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海春考作文题解析及范文(怎样做与成为什么样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上海春考作文题解析及范文
(4篇优秀作文62--65分)
原题回放: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题目类型:思辨型
材料侧重:材料中“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强调主观能动性即个人做的重要性。
而“不尽如此”告诉我们:怎样做的行为会受到外部许多因素的影响,将导致“怎么做”有时也不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只要紧扣“怎么做与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关系展开多角度阐述都不离题。
既可论述“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可阐明“你怎么做,未必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或对任何一方再作补充等。
漂亮标题
①心怀远方,但行其事②实干成就自我③心中有目标,实干有未来
④行合于心,和谐自适⑤以作为求发展⑥心系真善美,人要实在干
⑦不惧未来,向光而行⑧做善事成善人⑨为可为之事,成能成之人
⑩努力做最好的自己⑾做中成就自我⑿不盲从勿空想,要自知勤实干素材积累
①人最终不是被浇铸成或塑造成人的或教育成人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自己的潜能现实化,而不是实现环境的潜能。
环境并不赋予人潜能或智能,是人自身以萌芽或胚胎的形态具有这些潜能。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②个人能够比他所生长和生活其中的文化更健康。
之所以有这种可能,主要是因为这个健康的人有超脱周围环境的能力。
这就是说,他靠内在的法则而不是外界的压力生活。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③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④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⑤人为了把自己造成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而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动中,没有一个行动不是同时在创造一个他认为自己应当如此的人的形象。
----萨特。
⑥想要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办法,那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查理•芒格
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⑧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么生活。
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
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胡适《人生有何意义》⑨要永远积极地对待人生,当你颓丧的时候就是你弱小的时候,当你勇于向命运宣战,并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你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
——范曾《一个艺术家的断想》⑩我们讲的理想人格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平民化的,是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冯契
范文 1. 心怀远方,但行其事(63分)
①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
(引材料)
②确实,绝大部分情况下,“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说法并没有错。
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还有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所以,我认为:“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太绝对了。
(析材料,表明态度)
③“怎样做”是“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所以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特点。
明确自己“怎样做”的动机、方向、手段、效果、价值……要与“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目的相符。
如冼星海拥有非凡的音乐天赋,对音乐怀有浓厚兴趣,从小立志成才,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人民的音乐家”。
而一般人无论在音乐方面付出怎样的行动,也可能达不成自己做音乐
家的目标。
不然哪来事与愿违、南辕北辙之说?再如,当下电子时代,如有人还练骑射相当战斗英雄,岂不可笑?所以说行为前的自我定位很重要。
(阐述“怎样做”未必“成为什么样人”的原因:行为前的自我定位很重要)
④行动虽可定义一个人,但也可能出现内在愿景与外在行动的分裂现象。
如当主观意愿与行动做法相左,就无法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种人。
如揠苗助长,主观意愿是“助长”,而行动是“揠苗”,最后不会成为那个真正的“助长”者。
家庭教育中,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想成为好家长。
外出打拼想为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结果是留守儿童在家缺少管教而迷失自我甚至犯法的不在少数。
再有《小舍得》中田雨岚不是为颜子悠好吗?结果颜子悠承受得了吗?田雨岚之类的人是孩子
眼中的好家长吗?(阐述“怎样做”未必“成为什么样人”的原因:内在愿景与外在行动的分裂现象)
⑤虽然“怎么做”未必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在我们要成为理想中的人是“真善美”的前提下,我们要心怀远方,但行其事。
我们理应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与时俱进。
我们不能否定怎么做和成为怎样的人之间的内在关联,相反我们要在做前有清醒的自我认识,要具体分析内外条件,尽力使做的方向、方法更合理,与主观意愿相符,不随波逐流或迷信权威。
要逐步提升做的能力,及时调整或改变在做中出现的问题等,使我们无限趋近于目标,甚至完全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刘若英就是个很好的例证,从音乐公司小职员,到演员、歌手、作家。
我们要像她那样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满怀希望地做,争取最大程度上的成功。
(明确我们做法:我们要心怀远方,但行其事)
⑥虽说“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太绝对了,但我们要有
自知之明,想明白的事情,就要认真去做。
要心怀远方,但行其事,脚踏实地地做,雷厉风行地做,掷地有声地做。
做在每一天,做好每一事,做对社会有用的实干家(回扣材料,总结做法)。
2.知行合一(63分)
①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就是说,我们有意还是无意,我们的一切行动都在塑造自我。
(概述材料并简析)
②“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诚然,美好的生活是干出来的。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人为了把自己造成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而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动中,没有一个行动不是同时在创造一个他认为自己应当如此的人的形象。
”孔子也说“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强调以行动而非以言语判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最好的目标,最美的理想,最佳的创意,如果没有行动一切都是零。
