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X型中心支撑的抗震设计探讨

合集下载

钢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

钢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

钢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随着人们对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钢结构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钢结构具有高强度、抗震能力强等优点,成为抗震设计的重要选择。

本文将探讨钢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钢结构是通过连接各个构件实现整体稳定的结构体系。

在钢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具体而言,抗震设计包括了结构的抗震性能选择、抗震设计标准、抗震构造形式以及抗震设计的施工要求等。

首先,在钢结构设计中,抗震性能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建筑物所处地震区域的地震烈度、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等数据,选择合适的抗震性能目标。

常用的抗震性能目标包括抗震等级,如抗震设防烈度等级、抗震位移控制等级、抗震控制能力等级等。

不同抗震等级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结构的设计和建设成本,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其次,抗震设计中的标准是不可忽视的。

国家和地方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抗震设计的标准和规范,包括设计规范、施工规范等。

设计人员需要熟悉并遵守这些标准,以确保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例如,国家关于结构设计抗震要求的规范指出了钢结构的耐震能力要求、结构形式的选择、抗震构造的设计要求等。

通过合理地运用这些标准,可以提高钢结构的抗震性能。

接下来,抗震设计中的构造形式是需要考虑的。

在钢结构设计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钢结构的结构形式将直接影响到其抗震性能。

框架结构的柱-梁结构形式适用于多层建筑,通过布置适当的剪力墙进行抗震加固。

而在高层建筑中,采用剪力墙结构或桁架结构能够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

因此,在进行钢结构设计时,需根据建筑形式和地震性能需求合理选择构造形式。

最后,抗震设计的施工要求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施工过程中,钢结构的连接节点和焊缝是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焊接和连接,并对焊缝进行质量检测。

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是指在设计和建造钢结构时,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合理选择材料和构件的截面形式。

在钢结构抗震设计中,首要考虑的是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钢材质量和截面形式。

一般来说,采用高强度钢材可以增加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但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弹塑性比以避免过度刚性造成的脆性破坏。

其次,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

在钢结构抗震设计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等。

这些结构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建筑物的用途和高度以及结构的性能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还需要注意考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变位能的分配,以避免某些局部部位的过度变形而导致破坏。

另外,进行合理的结构分析和计算。

在钢结构抗震设计中,必须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和计算,包括静力计算、动力计算和地震响应分析等。

其中,最关键的是进行地震响应分析,以获取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并通过反应谱分析等方法进行结构的抗震评价。

在分析和计算时,需要充分考虑结构的非线性特性,如材料的非线性、接头的刚性等因素,以精确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此外,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加固措施。

在钢结构抗震设计中,需要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加固措施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例如,可以通过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设置剪力墙或增设钢骨、设置防震支撑等方式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同时,还需要进行合适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的选择,以确保结构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安全性能。

最后,进行合理的施工和监测。

在钢结构抗震设计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施工和监测措施来保证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特别是钢结构的焊接和连接工艺要得到严格控制。

同时,在结构投入使用后,还应进行定期的结构监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损伤和缺陷,以保证结构的长期安全运行。

浅析钢结构抗震设计

浅析钢结构抗震设计

浅析钢结构抗震设计一、介绍钢结构作为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在抗震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钢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意义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二、概念说明钢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在设计钢结构建筑时,考虑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避免或减轻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三、意义1.保障人员生命安全:抗震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高建筑的整体稳定性,从而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2.保护财产安全:抗震设计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和内部设施的破坏,减少财产损失。

3.提高建筑品质:合理的抗震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提高建筑的品质和保值性。

四、主要内容1. 设计准则•根据地震烈度、场地类别等因素确定设计地震作用的参数。

•根据设计地震作用的参数计算建筑结构的抗震需求。

2. 结构形式选择•根据建筑功能、使用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桁架结构等。

•结构形式应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以提高抗震性能。

3. 抗震设计措施•采用合理的抗震连接件,如剪力墙、撑件等。

•合理设置剪力墙、加筋柱等构件,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抗震性能。

4. 抗震性能评定•通过抗震性能评定,对设计的结构进行抗震性能等级评定,确保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五、结论钢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人员在设计钢结构建筑时,应该充分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采取合适的抗震设计措施,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从而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X型支撑-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X型支撑-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X型支撑-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X型支撑-框架结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具有优异的抗震性能,被广泛使用于地震区。

