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三(普通班)上册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高三(普通班)上册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9题;共58分)
1. (2分) (2018高三上·东城期末) 战国时期思想的起源和流行具有地域特征。
下图是战国思想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下列主张与代号对应正确的是()
A . “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
B . “行仁政,民之悦之”
C .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D . “燔诗书,贱游学之人”
2. (2分) (2017高一上·舟曲月考) 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
其主要原因在于秦与西周的()
A . 国力差异
B . 制度差异
C . 观念差异
D . 时代差异
3. (2分)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决定压缩中央国家机关5%的公用经费用于抗震救灾。
地震后的第七天,国务院决定全国举行三天哀悼日,停止一切娱乐活动,降半旗默哀,沉痛悼念地震罹难同胞。
上述材料所体现的精神与下列思想有一致的地方是()
①儒家思想②道家思想③墨家思想④法家思想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4. (2分)《管子·心术》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与德无间,德出乎人。
这段材料()
A . 表明了法与德的基本矛盾
B . 奠定了法家学派的理论基础
C . 反映了儒家“德治”的思想
D . 强调了“人治”的治国理念
5. (2分)西汉时期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这反映了
A . “天人感应”学说
B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 . “大一统”的主张
D . “三纲五常”学说
6. (2分) (2019高三上·泰州期末) 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简陋、鄙陋)。
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这一言论的主要背景是()
A . 小农经济趋于鼎盛
B . 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C .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
D . 节俭恭顺蔚然成风
7. (2分)《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下列各项与材料主张符合的是()
A .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 .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C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D .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8. (2分)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 . 礼治
B . 仁爱
C . 仁政
D . 兼爱
9. (2分)《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
A . 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 .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 . 主张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 .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0. (2分) (2017高二上·大石桥期中) 中国古代,“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而儒家民本主义的警辟词句“爱民”“重民”“恤民”则常被后世引述。
这说明()
A . 民本主义可以完善皇权政治
B . 民本主义与皇权政治对立
C . 儒家思想可以制约绝对君权
D . 儒家推崇明君反对尊君论
11. (2分) (2016高二上·兰州期中)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王曰:‘叟(老者),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这表明儒家主张()
A . 舍生取义
B . 见利忘义
C . 重义轻利
D . 义利并重
12. (2分) (2018高二上·双鸭山期末) 有学者认为,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
据此可以推断()
A . 墨子的爱具有阶级属性
B . 墨子的爱不利于兼并战争
C . 墨子的爱没有等级差别
D . 墨子的爱可消除社会矛盾
13. (2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 . 儒家
B . 道家
C . 法家
D . 兵家
14. (2分) (2016高二上·郏县期中) 某电视在“中国名片”的栏日采访中提出了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问题组。
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④火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 . ①道家②儒家③墨家④法家
B . 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墨家
C . ①墨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儒家
D . ①法家②墨家③儒家④道家
15. (2分) (2017高二下·屯溪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 . 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 . 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 . 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 . 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16. (2分) (2015高二上·邵东期中) 维新变法运动时,康有为说:“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
”指政治上实行()
A . 君主专制
B . 君主立宪
C . 联邦制
D . 共和制
17. (2分) (2018高二上·黑龙江期末)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
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 .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 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
D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8. (2分)儒学自汉代以来便被尊为庙堂之学,居于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需要道教和佛教予于补充。
一般而言,欲建功立业,发愤进取,应以①为信条;若遭遇挫折,重视修身养性,当理解
②学说之可贵;而屡遭打击,万念俱灰,则用③安慰创伤累累的心灵。
A . ①儒学②道学③佛学
B . ①道学②佛学③儒学
C . ①佛学②儒学③道学
D . ①儒学②佛学③道学
19. (2分) (2019高三上·青岛期末) 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种民本思潮()
A . 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 . 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
C . 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
D . 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20. (2分) (2017高三上·屯溪月考) 《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孔子()
A . 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 . 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 . 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 . 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21. (2分)(2019·定远模拟) 当今中国,在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孔子课堂呈现繁荣发展;各地儿童读经,国学班、德育班等遍地开花;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
材料反映出中国()
A . 看重思想文化的国际影响
B . 对宋明理学著作进行了新解读
C . 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化价值
D . 已经认识到古代科技的优越性
22. (2分) (2017高二上·遵义期中) 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A . 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 . 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 . 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 . “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23. (2分)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
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
”“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
A .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 . 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D .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24. (2分)(2016·广元模拟)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 .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B .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C .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25. (2分) (2019高二下·包头期中) 《论语・述而第七》记录说,孔子捕鱼用钓竿而不用网,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
材料反映了孔子保障生态的策略是()
A . 克己复礼
B . 中庸之德
C . 礼法并施
D . 敬而远之
26. (2分)“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
”最能反映这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的是()
A . 儒家思想
B . 墨家思想
C . 道家思想
D . 法家思想
27. (2分) (2018高二上·会宁期末) “汉代以下,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既有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关系。
”此间,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
A . 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B . 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
C . 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
D . 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
28. (2分)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以来“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 ②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
D . ①②③
29. (2分) (2018高三下·茂名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平原君门客四千,孟尝君门客三下,信陵君门客三千,春申君门客三千等。
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A . 导致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B . 冲击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
C . 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D . 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度
二、非选择题 (共4题;共55分)
30. (15分) (2017高二下·钦州期末) “西学中源说”认为:西方的某些事物源出中国,中国学习这些事物乃是恢复旧物,不是学习西方。
19世纪6090年代,此种说法最为盛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
……辟四门以开议院。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年)
材料二:彼欲广孔教之范围也,于是取近世之新学新理以缘附之,曰某某者孔子所已知也,某某者孔子所曾言也。
……故吾最恶乎舞文贱儒,动以西学缘附中学者,以其名为开新,实则保守,煽思想界之奴性而滋益之也。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材料三:《孔子改制考》着重宣传孔子“托古改制”思想,康有为把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把“六经”说成是孔子“托古改制”范本。
这样康有为用以证明自己的变法主张,不但没有违背孔子的遗教,而且是孔子改革思想的真正继承者。
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挠和压力。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分析材料一中康有为的看法是否得当。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是如何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
(3)综合本题所有线索,评价“西学中源说”。
31. (20分) (2016高二上·辽宁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和西欧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发展史
(1)据材料,比较中国和西欧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发展史,概括各个时期相同的历史特征。
(2)根据材料概括“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中国和西方思想文化政策的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目的和影响上的相似性。
(3)据材料概括李贽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19世纪中西方思想家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有何不同。
(4)综上,谈谈你对中西方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
32. (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
韩非子《守株待兔》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33. (15分)明末清初的反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具有反对君主专制体制的色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看法与自由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两情相悦,雪夜私奔。
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问题二主题与原因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问题三影响与来源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的“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看法。
(2)概括指出这段材料的主题。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原因。
(3)有的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影响很大,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也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作用有限,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才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
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29题;共5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25-1、
26-1、
27-1、
28-1、
29-1、
二、非选择题 (共4题;共55分)
30-1、
30-2、
30-3、
31-1、
31-2、
31-3、
31-4、
32-1、
33-1、
33-2
、
33-3、
第11 页共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