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牡丹技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白色牡丹》设色步骤35X45厘米
第一步:
淡墨勾勒花头,中墨勾反叶、枝梗、萼片、托叶。
浓墨勾正叶。
线条方面:
花瓣要求灵动,老叶要求厚重,嫩叶以及枝梗要求挺拔。
第二步:
背景平涂藏青兰(酞青蓝+石青+墨)。
花头平涂淡白色。
反叶、萼片、枝梗、嫩叶、托叶平涂汁绿(藤黄+少许
朱磦+少许花青)。
老干平涂赭石(朱磦+墨)。
第三步:
背景继续平涂藏青兰。
正叶用花青统染第一次,叶子边缘部分留水线。
嫩叶和萼片用淡曙红倒染后再用中等浓度胭脂分染(尖部往根部染)。
花头部分用很淡的墨绿(草绿+少许墨)统染。
第四步:
正叶继续用花青统染后再用墨青分染,主筋留水线。
嫩叶、萼片继续用胭脂提染尖部。
反叶和茎用草绿分染。
花头用淡墨绿色再统染一次后用淡墨绿分染花瓣结构。
背景继续平涂藏青兰。
第五步:
正叶用墨继续分染,浓墨青提染暗部。
正叶整体薄薄罩染一层绿色(草绿+翡翠绿)。
花头继续用墨绿分染,最深处用淡墨提染。
花瓣尖部用白粉倒染提亮。
萼片根部用草绿留水线后往尖部分染。
托叶直接用中等浓度胭脂分染两次,
浓胭脂提染一次即可。
第六步:
背景继续平涂藏青兰,色彩浓度可逐次增加。
一直到看不见笔痕为止(约7次)。
花头染足以后用淡藏青兰色从尖部留水线往根部倒染(主要是边缘的花瓣,表现一下花瓣的透明感)。
浓粉黄立粉点花蕊。
反叶淡胭脂提染后用淡胭脂复勒枝梗、反叶、嫩叶、托叶等。
正叶中间一根主筋用中等浓度胭脂复勒主筋根部。
淡墨青色勾叶子的细小叶脉。
浓石青题字后,印章盖在白熟宣纸上剪裁好用胶水粘贴到画面上即可。
2.豆绿牡丹画法50×50厘米
第一步:
淡墨勾勒花头,中墨勾反叶、枝梗、萼片。
浓墨勾正叶。
背景白云笔平涂藏青蓝(酞青蓝+墨+少许石青)。
(教材上底色为电脑所做,实际颜色见最后完成图的底色)
花头平涂淡白色。
第二步:
后面两朵花头用汁绿色(草绿+藤黄+少许朱磦)从边缘往中间统染,并前统染出花头之间的掩映关系。
正叶平涂淡翠绿色(酞青蓝+藤黄+少许翡翠绿),反叶、花茎、枝梗、萼片、托叶、芽孢平涂汁绿。
枝干平涂淡赭石色。
背景继续平涂藏青蓝。
第三步:
花头继续用汁绿色分染,并用淡白色提染亮面,花头最深处用老绿色(草绿+少许胭脂)分染。
反叶、萼片以及花茎暗部用淡墨绿色(草绿+少许墨)分染。
正叶用花青统染后用墨青色(花青+墨)继续分染。
枝干暗面用淡墨皴擦结构。
3.工笔粉红牡丹的画法40×40 厘米
第一步:
淡墨勾花头,中墨勾花萼、托叶、反叶。
浓墨勾正叶及枝梗。
用五寸底纹笔蘸大量淡淡的檀香色(藤黄+朱膘+墨+三绿)平涂底色。
淡白色平涂花头。
白色浓度不可太浓,以免设色时底色“吃色”。
浓白色平
涂花房中间的花籽的顶部柱状体。
矾水平涂花头,固定一下底色,以后渲染时候可免底色上翻。
藤黄+花青+朱膘调和成偏黄的芽绿平涂托叶、花房及花萼的反面。
芽绿
中再加点花青调和成偏绿的芽绿平涂反叶。
第二步:
墨青(墨+花青)统染叶子:首先是淡淡的墨青统染,第一遍大约从叶子
的根部向尖部分染到三分之二处渲染开去,随后再次统染,本次只需统染至二分之一处即可。
第三次统染时颜色可调重一些,主要集中在叶子三根筋交织的地方,也就是叶子的根部。
然后还是用墨青分染叶子,主要依据叶筋的走向来定,一般都是集中染色