本文将从结构形式、设防烈度、地基基础、结构材料、结构节点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X型支撑-框架结构是一种典型的抗震形式。

其结构形式中采用X型支撑和框架结构相结合,形成更为稳定的结构系统。

在地震中,X型支撑-框架结构能够通过其构造形式,充分发挥结构的整体协同作用,从而抵抗地震的破坏。

其次,设防烈度是衡量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

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设防烈度对X型支撑-框架结构进行综合考虑。

如果设防烈度相对较高,建筑应具有更高的抗震性能,例如采用更为密集的X型支撑或调整框架结构的位置等。

对于设防烈度较低的建筑,则可适当降低结构的规模,以减少建筑的投资成本。

第三,地基基础是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保障。

好的地基基础能够有效分散地震所带来的荷载,在地震发生时,地基基础能够稳定承受来自结构的荷载,减小结构的变形和破坏。

当X型支撑-框架结构的建筑地基较差时,应通过选用合适的地基加固方法来提高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

最后,结构材料和节点也是影响整体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

为了提高X型支撑-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应选用高强度材料并选用合适的节点连接方式。

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结构的力学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连接方式使得整个X型支撑-框架结构形成更为稳定而坚固的整体。

综上所述,X型支撑-框架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结构形式、设防烈度、地基基础、结构材料和节点等因素,以保证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将来在结构材料和技术方面不断的革新进步上,也将能够进一步提升X型支撑-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使其更好地承担抵抗自然灾害的使命。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X型支撑-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列出一些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以下是可能的数据列表及分析:1. 地震烈度:在建筑设计中,地震烈度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一般以短周期加速度反应谱为基础,根据地震区划和地质条件确定建筑物应设计的耐震级别。

浅谈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浅谈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浅谈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钢结构的应用急剧增加,结构形式日益丰富,钢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也越来越得到重视,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法,可有效降低建设成本,本文对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做相关问题的简单论述。

关键字:钢结构;抗震性能化;性能等级引言建筑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立足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综合考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针对具体工程的需要和可能,可以对整个结构,也可以对某些部位或关键构件,灵活运用各种措施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着重提高抗震安全性或满足使用功能的专门要求。

按抗震规范做抗震性能化设计,意味着延性仅有一种选择,由于设计条件及要求的多样化,实际工程按照某类特定延性的要求实施,有时将导致设计不合理,甚至难以实现。

钢结构构件一般由薄壁板件构成,因此针对结构体系的多样性及其不同的设防要求,采用合理的抗震设计思路才能在保证抗震设防目标的前提下减少结构的用钢量。

虽然大部分多高层钢结构适合采用高延性-低承载力设计思路,但对于多层钢框架结构,在低烈度区,采用低延性-高承载力的抗震思路可能更为合理,单层工业厂房也更适合采用低延性-高承载力的抗震思路。

1.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1)小震弹性验算建筑结构应先进行小震的弹性验算,承载力及侧移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侧移满足层间位移角≤1/250,但并不是要求结构所有构件满足小震承载力设计要求,比如偏心支撑的耗能梁段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即可进入塑性状态,另外,进行小震计算时,仅塑性耗能区屈服的结构可考虑刚度折减,塑性耗能区可不满足弹性要求,构件进入塑性。

(2)设定塑性耗能区的承载力性能目标塑性耗能区的承载性能等级, 初步选择可按下表选用根据建筑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高度、结构类型、投资大小、震后损失和维修难易程度等,经综合分析、比较后选定抗震性能目标。

可以看出,除8度(0.2g)高度为50~100m的建筑性能等级确定为性能7外,其他性能等级均为一个范围,设计时可根据根据国家制定的安全度标准、投资成本,权衡承载力和延性,采用合理的承载性能等级,利用有限的财力,使地震造成的损失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钢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策略

钢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策略

钢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策略钢结构是一种在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材料,其具有轻质、高强度、耐久性好等优点,因此在地震区域中的抗震设计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钢结构体系在抗震设计中的一些策略与技术。

1. 结构形式钢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首先应确定合适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钢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钢结构框架结构由于其刚度较大,能有效地分散和抵抗地震力,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

2. 框架节点设计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取决于节点设计的合理与否。

为了提高节点的承载力和刚度,应采用适当的连接方式和强化措施,如焊接、螺栓连接或铆接等。

此外,在节点周围应设置适当的剪力墙或加强腹板等措施以提高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

