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通俗艺术作品”和“高雅艺术作品”导写及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通俗艺术作品”和“高雅艺术作品”导写及范文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2023年7月,刀郎发行新专辑《山歌寥哉》,其中《罗刹海市》爆火霸屏,称为现象级音乐作品,全球播放量突破100亿。
很多听众认为歌曲通俗易懂,歌词富有内涵,充满辛辣讽刺,自由而随性。
但也有不少乐评人认为这首歌旋律简单,没有创新,过于迎合市场和大众喜好,不够“高雅”,难成永恒。
其实,一个优秀的作品要被人所知,想要流传后世,要么特别有深度,让评论家喜欢,要么特别通俗,让大众喜欢。
因此有些创作者努力创作“阳春白雪”,也有些创作者看重“下里巴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由两段话构成,以刀郎的音乐引出“通俗艺术作品”和“高雅艺术作品”的话题。
只要在此范围内立意,就符合题意了。
作文写对高雅艺术的看法,对通俗艺术的看法,或是辩证看待两者的关系都是可以的,允许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参考立意:
①高雅与通俗并重,艺术与文化长存;②雅俗并济,永成经典;③感受高雅艺术,提高审美品位;④自由随性,洗净铅华;⑤不囿狭小视野,通俗亦能永传。
评分细则:
完全脱离材料,36分以下评分;部分脱离材料,单纯写高雅和通俗,36~40分;符合题意,内容完整,对高雅艺术或是通俗艺术有自己的看法,40~44分;切合题意,脉络清晰,有逻辑性,44~48分;论点鲜明,立意深刻,逻辑严谨,有思辨性、文采性、时代性,50分以上。
(一)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二)评分等级
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
一等卷48~60,其中一等上54~60,一等下48~53;二等卷36~47,其中二等上42~47,二等下36~41;三等券24~35,其中三等上30~35,三等下24~29;四等卷0~23。
(三)评分提示
1.考生作文如角度独特,立意深刻,有独到见解,语言灵动或深蕴,54分以上。
2.鼓励对优秀作文敢于打高分,对差作文打低分,拉开差距,坚决反对只打保险分,要通过客观公正的阅卷充分发挥模考的效能。
(四)个案处理
1.经“查重”,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 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
2.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3.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 35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 17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4.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5.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下水文
雅俗共赏成经典,多样发展方久长
安慧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舒婷在《致橡树》里如是吟咏,“铜枝铁干”与“红硕的花朵”各有自己的美丽,就像艺术与文化,阳春白雪的高雅与下里巴人的通俗,很难说哪种更好。
在我看来——
雅俗共赏,才能成就经典;多样发展,方可源远流长。
2023年,刀郎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一首《罗刹海市》火爆霸屏,播放量突破百亿,有人为之击节叫好,认为既通俗易懂又内涵丰富,既辛辣讽刺又自由随性。
然而也有人认为难成经典,理由是旋律简单,
没有创新,迎合市场,不够高雅。
有人说:“其实,一个优秀的作品要被人所知,想要流传后世,要么特别有深度,让评论家喜欢,要么特别通俗,让大众喜欢。
”难道成为经典,恒久流传一定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吗?我们不妨从那些经过时间检查的经典里探求一二。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部《红楼》天下惊,没有人否认《红楼梦》的经典,然而深入剖析,不难发现,《红楼梦》里既有诗词歌赋的高雅风流,也有市井生活的庸常俗世,写的是人,为人而写,雅俗共赏。
从《红楼梦》到四大名著的其他作品,再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那些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没有哪一部只追求单一的阳春白雪或者下里巴人。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既贴在地面步行,又舞于云端”。
只有雅俗共赏、多样发展才是成为经典的制胜法宝,不二利器。
但是,雅俗有则,雅俗有度,雅俗有序——雅俗互鉴,成就经典。
雅不是佶屈聱牙,不是晦涩艰深,不是脱离大众的空虚无聊,雅是思想层面的高贵,是文字音符内蕴的情感价值观,雅能穿透时空的限囿,呈现卓荦的风骨,雅能在心灵深处埋下不竭的动力种子,雅如“一树一树的花开”,如“燕在梁间呢喃”。
而俗,亦不是俗不可耐,不是庸俗与低俗,俗是关照社会人生,俗是无论文化水平如何都可以从中发现真理,俗是贴近生活的真实,俗能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引导人们从善如流。
雅俗共赏是经典的标配
这就给文艺创作者提供了思考的必要,高雅与通俗不可偏废,雅俗共赏,多样发展才能创作出经典作品。
其实,在“你方唱罢,我登场”如走马灯般的流行乐坛,每有现象级的作品出现,必会引起人们的争议。
什么样的作品能成为经典,恒久流传,时间才是试金石,人民群众才是检验者。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自然界里云雨变幻,霞光映天,社会生活的繁华热闹,奔波劳碌,有分担有共享才有多样的体验。
同样,对于文艺作品,雅俗共赏成经典,多样发展方久长。
雅俗并济,方成经典
2023年,刀郎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一首《罗刹海市》火爆霸屏,播放量突破百亿,有人为之击节叫好,认为既通俗易懂又内涵丰富,既辛辣讽刺又自由随性。
然而也有人认为难成经典,理由是旋律简单,没有创新,迎合市场,不够高雅。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作品要被人所知,想要流传后世,要么特别有深度,让评论家喜欢,要么特别通俗,让大众喜欢。
”
其实,既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兼具大众的通俗性,是文艺创作者无法回避的一道坎,也是一种顶格的责任,更是考验创作能力和水平的一把标尺。
能成为经典,恒久流传的,既要使专家认可,又要让老百姓喜欢,“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兼容并包,即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一词,最早出自唐代诗人白行简《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唯迎笑于一时,惟雅俗之共赏。
”到明代孙仁儒《东郭记·绵驹》篇有所发挥:“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
雅与俗不是对立的,高雅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世俗文化的基础,世俗文化的提升需要高雅文化的引领。
“雅”靠“俗”而得到衬托,“俗”因“雅”而得到升华,两者携手锻造出艺术作品之整体格局。
有的艺术家因一味追求“雅”而忘其“俗”,便出现了世人无法看得懂的“天书”;也有作者完全迎合“俗”而忘其“雅”,成为没有品位的平庸之作。
一般而言,高雅的艺术作品,境界深远,能开阔人的心胸与眼界,但因为深奥,往往不易被大众接受;通俗的艺术作品,简单明了,能使人放松身心,但常因缺乏高度,难成经典。
只有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才能铸就经典。
事实上,在艺术创作中,往往“雅”之极为“俗”,“俗”之极为“雅”。
如何准确把握“雅”与“俗”的界线,并使两者能够融会贯通、相得益彰,真正让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使之既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兼具大众的通俗性,明代项穆在其《书法雅言·知识》篇中所云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示:“评鉴书迹,要诀何存?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也。
”就是一个“度”的把握,我们要找到雅与俗的一个契合点。
做到雅俗有则,雅俗有度,雅俗有序。
当下是互联网的时代,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大众与精英……各种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意识形态。
虽然每个人的审美能力因为文化积累和修养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接受标准,但物质生活的丰盈,大众对文化艺术有强烈的精神需求,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确立“雅俗共赏”的创作意识,是需要我们冷静思考的现实问题。
兼容并蓄才是艺术家的思维和手段,气正云清,既反对低俗媚俗,讲究格调,也要考虑社会影响力。
肩负起艺术家的崇高责任,真正做到雅能通俗、俗能通雅,使不同层次的欣赏者都能够接受,才能释放出丰富的艺术潜能。
故而,雅俗并济,方成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