在叶子远过去的那一面。
有一个比较机械的理解方法就是:叶筋向哪边鼓起来,色彩就染在哪边。
譬如:叶筋往右上鼓起,那么色彩就染在叶筋的右上边。
水线正好和叶筋相反,留在其对面。
需要注意的是:反叶的渲染和正叶恰恰相反。
因为正叶鼓起的地方正是反叶凹进来的地方。
水线不可太现眼,能表现明暗的分别就可以了,除非是纯粹的重彩,否则不要用石绿等重色来勾勒水线。
淡墨绿分染花房、花籽、花萼反面以及托叶根部,淡墨绿整体的统染一下
反叶。
花头:淡曙红统染花瓣,第一次需染至整个花瓣的五分之四左右。
颜色需极
淡,不可浓。
反瓣正瓣都是从根部统染,这一步无需留水线。
第三步:
花头:反面用淡曙红继续分染,此时可再根部留水线以区分正反面。
正面稍浓曙红再次统染2次,统染的时候记得逐次将染色面积缩小。
同时要注意花瓣
之间的掩映关系,通常的被盖在下面的花瓣总要比上面的黯淡一些,交界处要少许的用淡曙红分染一下,就如西画中的投影一般。
统染结束后用胭脂调和曙红再次分染,这次分染主要是集中在根部,致力于表现花瓣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一个花瓣本身的结构变化。
染色时正面花瓣的染法同反叶,反面花瓣的染法同正叶,因为花瓣基本上都是向内卷,而叶子因为下垂基本上都是外翻的,所以二者的明暗关系处理上正好不同。
叶子:草绿再次分染花房、反叶,然后用中等浓度的三绿从反叶尖部往根
部回染。
胭脂从上往下倒染花房。
淡胭脂统染花萼和托叶。
梗:反面平涂芽绿,正面平涂草绿。
第四步:
花头:胭脂提染正面花头暗部,着重强调其明暗体积上的变化,不需太注
重其固有色变化。
反瓣分染此时已足,用淡胭脂整体薄薄统染一下,让画面显得润一些。
全部分染结束后开始用白色从花瓣尖部往回倒染,本幅作品因为有底色,
所以染色的时候稍微要重一点。
如果是在白纸上画的话,可以薄染甚至不染。
花头提粉不需太厚,厚了一是色彩不易染均匀,其次在太白了在强灯光获日光下看作品白色部分非常耀眼,和整体色彩严重脱节,反而显匠气。
这一步是初学的朋友们很容易犯的毛病,所以在此特意说明一下。
叶子:花萼正面以及叶子正面平涂草绿,一次不足可再涂一次,不可一次厚涂,以免色彩浑浊。
梗的正面用花青在中间复勒一次,表现其中间部分微微凹进的体积关系。
稍浓的胭脂分染花萼反面和托叶。
明暗处理手法同牡丹正叶。
5.工笔墨紫牡丹的画法35×45厘米
第一步:
中墨勾花、老干,重墨勾叶,淡墨勾反叶、叶柄、花茎。
淡花青统染花瓣、
正叶叶面。
反叶的根部用淡花青小面积分染。
老干用淡墨青皴染结构。
梗正面平涂淡花青。
茎顺着一边留水线分染淡花青。
第二步:
花头继续用花青统染,花房、反叶、梗的反面平涂汁绿。
托叶平涂檀香色。
反叶用墨绿扩大面积分染,靠近主筋的地方留水线。
茎用墨绿罩染后平涂汁绿。
梗正面用花青勒1遍,外边缘留1条水线。
正叶用花青继续分染,顺叶筋的部
位留水线。
水线要留在叶子偏亮的那一面。
老干平涂赭石。
花房用花青分染。
蕊片平涂白色。
第三步:
花头用墨青继续分染,染足后在花瓣边缘留水线平涂墨红(墨+曙红)。
正瓣比反瓣要多平涂1次。
花房用胭脂提染顶部,蕊片淡曙红复勒。
正叶罩草绿,1次不足可再罩1次。
芽孢、托叶用胭脂提染。
反叶薄罩淡草绿后用淡胭脂从尖部淡淡的分染2次。
茎、梗的亮面微提染淡胭脂。
老干亮面皴染淡三绿。
第一步:
淡墨勾勒花头,中墨勾反叶、枝梗、萼片。
浓墨勾正叶。
中墨略侧锋勾勒老干.
