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路径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预
防深静脉血栓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临床路径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预防深静脉血
栓的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 80例行后腹腔
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
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患者使用
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
患者总临床效果(5.00%)明显优于对照组(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对比中,观察组的总护理满意度(97.5%)显著高于对照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后腹
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中运用临床路径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降低静脉血
栓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临床路径;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是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
疾病。
在后腹腔下肾部分切除术实施中,患者全身麻醉,增加气腹,在手术之后
使用高渗、止血药物或是瘫卧在床等相关,很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1]。
经临床研
究调查,合理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所以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8
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 80例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来分析
探究临床路径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80例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
除术的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在
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
年龄范围:35~75岁,平均年龄:(55±3.8)
岁;在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
年龄范围: 34~76岁,平均年龄:
(55±3.9)岁。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关同
意书,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②患者无凝血障碍,无严重心肺疾病。
③在半年内无血栓病史。
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或者配合度低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管理,其中包括病情观察、健康宣教、饮食指导、康复训练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
护理路径进行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
1.2.1入院到手术之前:①进行入院评估,运用静脉血栓Autar评分表评估
患者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程度,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注意事项等。
②依照评分结果对患者讲解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
③评估风险高的患者被
列入重点预防观察。
1.2.2手术前1天至手术当天:为患者说明整个手术流程及手术室的注意事项,可以讲述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关节和肌肉功能的锻炼方法等。
详细记录患者
小腿周径。
1.2.4术后第1天护理:在患者接受手术返回病房后,使用Autar评分表再
进行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评估。
根据患者的个人得分情况制定有效的预
防措施(例如:使用抗血栓压力泵、梯度压力弹力袜等)。
1.2.5术后第二天至出院:①基础预防措施,抬高患者下肢至15°~30°,
增加静脉回流,禁止膝下单独垫枕。
叮嘱患者常做深呼吸,平均每小时10~20次,增加膈肌运动,增进血液回流。
鼓励患者早日进行康复训练,可以选择按摩腿部
等方式。
②物理预防措施:叮嘱患者继续使用弹力袜、抗血栓压力泵,可结合患
者个人情况增加或减少使用频率。
③药物预防:每日记录患者小腿周径变化,遵
守医嘱给患者服用抗凝药物。
实时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
情况;如患者出现胸闷、气喘等情况及时处理。
及时测量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评估,依照患者个人情况调整措施。
1.2.6出院指导:发放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手册,可通过微信、QQ等方式宣传防栓相关知识,增加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定时定期进行回访,整理患者反馈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
1.3效果判定
1.3.1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1.3.2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一共10题,总计10分。
判断标准为:①10-8分为非常满意。
②7-6分为满意。
③5-4分为不满意。
④3分以下为非常不满意。
总护理满意度=×100%
1.4统计学方式
采用SPSS.2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进行分析并建立数据库,其中计数资料使用(n/%)进行表示,经由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n,±S)表示,经由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两组患者在临床患者对比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n,例)
组别下肢肿胀DVT形成总临床效
果
观察组(n=40)2(5.00)0(0.00)2
(5.00)
对照组(n=40 )8(20.00)5
(12.50)
13(32.50)
x224.821
p0.000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对比中,观察组的总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例)
组别非常
不满意
不满
意
满意非常
满意
总满
意度
观察
组(n=40)
(0.00)
1
(2.50)
19
(47.50)
20
(50.00)
39
(97.50)
对照
组(n=40)
4
(10.00)
5
(12.50)
15
(37.50)
16
(40.00)
31
(77.50)
x218.28
6 p0.000
3讨论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三大要素:血液流动缓慢、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肾肿瘤的患者在后腹腔下肾部分切除术之后都存在着这三大危险要素[2]。
护理能够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积极进行预防,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手术安全并达到治疗的效果。
临床护理途径包含依照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特殊患者所指定的住院护理模式,与传统常规的护理方式相比,更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运用临床路径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总临床效果
(5.00%)明显优于运用传统常规护理的对照组(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对比中,观察组的总护理满意度
(97.5%)显著高于对照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表示,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的降低下肢肿胀、DVT的发生率,同时患者也对护理工作有着较高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中运用临床路径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蒲永洁, 林玉枝. 临床路径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 10(01):204-206.
[2] 何香梅,温娜,王楠, 等.加速康复外科临床路径应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相关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8,20(6):851-854.
[3] 汤荣梅, 陈光彬, 陈清, et al.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中的探索与应用[J]. 中国基层医药, 2019, 26(18):2286-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