
A.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B.具有高深的佛教学识
C.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D.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
7.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8.“19世纪70年代以后,所有西方政府都引进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来测试申请政府工作者的才能,而不是依据人际关系或者家庭出身来录用人员,这其实是不知不觉的模仿了中国
在一千多年前就发明了的事物。
”这“事物”是指()
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科举制
9.最近热播的《隋唐英雄传》说到这样一位皇帝——他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请问这位皇帝是()
A.秦始皇B.孝文帝C.隋文帝D.隋炀帝
10.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
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A.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篷壶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11.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
A.权臣当道
B.土地兼并严重
C.隋炀帝的暴政
D.隋末农民起义
12.将“589年”和“杨坚”这两个历史要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A.隋朝的建立B.开通大运河
C.开创科举制D.隋朝的统一
13.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抬遗。
遂达臻全盛。
”这里“明皇”所创造的治世是指()
A.文景之冶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14.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
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较贴切的是A.B.
C.D.
15.“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
”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
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
A.天竺B.朝鲜C.日本D.越南
16.诗歌能反映历史现象。
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
17.《太平广记)中曾提到“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洗,衣冠南渡”,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黄巢起义D.王仙芝起义18.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
下列属于“观点”的是()A.宋岳飞抗击金军
B.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
C.唐玄宗倡导节俭
D.唐朝杜甫《三吏》《三别》《春望》
19.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手工业生产发展B.对外贸易活跃C.商业经济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20.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21.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
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
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重用有才能的人
22.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在内容与风格上具有不同特点。
李白的诗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杜甫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精练凝重。
白居易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阶级出身不同B.生活背景不同C.思想性格不同D.艺术追求不同23.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
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221年C.581年D.589年
24.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朝时期诗坛名家辈出,我们常说的享有“诗仙”“诗圣”之美誉的是
A.李白白居易
B.李白杜甫
C.杜甫白居易
D.李白吴道子
25.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南水北调
C.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骆驼乐舞俑和骑马戴帷帽仕女泥俑反映了西域服饰文化的源流以及与中原服饰文化相互影响、交流融汇的轨迹,显示了唐朝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选项A符合题意;牛尊和清明上河图都不是唐朝出现的,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胡风盛行”,许多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知这个生产工具用于灌溉,结合课本所学,唐朝注意兴修水利,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A项符合题意;曲辕犁是耕地的工具,B项不合题意;汉初发明耧车,耧车是一种播种机,C项不合题意;秧马宋朝时发明的,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重虚心纳谏,重用善于进谏的魏征,魏征先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所以C项符合题意;AB项是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D项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翻车是灌溉工具,耧车是播种工具,曲辕犁是耕犁,都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为动力,ABD排除。
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利用水力运转,故选C。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点。
“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都是唐朝中外交往的典型史实,他们之所以会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原因是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选C。
7.A
解析:AC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隋炀帝创设了科举制度,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ACD三项符合题意;“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与本题所提到的朝代不相符,B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CD。
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中信息“引进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来测试申请政府工作者的才能,而不是依据人际关系或者家庭出身来录用人员”可知,这一“事物”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很类似,答案为D。
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隋唐英雄传》”,可知是指隋唐时期,秦始皇是秦朝皇帝,孝文帝是北魏皇帝,故AB不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建立隋朝,完成国家统一,隋炀帝时期下令开通大运河,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故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注意客观评价隋炀帝。
隋炀帝即位后,下令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设立了进士科,促成了科举制的形成;几次派遣使者去流求和西域,加强了内地同边境的关系。
但是,隋炀帝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他倚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终于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
1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意思是回忆以前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
这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状况。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所以C项符合题意;“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反映的是遣唐使的有关情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反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送别孟浩然,“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反映的是唐代乐舞的有关状况。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隋朝的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瓦解了隋朝统治;隋炀帝被叛军所杀,隋朝灭亡,故C是根本原因,D是主要原因,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权臣当道、土地兼并严重是唐朝灭亡的原因,故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朝,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D项符合题意;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A项不合题意;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凿大运河,B项不合题意;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故答案为C项。
文景之治是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
期,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康乾盛世是清朝时期,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类四段。
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是图D。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1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
”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东瀛”是指日本,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
”是解题的关键,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东瀛”是指日本。
1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的大意为:稻米、粟米雪白如流脂,无论国家还是私人的粮仓里,都盛得满满当当,这两句描写唐玄宗开元时期农业生产繁荣,国富民丰的情景,符合材料中“开元盛世”的景象,D符合题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的诗句,大意为:贵族人家的美味佳肴食用不完,只好让它腐烂发臭;黎民百姓饥寒交迫,悲惨地死在路边,不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A不符合题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人们不畏艰险,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B不符合题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扬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不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C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洗,衣冠南渡”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后
期,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安史之乱”,A项符合题意;藩镇割据是唐朝后期的特点,但是与题干内容无关,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C项不符合题意;王仙芝起义是指从唐僖宗乾符二年初至唐僖宗乾符五年在濮州人王仙芝领导下发动一场反抗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天宝末”“禄山作乱”,天宝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禄山指的是安禄山,根据限定词利用排除法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安史之乱的内容。
1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史实是单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历史观点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评价。
B项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属于观点,所以B项符合题意。
ACD都属于对历史事实的单纯表述,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唐都长安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说明长安街上店铺林立,表明当时商业经济繁荣,C项符合题意,排除ABC,故此题选C。
【详解】
2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隋朝科举制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本题选B。
考点:科举制的创立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和识记能力,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考试至今还在沿用,影响深远,是考试命题的重点,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同学们以后对历史概念要深入理解,全面的把握才行。
2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使人口明显增长,边境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故史学家肯定武则天, B符合题意;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属于客观因素,故A排除;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重用有才能的人属于武则天统治措施的一部分,故CD排除。
故选B。
2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反映不同诗人的诗歌风格不一样,主要是因为生活背景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B符合题意;ACD项都会导致诗歌的风格不同,但不是导致不同的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择B。
2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结束了自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秦汉以来中国又一次统一,使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增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李刚高度评价“混南北为一区”的功绩主要就是结束了南北分裂,完成统一,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与夏朝建立有关,排除;B项与秦朝建立有关,排除;C项是隋朝建立时间,排除。
故选D。
2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诗仙”“诗圣”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诗歌十分流行,诗坛名家辈出,例如李白和杜甫,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B 项符合题意,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吴道子被尊为画圣,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命人开凿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故C符合题意;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南水北调、便利对少数民族的战争不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