3. 弯矩桁架设计桁架结构的抗震设计重点在于考虑其弯矩性能。

在设计中,应根据具体工程要求选取合适的弯矩桁架类型,并合理设置与布置剪力连杆以增加结构的刚度。

此外,还应结合构件的尺寸和预紧力设计合适的连接件,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阻尼器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钢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可以考虑使用阻尼器来消耗和分散地震能量。

阻尼器可以分为摩擦阻尼器、液体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等。

建议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和预算来选择合适的阻尼器类型并合理布置。

5. 快速连接技术在抗震设计中,钢结构的连接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采用快速连接技术可以提高结构的施工速度和减小施工的难度。

常见的快速连接技术包括高强度螺栓连接和焊接连接等。

其中,高强度螺栓连接具有可拆卸、可重复使用等优点,适用于需要频繁拆卸和改造的结构。

总结而言,钢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策略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合理设计框架节点、考虑弯矩桁架性能、应用阻尼器以及采用快速连接技术等。

这些策略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钢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注:本文所述内容仅为抗震设计策略的概述,具体设计仍应根据工程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原则

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原则

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原则钢结构建筑在抗震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于钢材的强度和韧性较高,钢结构建筑能够在地震中更好地抵抗破坏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确保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师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和准则。

本文将探讨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原则,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技术措施。

一、整体稳定性原则钢结构建筑的整体稳定性是确保其抗震性能的关键。

整体稳定性原则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建筑的全局结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强其整体稳定性。

常见的措施包括设置横向抗震支撑系统、增加钢结构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及加固结构的弱部位等。

二、强度和刚度匹配原则在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中,强度和刚度的匹配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强度和刚度匹配原则要求设计师在选择材料和设计结构时要保持一定的协调性,以确保钢结构在地震中能够承受并分担地震力。

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截面尺寸和钢材强度的选择来实现强度和刚度的匹配。

三、减震与控制结构变形原则减震与控制结构变形是钢结构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策略。

减震技术可通过在钢结构中加入减震装置,消耗地震能量,减少结构变形和损伤。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滞回阻尼器、液压缓冲器和摇摆支撑等。

控制结构变形的方法包括设置强度盘筋和剪力墙,在地震作用下使结构变形集中在指定的位置,保护其他构件免受损伤。

四、严格控制结构质量和施工质量原则钢结构建筑的质量和施工质量是决定其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结构的质量和施工质量,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设计要求。

特别是焊接连接处,必须进行合格的检验,以保证焊缝的质量和强度。

此外,还应加强对质量监测和检测手段的应用,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五、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原则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不仅要考虑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还需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地震烈度、地基的承载能力、结构的使用功能等。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调查地震烈度,合理选择抗震设计水平,同时对地基进行合理的加固和改造,以增强钢结构的抗震性能。

钢结构中心支撑框架的抗震承载力设计

钢结构中心支撑框架的抗震承载力设计
’( 计也在持续改 进中 # 例如 # 美国 b Q[V6 M 5M 的 _ 形
&美
国北岭 ! " 地震的 经 验 和 后 续 的 试 验 研 究 4 & ) " @ ) , C # : 表明 $ ) 无支撑框架 过 度 的 侧 向 变 形 能 力 # 可导致中 等地震作用 下 不 可 容 忍 的 非 结 构 损 坏 * & 钢 支 撑
陈"炯! 等& 钢结构中心支撑框架的抗震承载力设计
钢结构中心支撑框架的抗震承载力设计
陈 " 炯 " 姚 " 忠 " 路志浩
! 上海宝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上海 ". " / 5 1 / / 摘 " 要 " 钢结构中心支撑框架是多层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广泛应用的抗侧力结构体 系 之 一 ! 其在地震动激励下的抗 震问题十分复杂 " 为此讨论钢结构中心支撑框架的抗震承载力设计 " 首先 ! 讨论 我 国 抗 震 规 范 的 中 心 支 撑 抗 震 承 指出其不可靠 ! 过高估计了支撑屈曲后承载力 " 在与相关国外规 范 和 试 验 数 据 比 较 的 基 础 上 ! 提出 载力验算公式 ! 了更可靠 # 合理且简捷的支撑承载力验算公式 " 继而 ! 讨论了支撑计算长 度 以 及 2 和 . 形 支 撑 横 梁 设 计 需 特 别 注 意的问题 " 最后 ! 就中心支撑框架抗震承载力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 ! 指出 ! 支撑设 计 应 考 虑 支 撑 对 支 撑 系 统 中 钢 柱 并提出了建议设计方法 ! 可供规范修订时参考 " 轴力的影响和在地震作用组合下支撑屈曲与否的影响 ! 关键词 " 钢结构 " 中心支撑框架 " 抗震承载力设计