第二步:
正叶平涂草绿,反叶、嫩叶、芽孢、花茎平涂汁绿。
老干平涂淡赭石。
花房
平涂汁绿。
花头平涂淡白色。
第三步:
花头用淡曙红统染染,初期不用分染花瓣上的细小结构,将精力主要集中在表现花瓣大的明暗及掩映关系上即可。
正面花瓣统染4次左右,反面可减少1次或2次。
反叶、萼片以及花茎暗部用淡墨绿色(草绿+少许墨)分染。
嫩叶及萼片边缘用淡胭脂整体往根部倒染。
正叶用花青统染3次左右。
老干暗面用淡墨分染。
第四步:
老干用中墨皴擦并分染后罩赭石,中墨复勒,淡墨点苔。
正叶用墨青色分染叶脉,并提染染叶子的局部掩映关系。
关系,染完后整
体罩一层草绿色,如果不足可再次罩一层,但是不可一次过深以免伤了底色。
中墨局部复勒模糊的线条。
最后用淡墨青色勾勒细叶脉。
反叶、萼片、花茎用淡四绿从亮部往暗部分染后淡胭脂水复勒。
梗背面平
涂三绿后草绿勒,正面花青勒,局部提染胭脂色,随后再用淡胭脂复勒一次。
最后用淡胭脂勾勒细叶脉。
花头用曙红分染局部结构,最深处可用曙红略加胭脂提染暗处,这样的颜
色比纯粹用浓曙红提染会显得沉稳一些。
最后根据需要局部的亮面可提染白粉。
花蕊用浓粉黄立粉点,淡朱磦中间细勾一条蕊线,白粉勒花丝。
托叶及嫩芽用用胭脂从叶尖往根部分染,淡胭脂复勒。
第一步:
中墨勾勒花头、反叶、枝梗、嫩叶、萼片。
浓墨勾正叶。
用线上花头需灵动、枝梗需挺健、叶子需厚重。
第二步:
画面上用底纹笔刷赭黄色(赭石+藤黄+少许三绿)底色,颜色不可过厚,如一次不足可淡淡再刷一次,底色一要求匀净方可。
花头平涂朱红(朱磦+少许大红),大约涂三次以后平涂矾水固定底色。
正叶和枝梗正面、萼片正面平涂中墨。
反叶和枝梗反面以及萼片反面、嫩叶平涂淡墨。
第三步:
花头用汁曙红分染一次后用深曙红继续分染,花头最深处用墨红色色(曙红+墨)提染。
反叶、萼片以及花茎暗部用淡墨分染。
正叶用中墨统染后用重墨分染暗面。
正叶用花青统染后用墨青色(花青+墨)继续分染。
枝干暗面用淡墨皴擦结构。
正面梗用中墨复勒一次。
花房平涂淡墨,蕊尖用白粉平涂。
第四步:
正叶继续用浓墨分染,染足后用淡墨勾勒细叶脉并再次用淡墨整体平涂。
中等浓度胭脂复勒主筋根部。
反叶用中墨提染暗面后薄薄罩一层清墨后用淡墨勾勒细叶脉,并用淡胭脂幅勒一次。
花头用淡曙红平涂,遇到花瓣边缘留水线,这一步要细心谨慎,主要为了
表现花瓣的厚度,能更好的表现朱红花头的凝重感。
平涂结束以后再整体用淡曙红平涂(不留水线)一次。
花房淡墨分染,蕊尖白粉提染,淡胭脂复勒。
浓粉黄立粉点花蕊。
脓白粉细笔勾花丝。
第一步:
中墨勾花头、反叶、枝梗、托叶、嫩叶、花萼等,重墨勾叶。
淡米黄(藤
黄+朱膘+墨)用五寸底纹笔平刷一层底色,芽绿色平涂反叶和枝梗以及嫩叶、花萼。
稍浓芽绿平涂托叶。
淡曙红平涂花头。
淡墨平涂正面叶子。
第二步:
淡墨分染花萼、反叶、杆。
稍浓的淡墨三次统染花头、正叶。
最深处用中
墨分染。
第三步:
中墨分染花瓣、正面叶筋。
正面叶子的亮面开始留出水线。
重墨提染花瓣
根部,中墨在花瓣尖部稍许分染一下小结构的变化。
藏在底层的叶子也用中墨统染,最深处可用重墨提染。
嫩叶用淡朱膘由叶尖往根部统染。
胭脂分三次分染托叶。
反叶再次用草绿平涂后用薄四绿分两次分染。
同时用四绿分染花萼、枝梗。
第四步:
浓曙红分两次平涂花头,局部有些发闷可用淡墨再次统染一次花瓣的暗部,
引出底层的墨色即可。
淡胭脂分染枝梗。
淡胭脂分染嫩叶。
淡墨平涂正面叶子,四周都要留水线而中间的叶筋部分不需留出,体现叶子的厚度就可以了。
浓粉黄点花蕊。
淡胭脂在花药中间勾一条结构线。
浓白色细笔勾出花丝。
淡胭脂勾出枝梗上衔接处的小结构。
淡胭脂复勒托叶、枝梗、反叶。