生活不是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朝着这样的人,作为目标,直接践行,才有可能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
光想不练假把式,而是敢想敢干才是真本事。
所以我们“怎样做”是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阐述我们“怎样做”是“成为什么样人”不可缺少的一环)
③“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睿智的先哲告诉我们:依良知而行,先在思维上进行预演。
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要正确地意识到“自己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仅靠盲目主观地去做,并不能一定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因为这个方向可能本身有误,即使很努力地做了,也只能南辕北辙了。
如我们是在真心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动机驱使下并力所能及地主动行善,我们就可能成为一个被他人所认可的善良的人,甚至成为一个受人称颂的社会慈善家;如果我们只
是出于一种满足虚荣需要或超越自己能力限制地去被动行善,我们就很难成为我们所希望中的善人,相反可能在弄巧成拙中成为人们眼中的伪君子,更不要说成为慈善家了。
(阐述“怎样做”未必“就会成为什么样人”)
④所以,我们要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要知行合一。
行是知的载体,而知是行的导引,我们偏爱做的人格魅力,忽略了思索“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优先级问题。
陈寅恪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让每一个被鸿鹄之志感召的俊才有了实干之心,不妨先思索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再选择“怎样做”。
这个时代,有人追马逐梦,亦有人种草养原待马而归,截然不同的选择却在做的行为上殊途同归,这也印证了实干兴邦。
(明确做法,知行要合一)
⑤所以知行必须合一。
我们要知晓自己有何能耐,且愿怎么做,才能成为什么样人。
(重申论点,总结全文)
3.为可为之事,成能成之人(63分)
①“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
尽如此。
”生活中行动对人确实有强大的作用力,但“怎么做”并不
是“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唯一条件。
(引材料,简析材料)
②事实上,影响我们怎样做的因素很多。
不是有“贫穷限制了想象”吗?知识技能、视野情怀,还有外在的他人、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成为怎么样的人”。
如张桂梅创办华
坪女子高中是为了让贫困山区女孩免费接受高中教育,送入大学。
她改革创新锻造了丽江教育史上的奇迹,展示了锐意改革、敢打敢拼的
光辉形象,成为众人学习与称颂的榜样。
而如今也常有人创办各种“某培训学校”,收费后却人去楼空,卷款逃跑等,这种人只成为人人唾
弃的骗子。
(论证影响我们怎样做的因素很多)
③当然,影响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因素也很多。
行为的动机目的,自我个性特长;客观条件,机遇环境等。
就说同样给寺庙捐款,有人出于善心、善缘,积德行善帮助别人,成为一个善人。
但也有人处于满足自我的虚荣心或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向寺庙捐款,这就只能算个伪善人。
试想我们普通人,即使勤于思考,努力实践,也不会达到郭晶晶、爱因斯坦、孔子这样的成就。
我们不能过度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怎样做”而忽视客观存在的其他各个因素。
(论证影响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因素也很多)
④虽然说“怎样做”未必“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怎么做”与“成为怎么样的人”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反我们需要为可为之事。
我们要用自己的目标来指引我们的努力,并在此基础上做到“尽力而为”。
王守仁说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做了,才能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成就自我。
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成不朽的《红楼梦》,成为伟大的小说家;居里夫人从成吨的废料中才提炼0.1克镭,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陈薇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经过了3万多人的试验才宣告成功,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不是做出来?(指出我们需要为可为之事)
⑤我们不仅需要为可为之事,更需要成能成之人。
由于我们先天禀赋的差异,我们无法都成为郭晶晶这样世界冠军,但这不妨碍我们通过艰苦锻炼,成为一个超越自己的人;我们无法都成为爱因斯坦这样大科学家,但这不妨碍我们通过努力实践,成为一个精益求精的人;我们无法成为孔子这样大圣人,但这不妨碍我们通过修身养德,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明确我们不仅需要为可为之事,更需要成能成之人)
⑥总之,我们要为可为之事,成能成之人。
这就是要对生活有美好追求,做到知行合一,尽力而为。
(重申论点,总结全文)
4.行是知之成(65分)
①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认为事实确实如此。
(引材料,表明态度)
②“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在无数人身上得到了验证。
就说辛德勒,他之所以最后被称为“义人”,而不是贪婪资本家和道德败坏者,是因为他以实际行动,耗尽自己企业所赚取的金钱拯救了一千多名犹太人。
无独有偶,曾经横行乡里,人称“三害”之一周处,因得到名士陆云的鼓励,“自修改”而留下“终为忠臣孝子”的美名。
这说明一个人怎么去做,不仅可以造就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更说明了一个人改变做法,可重塑他成为另外一个人。
可见,行动对于界定一个人具有了价值上的重大意义。
(阐述行动对于界定一个人具有了价值上的重大意义)
③之所以用行为来界定一个人,在于品性其实藏在心灵深处,别人无法窥见,别人借以推断个人品性的媒介,只能是外显的行动。
汉武帝期待李陵战死,成就忠臣良将的美名,可得到是他投降消息,汉武帝恼怒地对李陵全家下手。
可惜李陵“将以有为”的苦心化为泡影,令后人为李广李陵祖孙扼腕。
(阐明界定一个人,品性藏在心灵深处,只能是外显的行动)
④之所以用行为来做出评价,还因为它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人不做出过分的事情。
唐太宗曾想娶已许配他人的民女为妃,结果魏征上奏认为,这传扬出去“亏损圣德”,希望皇帝“特留神虑”。
这个要留下骂名的警告使在乎名声的李世民收回成命。
从中我们可看到:明君并非是事事明鉴,时时正确,而是因为在乎自己在百姓中“成为什么样的人”,而约束检点自己的行为。
而那些暴君们,往往对百姓的评价毫不在意,于是他们的行为也就在界定着他们的形象。
(阐明以
行为来做评价,因为它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人不做出过分的事情。
)
⑤但我们不可忽视的是正因为人们的评判常常根据人的行动,而对行动意义的解读很可能带着主观性和局限性。
就像苏轼改王安石的《咏菊》诗,居里夫人与郎之万之间的交往,08年奥运会刘翔退赛等,一时之间,众说纷纭。
但我们可以看到,个体是什么样的人,当时的人们未必能够做出准确的评价。
正如白居易《放言》所写:“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如果真的无人知道,那么被世人误会该如何自处呢?正直的人唯一能够做的,大约就是直面自己的良知了。
所谓“成为什么样的人”,它的终极界定者,就是这个人自己。
(阐明正因为人们的评判常常根据人的行动,而对行动意义的解读很可能带着主观性和局限性)
⑥“人在做,天在看。
”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让我们牢记:行是知之成,无论他人怎样评说,我们要认准目标,努力去做,成就更好的自己。
(回扣材料,重申论点,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