钢结构施工中的防震设计要点

钢结构施工中的防震设计要点

钢结构施工中的防震设计要点钢结构在建筑行业中广泛应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地震频发的地区,防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就钢结构施工中的防震设计要点进行探讨。

一、优质材料选择在进行钢结构施工时,首先要确保使用优质的钢材。

合格的钢材应具备高强度、高韧性和良好的耐久性。

此外,还应严格把控材料的质量,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抗震性能。

二、结构系统设计1. 结构类型选择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

通常情况下,刚性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是抗震性能较好的选择。

2. 抗震设计系数抗震设计系数是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

在选取合适的抗震设计系数时,应综合考虑地震危险性、建筑类型和使用要求等因素,并遵循国家相关标准。

三、结构连接设计1. 节点设计钢结构的连接节点是抗震性能的薄弱环节,因此在节点设计中需特别注意。

合理的节点设计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减轻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2. 焊接质量控制焊接是结构连接的常用方式之一,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确保焊接工艺规范,并进行合格的焊接质量控制。

四、施工质量控制1. 监理与检测在施工过程中,应配备专业的监理人员和检测设备,定期进行结构的质量检测。

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的质量问题,以确保钢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施工工序控制合理的施工工序控制是确保结构安全和质量的关键。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各个工序的顺利进行,并进行相应的验收。

五、防震装置的应用在钢结构施工中,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防震装置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例如,可以安装防震支撑装置或减震器,以减轻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六、持续监测与维护为了确保钢结构的长期安全运行,应进行持续的结构监测和维护工作。

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及时发现结构的变形、裂缝等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结:钢结构施工中的防震设计要点包括优质材料选择、结构系统设计、结构连接设计、施工质量控制、防震装置的应用以及持续监测与维护等方面。

关于钢结构抗震设计中轴心受压支撑长细比问题的讨论

关于钢结构抗震设计中轴心受压支撑长细比问题的讨论

Ch on en Jl g ( h n h iBa se lEn i e ig & Tehn lg ,, d Sh n h i 2 1 0 ) S a g a o t e gne rn c oo y Co Lt, a g a 0 9 0
ABS TR ACT Folo i re e e on t t biiy t or fs e ls r c ur s, h o fc to lnd r e s r to l w ng a b ifr viw hes a lt he y o t e t u t e t e m diia in ofse e n s a i l is a t se e n s r to n ac a ig he s im i c pa iy i t nd he lnd r e s a i i c lultn t a e s c a ct of xil o p e son m a a c m r s i br cn m e be s or aig m r f dif r n t e r e r s us e as d o e e a ode nd e pe i e t e uls fe e ts e lg ad s a e dic s d b e n r l v ntc sa x rm n alr s t The a l tc r s ls s ow h na y i e u t h t at t odfc ton oft e s e de n s a i orbr cng m e b r s n pp o i t n t ls i he m iia i h l n r e s r to f a i m e si ota r pra e i he ea tc buc i a e klng r ng . KEY ORDS W se l tu t e t e s r c ur b kl uc i ng se e n s ato lnd r e s r i br c n m e be s a ig m r s im i d sgn es c e i els i bu kln a tc c ig easo p a tc l t — l s i

钢结构的防震设计与抗震加固

钢结构的防震设计与抗震加固

钢结构的防震设计与抗震加固钢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结构形式,具备优异的抗震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

然而,在地震的冲击下,钢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进行钢结构的防震设计与抗震加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钢结构的防震设计原则以及加固方法,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一、钢结构的防震设计原则钢结构的防震设计旨在提高其抗震性能,减少因地震引起的结构破坏和人员伤亡。

以下是钢结构防震设计的主要原则:1. 合理的荷载配置:根据结构的荷载特点,合理配置静荷载和动荷载。

静荷载是建筑本身的重力荷载,动荷载是地震时产生的惯性力。

在设计中,应根据地震烈度等级和结构的重要性等级确定合适的地震荷载。

2. 建立合适的受力体系:合理的受力体系是确保钢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

常见的受力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等。

设计时应根据结构的用途和地震烈度等级选择适当的受力体系。

3. 使用高强度材料:选用高强度钢材作为构件材料,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高强度钢具有良好的延性和塑性,能够有效承受地震荷载带来的变形和破坏。