花头的局部线条模糊处可用中墨细笔复勾一下,无需面面俱到的复勾,以免呆板。
9.牡丹叶子画法
第一步:
浓墨勾正叶,中墨勾反叶。
线条要流畅并注意从根至尖的粗细变化,叶的
主筋透视变化也需随时考虑。
梗的衔接之处要稍许夸张和错位,不要画成呆板的十字交叉。
柄基本同梗的画法但比较圆润。
第二步:
叶正面用淡花青统染,此步骤不用分染叶筋,但分染到叶子边缘的时候可
留水线,用以表现叶子的厚度。
反叶平涂汁绿。
梗反面同反叶,正面平涂花青。
正面叶的柄同正叶色彩,反叶的柄同反叶色彩。
第三步:
正叶继续用花青分染,开始染出叶脉的变化并留出水线,水线要留在叶面
偏亮的那一面,叶面四周的水线继续保留,然后再次用墨青(花青+墨)统染一次,染足为止。
反叶用淡墨绿分染明暗。
梗的正面用花青勒一次,留外缘的水
线,梗反面用淡草绿顺外缘勒一次,内边留水线。
柄基本同梗。
第四步:
正叶平涂草绿,若想稍绿一些可加入酞青蓝,或用翡翠绿来罩染则更鲜艳。
中墨复勾正叶主筋,然后顺主筋再次复勒浓胭脂。
淡花青勾细叶脉。
反叶从尖部倒染薄三绿,淡胭脂提染尖部。
胭脂水复勒反叶主筋和边缘线,淡胭脂勾细叶脉。
茎亮面薄三绿分染,梗稍浓三绿勒亮面,胭脂水复勾。
工笔画技法之名词解释
一、技巧部分
1、分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
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水,将色彩拖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
2、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
3、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
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
5、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
6、点染: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
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此法。
7、斡染: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
画仕女脸颊的红晕时即是采用此法,工笔牡丹的绘制中也会用到。
8、醒染: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
9、复勒:设色完成以后,用墨线或色线顺着物体的边缘重新勾勒一次。
10、水线:工笔画常用手法之一。
工笔设色中遇到物体的边缘或者线条的时候,
经常会采用留一道亮边的手法来区分局部色彩或用来保留线条或用来体现物体的厚薄程度,这条亮边就称之为水线。
同时,保留水线也能较好的体现出工笔国画所独有的装饰趣味。
11、立粉法:点花蕊的重要手法之一。
长锋笔饱蘸粉黄(藤黄+白色),也可略调一点胶进去,色彩的浓度要非常大,同时竖立笔锋,缓慢点出蕊的形状,湿润时色彩会高出纸面1毫米左右,等待干了就会形成两边高中间凹的视觉效果,
很有立体感。
二、色彩部分
1、草绿:约70%花青+30%藤黄调配而成,画工笔花卉的叶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2、汁绿:约80%藤黄+15%花青+5%朱磦调和成的嫩绿色,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叶的底色。
