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中IL-6的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中IL-6的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检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中白介素-6(IL-6)的浓度并分析,
探讨其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的部分作用。
方法选取2008年9月到2011年9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临床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30例,为实验组。
健康儿童30名,为对照组。
采用实验研究策略,引入双抗体夹
心ELISA法,检测两组外周血中的IL-6的浓度,并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实验组IL-
6血清含量为(107.26±11.42)ng/L,与对照组的(57.49±9.45) ng/L明显增高,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t=18.389, p=0.000<0.01)。
结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有IL-6
的参与,提示细胞因子及免疫应答在其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儿童 IL-6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病毒直接侵犯心
脏并诱导免疫反应造成的一种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病变,其特征为间质性炎
性细胞浸润,心肌细胞坏死及变性。
VMC是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在发
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迄今为止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VMC发病日趋增多,国内外诸多学者利用科萨奇B
组病毒建立VMC的动物模型或细胞模型,从免疫反应、细胞凋亡等方面探讨
VMC的发病机制,一方面与病毒直接引起的心肌损伤有关,另一方面与细胞介导
的免疫反应对心肌细胞的损害密切相关,其中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已被认为在VMC发病心肌细胞损伤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但免疫损伤过程及机制均未完全阐明。
因此,探讨VMC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是当前有待解决而尚未
解决的课题。
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发现VMC急性期血清中IL-6(白介素-6)水平显著升高,恢复期渐降至正常水平,进一步证实了IL-6在VMC的炎症防御性作用,并且IL-6
水平的增高可能对清除病毒发挥重要作用[2]。
而TorreAmione等研究发现,持续
过量IL-6产生会通过破坏细胞因子网络和病毒清除等促进心肌损伤;IL-6在早期
炎症阶段发挥有益效应,但其持续表达会加速表达感染过程中的心肌损伤。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选自2008年9月到2011年9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住院治疗的临床诊
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30例,为实验组;年龄最大14岁,最小5月,平均年
龄为(57.93±42.39)月,其中男19例,女11例。
对照组为门诊体检的正常健康儿
童30名,年龄最大11岁,最小8月,平均年龄(71.23±34.19)月,其中男13例,
女17例;两组年龄和性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
2000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组制定的VMC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诊断
依据:①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症;②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
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③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率,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
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
常Q波;④CK-MB升高或心肌肌钙蛋白(cTnT或cTnI)阳性。
病原学诊断依据:①确诊指标: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检、病理)或
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
a:分离到病毒;b: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c: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②参考依据:有以下
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
a: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
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b: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c: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
病毒核酸。
本实验中实验组纳入标准: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同时具备病原学参考依
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除外近期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排除标准: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疾病
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
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β受体功能亢
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1.3 实验仪器和试剂
肝素抗凝管、无菌带塞式试管、离心机(美国FBDI公司)、-70℃冰箱(美国FORD公司)。
Iiodine[125I]Interleukin-6 Radioimmunoassay Kit 试剂盒(药盒组成:PBS缓冲液1瓶、IL-6标准品5瓶、IL-6抗血清1瓶、125I-IL-6瓶、PR分离剂1瓶)。
1.4 研究方法
1.4.1 标本采集
研究对象均取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2ml,置于试管待凝固后;3000rpm离心
10min;分离血清,置于-70℃冰箱保存备检。
1.4.2 IL-6的测定
取实验组及对照组标本各30例,将标本置于室温或冷水中再融;再次4℃3000rpm离心,5min;取上清液测定。
本实验采用平衡法,取聚苯乙烯试管编号,按下表操作。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美国spss17.0版本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描述以-x±s表示。
两组年龄、IL-6
血中含量比较,在正态分布的条件下采用两均数比较的t检验。
先作方差齐性分析,当
P>0.05表示方差齐同时,做t检验;而P≤0.05方差不齐同时做t’检验。
2 结果
两组IL-6的血清含量比较:两组经方差齐性检验,F=0.953,P=0.333>0.05,示方差齐同,t
检验结果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血清IL-6含量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VMC是由病毒引起的局灶性或弥漫性的心肌炎症。
其病理特征为心肌炎性细胞浸润伴邻
近心肌细胞坏死或变性。
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VMC的临床症状
常不明显,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多数患者可以痊愈,但急性心肌炎易发生心脏电通路
的功能异常而使青壮年猝死。
目前在4岁以下小儿中发病率较高,危害性也较大,严重的可
引起暴发性心肌炎而致死。
其病原在我国主要是柯萨奇病毒,其中柯萨奇病毒B组最为常见。
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属小RNA病毒肠道病毒属,属于小核糖核
酸病毒家族,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原体,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第一周主要以病毒感染后在心肌细胞内大量复制所造成的直接损伤
为主;第二周开始以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介导的心肌细胞损害为主要
致病过程,表现为更广泛的心肌坏死和间质单核细胞浸润。
众多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均已证实,无论在本病的急性期、慢性期甚至在扩张型心肌病晚期均存在病毒的持续感染[2]。
IL-6的cDNA克隆是1985年从人T细胞中首先获得。
IL-6是一种由212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分子量约26000,至少有6种不同亚型,能够对机体损伤作出快速反应,在60min内释放,曾被命名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杂交瘤或浆细胞瘤生长因子、肝细胞刺激因子和T细
胞分化因子。
IL-6家族包括IL-6、IL-6受体(IL-6R)等。
IL-6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1)促进B
细胞增殖分化和分泌抗体;(2)诱导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及诱导杀伤靶细胞需要的丝氨
酸酯酶活性;(3)激活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4)在感染、炎症等应激状态下释放并促进肝脏急性期反应蛋白产生,同时IL-6也具有抗炎作用。
研究发现:IL-6既有促炎作用又有抗炎活性。
IL-6是参与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因子,其复杂的生物学作用是通过IL-6R(interleukin-6receptor,白细胞介素6受体)介导的。
在通常情况下,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微量IL-6,认为是内皮细胞持续分泌的结果。
在炎症、感染
和患有某些肿瘤等情况下,血清中IL-6的含量会有不同程度上升。
闫艳等研究发现,缺血和缺氧可直接诱导IL-6的合成,IL-6可直接降低心肌的收缩功能,通过诱导心肌细胞内皮和血
管平滑肌细胞表达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NOS),产生细胞毒性作用。
作为机体的保护机制,血
清中IL-6的水平升高对机体感染病毒的清除起重要作用。
夏利平等[2]认为,VM急性期血清
中IL-6水平显著升高,恢复期渐降至正常水平,进一步证实了IL-6在VM中的炎症防御性作用,并且IL-6水平的增高可能对清除病毒发挥重要作用。
TorreAmione研究发现,持续过量
IL-6产生会通过破坏细胞因子网络和病毒清除等促进心肌损伤;IL-6是参与心功能异常调节的细胞因子,对心肌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和加重心肌重构、抑制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偶联。
本课题研究提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有细胞因子的参与,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IL-6的浓度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了IL-6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用调节细胞因子水平的方法治疗VMC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家宜.进一步开展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67-71.
[2]夏利平,麦根荣,李祥民,等.白细胞介素6及其受体与病毒性心肌炎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6(2):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