4. 设计适当的刚度和强度:刚度和强度是决定钢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

刚度过高会导致结构刚性不足,无法有效分担地震力;刚度过低则会造成结构的振动加剧,增加破坏风险。

在设计中,应根据结构的用途和地震烈度等级确定合适的刚度和强度。

二、钢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除了在设计时采取防震措施外,现有的钢结构也可以通过加固手段提高其抗震能力。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钢结构抗震加固方法:1. 钢支撑加固:在原有结构中添加钢支撑,增加结构的刚度,提高抗震能力。

钢支撑可以采用桁架、斜撑等形式,根据结构的受力体系和位置进行合理布置。

2. 框架加筋:钢结构框架的节点和连梁处通常是结构的薄弱环节。

通过在节点和连梁处加筋板、加劲肋等加固措施,可以增加其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3. 钢板护面:在钢结构的主体构件上添加钢板护面,形成轻型钢结构体系。

钢板护面能够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增强其整体抗震性能。

钢结构中心支撑框架的抗震承载力设计

钢结构中心支撑框架的抗震承载力设计
层和 多层 工业 厂 房 中 广泛 应 用 的抗 侧 力 结 构 体 系 。
其 承载力 计 算 紧密相 关 。中心支 撑杆 的抗 震性 能 十
分 复杂 , 含 了受 拉 屈 服 、 包 受压 屈 服 和屈 曲 、 复 荷 往
中心 支撑 框架 在 阪神 地震 中有 良好 的表 现口 。美 ]
维普资讯

炯 , : 结构 中心 支 撑 框 架 的抗 震 承 栽 力 设 计 等 钢
钢 结 构 中心 支撑 框 架 的抗 震 承 载 力设 计
陈 炯 姚 忠 路 志 浩
( 上海宝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 2 10) 090
摘 要
钢 结 构 中 心 支撑 框 架 是 多层 工业 和 民 用 建 筑 中广 泛 应 用 的抗 侧 力 结 构 体 系之 一 , 在 地 震 动 激 励 下 的 抗 其
一一~一 ~~一~ 一~~ ~一一 ~ 一一 一一~ ~ 一~. .一
了更 可 靠 、 理且 简 捷 的 支 撑 承 载 力验 算 公 式 。 继 而 , 论 了支撑 计 算 长 度 以及 V 和 A 形 支撑 横 梁 设 计 需 特 别 注 合 讨
意 的 问 题 。最 后 , 中心 支 撑 框 架抗 震 承 载 力 设 计 的 问题 进 行 讨 论 , 出 , 就 指 支撑 设 计 应 考 虑 支撑 对 支 撑 系统 中钢 柱

表 明 :无 支撑 框架 过 度 的侧 向变 形 能 力 , 导 致 中 “ 可
等地震 作 用 下 不 可 容 忍 的非 结 构 损 坏 ”4。钢 支 撑 l ]
可显著 增 强框 架 的抗 侧 刚 度 , 少 侧 向位 移 。钢 支 减
撑 设 计是 抗震 钢结 构设 计 的一 个 重 要 方 面 , 际 主 国

关于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讨论与建议

关于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讨论与建议

关于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讨论与建议
钢结构作为一种具有较强抗震性能的建筑结构形式,其抗震设计方法也是建筑结构领域中一个热点问题。

以下是对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讨论和建议:
1. 评估地震烈度等级:钢结构的抗震设计首先需要评估地震烈度等级,根据结构的使用性质、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地震烈度等级。

2. 采用现代化抗震设计方法:采用现代化抗震设计方法,如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通过试验及数值模拟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以满足一定的性能目标。

3. 选取合适的地震力设计谱:基于性能的设计需要选取合适的地震力设计谱,进行结构的动力分析及数字模拟,以满足结构的强度与刚度等性能目标。

4. 提高结构的抗侧稳定性:钢结构的抗震稳定性在地震作用下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中。

要提高结构的抗侧稳定性,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措施,如增加剪力墙、设立支撑墙等。

5. 强化细节设计: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其节点、焊接部位等细节处易出现破坏,需进行加强设计。