3、老绿:草绿中微加墨或微加点胭脂,常用来罩染处于暗部的叶子色彩,薄薄的老绿也可用来渲染反叶。
4、檀香色:约70%藤黄+20%朱磦+10%三绿调配而成,加大量水以后常用来刷背景,也可作为嫩芽和托叶的底色。
5、米黄:约70%藤黄+30%赭石,主要用来刷背景,在重彩画的绘制中打一层米黄底色容易取得色彩和谐。
6、三绿:石绿+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则就变成四绿、五绿等。
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
7、老赭:朱磦+墨调和而成,接近熟褐色。
常用来提染枝干或提染叶面被虫咬蚀的部分。
8、胭脂水:胭脂色+大量水调和而成。
主要用来复勒线条,曙红水、花青水等说法同理。
工笔画技法:工笔牡丹的画法
作者:李晓明来源:拙风文化网
牡丹叶子三种颜色的画法:
名称:《三色牡丹叶》
画种:工笔花鸟
尺寸:27×18cm
创作时间:2008年06月
纸张:安徽产四尺云母熟宣
绘制时间:3小时
墨:一得阁墨汁
颜料:马利国画颜料
笔:狐狸勾线、加健大白云、宜书宜画、羊毫小楷
第一步:中锋执笔,浓墨勾出叶子、枝梗。
线条要挺拔有力,叶筋根部稍粗,到了叶梢部分要注意回旋变化,忌讳单纯收尖,会显得叶子比较单薄。
叶子的造型既可贴近生活中的原型,也可以主观变化,如蓝色叶子的造型就较为丰满。
第二步:反叶、梗平涂汁绿色(草绿+藤黄+少许朱磦),草绿叶子正叶用花青调和藤黄调出草绿平涂。
翠绿叶子平涂青绿色(草绿+少许酞青蓝)。
蓝色
叶子则平涂淡蓝色(花青+三青)。
第三步:蓝色叶子用偏蓝的花青统染,草绿叶子用淡墨青色(花青+墨)统染,翠绿叶子用淡花青统染。
基本都统染两次左右,第二次用色稍深并且涂色的面积稍微小一点。
反叶用草绿统染。
梗的正面用草绿平涂,反叶草绿略略分染。
第四步:蓝叶子和绿叶子用花青继续分染,局部用重墨青色提染。
草绿叶子则用墨分染、提染为主。
反叶用淡墨绿(头绿+墨+大量水)分染。
此步骤要注意留出水线。
但是不能让水线显得刺眼,要边染边留出,不能生硬的挤出一条条水线。
第五步:蓝色叶子整体罩染酞青蓝,用色要薄。
草绿叶子整体罩染草绿,叶尖部分提染淡朱膘。
翠绿叶子叶尖部分提染中等浓度头绿,拖染到根部为止,随后整体罩染翠绿色(酞青蓝+藤黄+少许翡翠绿)。
反叶部分用薄三绿从尖部往根部大面积拖染,用色要薄。
最后用中墨复勒模糊墨线,淡墨勾出细叶脉,并用胭脂复勒正叶主筋。
反叶、枝梗等处用淡胭脂复勒并勾勒细叶脉。
工笔牡丹花头的画法:
名称:《工笔牡丹花头画法》
画种:工笔花鸟
创作时间:2005年3月
绘制时长:3小时
墨:一得阁瓶装墨汁
颜料:上海马利大盒国画颜料
笔:长锋勾线笔、大白云、狼毫小楷、小描笔、叶筋笔
第一步:淡墨勾花头后平涂一层淡白色。
白色的浓度不要太浓,太浓了以后染色时容易吃色,并且底色也会上翻。
勾花的线条不要太粗,尽量做到流畅而婉转自如。
花瓣的外边缘线要丰富多变,转折线要圆滑流畅,花瓣中间的结构线要稍微劲挺一些才好。
第二步:曙红水从根部往瓣尖统染花瓣,这时候不需考虑花瓣的结构、瓣尖掩映等细小变化,主要就是分染花瓣本身的固有色变化。
反瓣的根部、转折线的边缘此时都可不留水线。
第三步:曙红水继续统染2遍后开始用稍浓一些的曙红分染花瓣的结构关系。
此时的分染主要集中在花瓣根部和花瓣的结构转折、掩映部分。
反瓣用淡曙红继续分染,靠近根部的地方留一条水线。
一是为了能和正瓣分开,二是为了求取装饰趣味。
