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学习历史的几大误区和学法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学中学习历史的几大误区和学法建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凸显出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其中历史学科作为中学生必学的科目之一,但是传统以来历史学科定位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中学生对于如何学习历史也是存在一定的苦恼和偏见。
本文基于中学历史学科地位的认识,以及通过自身教学经历浅谈几点历史教学存在的几大误区和几点学法指导。
标签:中学历史:误区:学法
历史学科历来是国家教育生活的重点学科,目前中学教育领域中,历史在中考中属于必考科目,在高考中历史是文科中的必考科目。
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内容看,历史知识也是必考内容。
为什么学习历史如此重要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过:“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司马迁编写恢弘巨著《史记》曾说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从古至今,我国历来有修史重史的传统,不重视历史,意味着数典忘祖。
当下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在部分家长和学生眼里视为所谓的“副科”,某些乡村学校对待历史学科也是“马马虎虎”,认为历史学科教学简单,无非就是划重点背诵而已。
以至于在某些地方学校历史学科地位比较弱势。
另一方面,家长们也认为学习历史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并无大用。
把历史学科比作无用学科,在学生眼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就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然就是题海战术,根本没有技巧性、科学性、规律性而言。
当然笔者以四年历史高考阅卷和三年中考阅卷的经验出发,并不认同历史是毫无用处的“副科”,也不认同历史的学习方法只是死记硬背那么简单。
新课改在持续要求关注人的发展,而且是全面发展。
新时代下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情怀,更加关注学生内心的成长。
历史学科必将是越发重要。
(一)对待历史学科的几种偏见以及不合理做法。
第一种是学校教育管理者认为历史学科并不重要。
一些领导偏激的认为学校的重点关注学科就是语数外主课以及物理化学等理科。
他们会把优势课程安排在上午一二节,而把历史学科安排在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的第四节和第八节。
而且有极个别的学校认为历史学科不分专业与否,只要是老师就可以从事中学生的历史教学,这种现象多存在于某些初级中学里。
那些非历史专业的美术、生物老师就那样赶鸭子上架,学生听得枯燥无味、老师讲的云里雾里。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据调查,更有一些初级中学,初一就提前开始物理学科、初二就开始化学课程,如此重理科轻视人文学科,笔者认为这样是急功近利的不科学做法。
第二种是家长认为历史学科不重要。
在普通家长的认识观里,语数外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分值大,必须持续不断让学生掌握和巩固,甚至逼迫学生参加课外辅导,这样的实施其实是很常见的。
而对于极具人文价值和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他们却关注度不够,在历年的家长会和家访中这一点可以证实。
家长会上
家长更多的关注语数外数理化,对于学生历史成绩的好坏,关注度还有待提高。
第三种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误区。
大部分普通学生对于如何学习历史是茫然的,他们认为历史就是划重点然后背诵。
这样的结果就是简答题问答题额能得分,而一旦遇到材料分析题、概括题,就会束手无策。
死记硬背带来的是解题能力的丧失,殊不知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自有它的规律性、系统性。
学生在学习中偏向记忆性知识,而缺乏对历史意识、因果联系的能力锻炼。
历年来高考、中考大部分学子历史成绩不理想的主因。
材料题读不懂甚至不读,答非所问。
还有就是历史术语不会用,答题语句难懂晦涩,有的是主管随意,这就是缺乏历史解题思维的表现。
历史学科知识存在着客观性、严肃性、规律性,拿政治和语文的答题思维解答历史习题,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二)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和学法建议。
首先是对历史学应有一个客观而科学的认识。
历史是我们对自身的过去发生的记忆碎片进行的有筛选性的知识结构。
它既是一个静态的过去,但也是充满动态的变化。
它由哲学、科学、人性知识以及时空四大部分构成。
历史学科的培养目标是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习人类文明的基本知识、发展历程以及研究方法。
并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伦理学、人类学、地理学、美学、农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的基本训练和熏陶。
因此中学历史教育师资配备上我们应放弃历史简单无用论的错误偏激。
在课时安排上要与其他学科一视同仁、合理搭配。
在师资安排上,必须规范教师,提升历史教师入职从业门槛。
非专业的教师不能胜任和从事中学历史教学,而不是敷衍了事不讲师资质量。
而且历史教师也应该放弃历史学科地位不高的自卑感,拾起对自身学科的信心和耐心,用激情饱满的人文情怀去从事教学工作。
这是笔者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学实施者、组织者的一点建议。
其次,学生的历史学科方法要重新定位和纠正。
放弃简单机械式的学习历史,而变为真正带有成长关怀的主动性探究学习。
在态度上,不是以喜好厌恶去学习,而是以探究者、参与者去学习历史。
探究人类的进化演变,探究事物变化的前因后果、探究人物成败的内部联系、探究事物之间的互动联系,建立对历史的好奇感、神秘感、从而激发学习历史的原始求知驱动力。
教育心理学一直认为,兴趣是最好天然的老师,没有激发学科求知欲,何来学习的持久驱动力。
再次,注意历史记忆方法的创新。
历史的记忆方法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最好的是理解性记忆方法,可以采取分段式的记忆方式。
只有理解学科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记忆就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激发链接。
再者是记忆方式的多样化。
利用历史数字、文字的规律性,巧妙地连词成句记忆。
比如我们学到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时,我们可以应用熟悉的词汇概括总结:“洪天、东洋、南山、北纬、西萧”,具体指代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韦昌辉、萧朝贵。
如此简单巧妙的组合,瞬间掌握了太平天国永安封王的历史史实。
另一种历史学习方法就是多观察地图和文物实物,假设自己自身历史事件之中,教师带领学生体验情景式的教学体验。
例如近代以来北伐战争的学习。
教师完全可以实地进行战争推演。
知识是凝固的形式,而教学是灵动的艺术。
[结束语]
新時代下对学生如何学习历史、教师如何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当下错误的历史教学观,笔者以微言进行了简单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应对之策和心得体会,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学者雅正。
参考文献:
[1]《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李振红,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什么是历史学》,北方教育网
刘潇(1988—),河南睢县人,现为湛江市爱周高级中学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