强化结构的节点和连接方式,使用优质的焊接材料和技术,采用优化的连接方法等可以提高钢结构的抗震性能。

总之,钢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使用性质、地质条件、受力机理等因素,采用现代化的抗震设计方法,提高结构的抗侧稳
定性,并强化细节设计。

关于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讨论与建议

关于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讨论与建议

关于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讨论与建议摘要:现如今的建筑工程中,同条件下钢结构往往比传统混凝土结构有着更加良好的抗震效果,但是钢结构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出现变形锈蚀等情况,故而在进行钢结构的设计时必须贯彻整体抗震的理念。

本文从钢结构的优势出发,详细分析钢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并就设计优化提出一定建议。

关键词:钢结构;结构抗震;抗震设计引言现如今,结构安全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房屋建筑的基本要求,但在地震高发区或者其他可能受到相关灾害影响的区域,建筑物的抗震性也成为建筑设单位和普通居民重点关心的问题。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和材料科技的发展,钢结构成为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结构类型,因此应该重视钢结构的抗震设计成为各方不可忽略的问题。

相比较于其他材料,钢结构有着较好的性能优势,良好的弹性和可塑性,使得钢结构即便是在超负荷的情况下也能均匀分力,能有效控制钢结构的变化幅度,从而避免出现结构的断裂。

另外,钢结构在材料和功能上相对稳定且可塑性强,受外界的影响相对较小,故而也可以和多种材料一起使用,应用范围更广。

此外,钢结构的各种主体构件和零部件主要是在工厂加工,现场直接组装,既可以降低施工现场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绿色施工,也可以进一步降低施工的难度以加快施工速度进而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还因为对运输条件要求较小且便于运输,进一步降低运输和储藏成本。

因此,大量使用钢结构是很多建筑公司的选择,故而在进行钢结构设计时需要在尽量保留钢结构原有优势的基础上,优化其抗震能力。

1、钢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1.1确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之前,需要确定钢结构所在建筑的地震影响系数。

一般来说,要精明确建筑所在地的地震类别是经常地震还是偶尔地震,以此为依据进行地震周期分组并计算地震影响系数,如果该区域地震强度高且频发,则需要选择0.05s特征的地震周期数据进行下一步的计算。

此外,还需要将整个建筑的结构自震周期以及阻尼比数据等多方面纳入到考虑当中,选择最适合建筑的各项数据并着重分析各项数据可能出现的最大,计算出地震影响系数后还要多方确认以保证数据的精确性。

关于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讨论与建议

关于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讨论与建议

关于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讨论与建议摘要:相同荷载情况下,钢结构构件与钢筋混凝土构件相比,前者具有厚度薄、截面尺寸小、质量轻等优势。

但是,钢结构在具体应用期间,受不同因素影响,经常出现长细比过长现象,会导致结构出现失稳。

因此,为了处理好钢结构在应用期间失稳现象的发生,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相应分析工作,提高设计合理性,保证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稳定性能够达到预期。

本文主要分析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讨论与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钢结构;稳定性;抗震设计;多道防线引言超高层建筑结构较为复杂,如果大量使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将建筑物整体重量,从而增大建筑结构地震力。

钢结构具有结构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工业化生产程度高、施工速度快、造型优美、绿色环保、空间大等优势,尤其是在沙、石以及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钢结构可重复利用的优势愈发明显。

1、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1.1结构薄弱区域的合理规划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在结构设计领域的发展,设计师能够通过各种分析软件确定结构薄弱部位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对薄弱部位予以加强,从而达到只增强部分区域却保证整个结构安全的目的。

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结构手段迫使结构薄弱部位出现在我们需要它出现的区域,比如结构底部,中间加强层等。

再通过一定措施释放该区域地震力比如设置消能梁段、增加斜撑等。

简而言之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结构安全度。

1.2重视建筑钢结构体系为了确保建筑钢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钢结构设计最重要的前提是体系选择。

结构设计必须在充分了解结构薄弱区域以及整体受力情况下选取合适的钢结构体系。

目前国内进行多高层钢结构住宅建设所采用的结构体系主要分为三种:1)纯框架形式;形式;对于纯框架形式,梁、柱材料采用型钢,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进行组合安装。

2)框架支撑形式;同纯框架形式类似,只是由于抗震需要,在主体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布置斜撑,钢斜撑与型钢柱和梁连接组成竖向抗侧力析架,从而取代传统的混凝土剪力墙。