正瓣比反瓣大约要多染2到3遍,总体色彩比反瓣也要略深一些。
第四步:浓曙红提染根部以后,再用胭脂提染最深处,中等浓度的曙红刻画一下瓣尖的细微结构变化。
染足明暗关系后用稍浓的白色从瓣尖往根部倒染。
不要每一片花瓣都染到,而主要提染花瓣的最亮面和离我们最近的几片花瓣,粉不可过厚,过厚易匠气。
染色结束后,淡曙红水复勒开始的淡墨线,复勒的时候保持线条的流畅度。
吸满浓粉黄的笔尖略蘸点朱磦立粉点花蕊,白色勾花丝。
工笔牡丹设色技法(一)
工笔牡丹设色技法
李晓明
前言
在中国绘画史上,工笔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她典型的艺术特征逾越于其他绘画艺术,像一枝绚丽的花朵盛开在中国画坛之上。
工笔花鸟则是工笔画的一个重要科属,起源于盛唐、成熟于五代、兴盛于宋元时期。
而这本书中则介绍了工笔花鸟画所包含的一个重要分支——工笔牡丹。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牡丹1990年被定为中国的国花,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观赏性花卉。
笔者从事工笔牡丹的绘制20多年,曾多次赴洛阳、菏泽、亳州等地为花写照,勤观古今工笔牡丹名作,笔耕不缀,对工笔牡丹的绘制略有心得。
特编辑此册工笔牡丹设色技法,供喜爱工笔牡丹的朋友们研习借鉴。
基础技巧篇
一、关于用线
工笔画中,线是画面的灵魂。
我们在评论到某个画家的工笔作品的时候,经常会说:“这个画家的笔力不错。
”那么,究竟什么是“笔力”呢?所谓的“力透纸背”又该如何理解?
绘画或书法归根到底还是一种“视觉艺术”,所谓的“力度”其实就是画面上的线条带给人们的一种视觉联想。
譬如:铁线描就比游丝描感觉凝重、斧劈皴就比披麻皴感觉有力、苍涩的线条就比光洁的线条感觉粗糙。
传统绘画中,各种笔力的运用来源于持之以恒的训练,来源于画家对纸张颜料性能的掌握,来源于对手中画笔的控制能力。
而当代画坛肌理盛行,也就是将创造这种视觉效果的技巧步骤化、技术化了而已。
这种带有制作意味的技巧难度,显然要低于传统的笔墨技巧难度。
所以,作为一个工笔画家,锻炼好自己的线条能力是必须要过的一关。
用线,首先要考虑中锋,只有中锋行笔,笔锋才会始终在笔划的中央行进,所以中锋画出的线条两边都是光洁的,线的顺滑和力量感觉都较好。
侧锋的线则如图谱所示,一边光洁一边毛涩,其力度感觉较之中锋线条相比要单薄许多。
只有在一些需要皴擦的部位或者是特殊的场合才会用到侧锋线条。
古人有对线条有“十八描”之说。
如铁线、游丝、橄榄、撅头钉、乱柴、混描等等。
我们画工笔牡丹主要能用到的描法有游丝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兰叶描、撅头钉描这几类。
具体的描法应用和解释请参阅线描图谱。
工笔画的线,首先是起到勾勒出物象轮廓的作用,但最为重要的还是体现在线条的笔意上。
写书法在解决了点画写法和结体等基础技巧以后,首先讲究运笔变化,因为只有有了各种运笔变化,那一横一竖才不是简单的黑线,而有了一种动态的美感。
工笔画的用线也是如此,解决了粗细均匀、直曲如意的基本
功以后,线条的各种行笔变化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和书法用线的要求并无二样。
另外,单纯的工笔线条的线条枯燥训练可能有些乏味,所以,大家也可以通过学习书法如“瘦金书” 等来强化自己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