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二十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二十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晋中市高三3月适应性调研考试]1919年2月14日,苏俄颁布法令宣布“必须从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而“所有各种个体的土地使用形式都应当看作是暂时的和正在过时的形式”。

该法令( )
A.引发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体现了盲目乐观的情绪
C.反映了战争形势的好转
D.促进了经济政策的完善
2.[大庆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列宁在1922年下半年多次强调:“在我们主要是苦于产品极端缺乏、苦于极端贫困的时候,担心建立在小的副业上面的资本主义会构成一种威胁,那是很可笑的。

”这表明列宁认为( )
A.应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自由流转体系利于经济建设
C.增加市场因素极其具有危险性
D.苏俄的经济力量已十分强大
3.[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三考试]1922年3月27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用法令的形式把我们的政策
设想迅速告诉普通的工人和农民。

要善于利用并制定、完善法律来抑制新经济政策的一切消极方面,使资本主义无法越出无产阶级为之规定的范围和有利于无产阶级的条件。

”据此可知,列宁 ( )
A.企图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对市场机制存在排斥性
C.强调新经济政策的消极影响
D.切实加强经济立法工作
4.[昆明一中高三第九次考前适应性训练]1927年10月,苏联制定了五年计划,规定发展速度为年增4%,此后又提高为9%。

斯大林仍不满意,最后确定20%的工业年增长率。

据此可推知,五年计划 ( )
A.高速度重积累的本质特征
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做法
C.是应对经济大危机的举措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5.[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模拟]据统计,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

这表明苏联 ( )
A.逐步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理论
B.打破了美国对其的经济封锁
C.借助有利的时机推进工业化
D.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现代化
6.[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联考]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

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

这些观点 ( )
A.都反对新经济政策的普遍推行
B.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
C.主张战时共产主义的重新回归
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7.[芜湖市高三教育教学质量检测]20世纪三十年代,有人质疑苏联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

”材料反映出( ) A.冷战并未阻止美苏之间经济交流
B.斯大林承认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C.苏联工业化适时借鉴了西方技术
D.苏联工业化离不开美国技术支持
8.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国民消费力受到了长期抑制
B.国民经济呈稳定的发展趋势
C.国家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D.国民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9.[临沂市教学质量检测]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

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赫鲁晓夫的做法(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C.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目的是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10.[洛阳市模拟]1956年苏共二十大制定“六五”计划规定,五年内生产资料生产增加70%,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大约60%。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修改了“六五”计划,提出了要在3~4年时间里肉、黄油、牛奶产量赶上美国。

这表明当时苏共 ( )
A.准确定位美苏差距加快工业发展
B.力图消除斯大林模式的负面影响
C.试图把工作重心转移至经济建设
D.逐步放弃与美国冷战的外交战略
11.[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在1965年至1980年,苏联军费开支占其国民收入的比重高达19%~23%。

出于争霸的需要,军事工业一直是苏联经济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的重点仍然是发展钢铁、机械、金属等传统的重工业部门。

这一决策给苏联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A.高层官员思想严重僵化
B.社会经济转型受到迟滞
C.工农生产积极性的缺乏
D.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调
12.[珠海市高三学业质量检测]苏联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美苏冷战中处于攻势地位,苏联2/3的外汇收入来自向西方出口石油及油气产品,同时又大量进口西方的机械设备、粮食和食品,投入到高精尖武器的研发中。

这一状况 ( )
A.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转型升级
B.有力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C.强化了固有体制存在的弊端
D.体现出苏联改革的辉煌成果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
分)
13.(25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从1940年到1952年,农业总产量增加10%,1953年的粮食总产量为8250万吨,低于1913年8600万吨的水平。

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达13470万吨,比1953年增加了5220万吨,畜牧业也有较大发展。

但苏联农业在1963年又陷入严重困境,粮食和副食供应日趋紧张,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购进粮食。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撤消国民经济委员会,重建各工业、建筑业部门,又回到原来条条领导方式。

1965年9月开始推行以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对企业经济刺激为主要内容的新体制。

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制定并加强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增加农业投资,注意采用经济核算制,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鼓励个人副业生产,重视农业生产专业化,加强农业科研等等。

但农业仍然是粗放型,现代化水平很低,抗灾能力差,产量难以显著提高。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的落后部门。

——摘编自张泽森、田锡文《20世纪的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苏联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并分别说明其主要成因。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农业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依旧落后的原因。

(9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苏联农业改革的历史教训。

(6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927~1936年苏、美、日、德、法、英六国粗钢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据日本钢铁联盟钢铁统计委员会
《钢铁统计要览》1970年版从表中提取与世界史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紧扣表中数据,史论结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