浅析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浅析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浅析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发布时间:2022-04-08T02:26:01.157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33期作者:郭永生[导读] 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综合考虑承截力和变形能力的协调郭永生身份证号:23028119810903****【摘要】: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综合考虑承截力和变形能力的协调,可对某些重要部位的钢结构构件或关键节点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并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从而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提高抗震安全性,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

对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基本概念,基本思路,基本步骤及计算要点进行了论述,可为类似工程提供设计参考。

【关键词】:钢结构性能化设计塑性耗能区承载能力等级延性等级截面板件宽厚比一、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基本概念抗震性能设计的钢结构,其抗震设计准则为:验算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作用的构件承载力和结构弹性变形,实现小震不坏、根据其延性验算设防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实现中震可修、验算罕遇地震作用的弹塑性变形保证大震不倒。

新钢标对构件和节点根据预先设定的延性等级确定对应的地震作用设计方法,称为“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

对于很多结构,地震作用并不是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其构件实际具有的受震承载力很高,因此,抗震构造可适当的降低,从而降低能耗,节省造价。

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综合考虑承截力和变形能力的协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针对钢结构特点及工程需要,可对某些重要部位的钢结构构件或关键节点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并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从而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提高抗震安全性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

由于抗震设计中重要部位结构构件及关键节点的抗震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钢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成为结构工程师们解决此类工程及各种复杂结构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二、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基本思路结构真正的设防目标为设防地震,但由于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设计过程中并未直接采用中震的弹性设计,而是采用在满足一定强度要求的前提下,让结构在设防地震强度最强的时段到来之前,结构部分构件先行屈服,消减刚度,增大结构的周期,使结构的周期与地震波强度最大的时段的特征周期避开,从而使结构对地震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大 于 120 姨120/fay ;一、二、三级 中心支撑 不得采 用拉杆设计,四级采用拉杆设计时,其长细比不得 大于 180”。
不难看出,我国抗震规范没有同时对小长细比 的短支撑的最小值加以限制,导致一种错觉,认为 设计中长细比越小,结构越安全,这显然是不合适 的。 实际情况是支撑的长细比越小,支撑框架的刚 度就越大;支撑刚度越大,不但承受的地震力越大, 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计算分析得出的层间位移也很 大;层间位移越大,强震时钢框架整体倾覆的可能 性就越大[1]。
摘 要:支撑承载力验算时应考虑钢支撑杆在遭受强烈地震的循环荷载作用下发生屈曲使承载力降低而引起的卸 荷效应;还应根据现行抗震规范的要求,计入楼层水平位移和竖向荷载(重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附加剪力和柱的 弹性压缩变形引起的附加压应力。 为了确保支撑与框架柱在地震作用下的协同工作,设计过程中务必要调整支撑 与框架柱的相对刚度,使“框架部分按刚度分配计算达到的地 震 层 剪 力 达 到 不 小 于 结 构 底 部 总 地 震 剪 力 的 25%和 框架部分计算最大层剪力 1.8 倍二者的较小值”。 关键词:X 型中心支撑;附加剪力;附加压应力;长细比 中 图 分 类 号 :TU352.11
高 度 大 于 50m 时 ,不 应 大 于 120 姨120/fay ;当 构 筑 物高度不大于 50m 时,不应大于 150 姨150/fay ;一、 二、三级中心支撑不得采用拉杆设计,四级采用拉 杆设计时,长细比不得大于 180” 。 现行《建抗规》 第 8.4.1 条规定“支撑杆件的长细比,按压杆设计时,不
1 X 型中心支撑的斜杆承载力验算
当钢结构 X 型中心支撑按压杆设计时,由于钢 支撑杆在遭受强烈地震的循环荷载作用下可能发 生屈曲而降低承载力,支撑斜杆承载力验算时应对 材 料 强 度 进 行 折 减[1],如 下 :
(1)
(2)
(3) 式中,Ny— ——支撑斜压杆的轴向力设计值;
φ—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Ad— ——支撑斜杆的截面面积; Ψ— ——支撑受循环荷载作用时的强度降低系数; f— ——钢材强度设计值; λRE— — — 承 载 力 抗 震 调 整 系 数 。 λ、λn— ——支撑斜杆的长细比和正侧化长细比; fay— — — 钢 材 屈 服 强 度 值 ; E— ——支撑斜杆钢材的弹性模量。 当钢结构 X 型中心支撑斜杆采用拉杆设计时, 确定拉杆轴力时应计入斜压杆在反复循环荷载下强 度 降 低 引 起 的 卸 荷 效 应 [3],轴 力 设 计 值 宜 按 下 式 计 算:
第 15 期
白崇平:钢结构 X 型中心支撑的抗震设计探讨
99Biblioteka φi— ——斜杆轴心受压稳定系数。 在钢结构 X 型中心支撑的斜杆承载力验算中, 还应 根据现行《建 筑抗震设 计规范》GB50011(以 下 简称 《建抗规 》)、《构筑物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GB50191 (以下简称《构抗规》)及《石化构抗规》等规范要求, 计入“在竖向荷载(重力)和水平荷载(地震)作用 下,由于结构整体的变形协调关系,承受楼层水平 位移和竖向荷载(重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附加剪 力”和“在竖向荷载(重力)荷载的作用下,由于柱的 弹性压缩变形在 X 型中心支撑斜杆中引起的附加 压应力”。
2 X 型中心支撑的斜杆长细比控制设 计
支撑斜杆的长细比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 对于小长细比的短支撑,耗能性能好,且其受压屈 曲时的承载力接近于钢支撑本身的屈服强度,因 此,支撑受压时不会出现明显的屈曲现象;而大长细 比的钢支撑则相反,支撑屈曲时的承载力要远远小 于其屈服强度,而且,当长细比较大时,构件只能受 拉,不能受压,通常在往复荷载作用下,当支撑受压 失稳后,其承载能力降低,刚度退化,耗能能力随之 降 低 。 为 此 ,现 行 《石 化 构 抗 规 》中 第 9.4.1 条 规 定 “中心支撑杆件的长细比,按压杆设计时,当构筑物
第 32 卷 第 15 期 2016 年 8 月
甘肃科技 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2 No.15 Aug . 2016
钢结构 X 型中心支撑的抗震设计探讨
白崇平 1,2
(1.兰州大学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甘肃 兰州 730060)
在石油化工建设中, 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是 一种较为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 在这种结构体系 中,钢支撑的设置能够显著地提高结构整体抗侧移 刚度,减小结构的侧向位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 标 准 《石 油 化 工 构 筑 物 抗 震 设 计 规 范 》SH/T31472014 ( 以 下 简 称 《 石 化 构 抗 规 》) 中 第 9.1.3 条 规 定 “钢结构构筑物,应优先采用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支撑是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中重要的受力构件, 支撑设计是否恰当合理将直接影响到结构承载力 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因此,做好支撑设计至 关重要。
钢结构支撑分为中心支撑和偏心支撑。 中心支 撑即支撑轴线与梁柱交点相交的支撑,X 型中心支 撑是框架-支撑结构体系中常见的中心支撑形式。 X 型中心支撑的抗震设计包括支撑斜杆截面的验算、 支撑斜杆的长细比控制及支撑斜杆的连接设计等 内容。 由于篇幅限制,文章仅重点探讨 X 型中心支 撑斜杆验算和长细比控制方面的相关内容。
(4)
(5)
式中,NL— ——支撑斜拉杆的轴向力设计值; ω— ——斜拉杆和斜压杆共同协调工作并考虑在 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强度降低而引起 的卸荷效应系数; Ld— ——支撑斜拉杆的长度;-支撑所在柱间的净距; Vi— ——支撑承受的剪力设计值; φc— ——长细比小于 200 时的压杆卸载系数,在 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中取 0.30;
为了解决此问题,应依据多道设防的抗震概念
设计原则, 从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的受力与变形 协调角度出发,进行结构整体性分析与计算。 在框 架-支撑结构体系中,支撑是第一道防线,在强烈地 震中支撑先屈服,并在继续发生有侧移变形的过程 中与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中的框架一道, 发挥第 二道抗震防线的作用。 如果支撑在强震时仍保持弹 性(既不屈曲,也不屈服)而不发生破坏,则作为钢框 架-支撑结构体系组成部分的框架柱将首先发生破 坏,柱子的这种破坏是一种无侧移失稳而导致整个 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失去竖向承载能力而坍塌。 这就要求我们在结构设计中必须确保支撑在地震 中先屈服,并确保支撑屈服后内力重分布使框架部 分所承担的地震剪力和支撑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剪 力之和应大于弹性计算的总地震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