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事理论复习资料【重点标注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军事理论复习资料【重点标注版】
军事理论课复习资料
第⼀部分中国国防
1、国防(国家的防务)指:
捍卫国家主权、领⼟完整,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化等⽅⾯的建设和⽃争。
2、国防的基本类型:扩张型、⾃卫型、联盟型、中⽴型。
3是指某些经济发达的⼤国,为了维护本国在世界许多地区的利益,实⾏霸权主义侵略扩张政策,打着防卫的幌⼦,对别国进⾏侵略、颠覆和渗透。
4在国防建设上以防⽌外敌⼊侵为⽬的,主要依靠本国的⼒量,⼴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持,以达到维护本国安全、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5即以结盟形式,联合⼀部分国家来弥补⾃⾝⼒量的不⾜。
6主要指中⼩发达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的繁荣和安全,严守和平中⽴的国防政策,制定了总体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
7(社会国防、⼤国防、全民国防)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
它是⼀种全新的国防现象和国防实践活动。
8、国家的领⼟:领陆、领⽔、领陆及领⽔的底⼟和领空。
9指的是领陆及领⽔的边缘线向天空延伸的⼀种领⼟理论。
10、领陆:陆地、岛屿;
领⽔:内⽔、领海。
11、国防科技是衡量⼀个国家综合国⼒的重要标志之⼀,
也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个重要⽅⾯。
12是⼀个国家的公民抵抗外侮,捍卫祖国独⽴和主权,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强烈意识。
国防精神的主要内容有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尚武精神、⾰命英雄主义精神。
13、国防是国家⽣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对于⼀个国家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两件⼤事,⼀个是发展问题,⼀个是安全问题。
14、国防教育中需要强化的五种观念为国⼟观念、国⼒观念、国是观念、国魂观念、国耻观念。
15
16、我国古代典型的国防⼯程建设有城池、长城、京杭运河、海防要塞等。
17、长城故址西起临洮(今⽢肃省岷县),东⾄辽东(鸭绿江),史称万⾥长城,现存明长城,全长6300多千⽶,横贯辽宁、河北、天津、北京、
内蒙、⼭西、陕西、宁夏、⽢肃等九省、市、⾃治区。
18、中华⼈民共和国的领⼟⾯积为1260多万平⽅千⽶。
19、我国从建军以来经历了“⼗⼀次⼤裁军”,到2017年底,我军的员额将精简⾄200万员额。
20、中国⼈民解放军现役部队是国家的常备军,由陆军、海军、空军、⽕箭军和战略⽀援部队组成。
21、我国新时期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可归纳成以下⼏点:
⼀是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
⼆是以现代化为中⼼建设国防;
三是以⾃⼒更⽣为基础,建设有中国特⾊的国防。
22、我国的国防性质与类型
新阶段,我国的战略⽅针是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
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量,将⼀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
23、我国国防建设的宗旨是:
(1)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2)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3)坚持⾃卫⽴场,实⾏积极防御的战略⽅针。
24、现代国防基本特征是:
⼀是国家综合国⼒的集中体现;
⼆是多种⽃争形式的综合⾓逐;
三是既是⼀种国家⾏为⼜是⼀种国际⾏为;
四是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标。
25、中国国防历史的启⽰是:
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的基础;
2、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3、国家统⼀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的关键。
26、新中国国防建设成就表现在:
⼀是捍卫和维护了国家安全利益;
⼆是铸造了⼀⽀现代化强⼤军队;
三是创⽴了国防科技和⼯业体系;
四是国防后备⼒量不断发展壮⼤。
27、巩固国防,抵抗侵略,制⽌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领⼟完整和安全。
这是中国国防政策的基本⽬标,也是中国宪法赋予中国武装⼒量的主要职责。
28、根据《中华⼈民共和国国防法》(下称《国防法》)的规定,公民有五个⽅⾯的国防义务。
⼀是兵役义务;⼆是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
三是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四是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
五是协助国防活动的义务。
29、《兵役法》第43条规定:“⾼等院校的学⽣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
”
第45条规定:“⾼级中学和相当于⾼级中学的学校,配备军事教员,对学⽣实施军事训练。
”
这些规定表明,接受军事训练是学⽣必须履⾏的兵役义务。
30、《国防法》的规定,公民享有三个⽅⾯的国防权利。
⼀是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
⼆是制⽌、检举危害国防⾏为的权利;
三是国防活动中经济损失补偿的权利。
31、《国防法》第50条规定:“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
《兵役法》第3条规定:“中华⼈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
”
根据《兵役法》,公民履⾏兵役义务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服现役、服预备役和参加军事训练。
32、学⽣军事训练依据国家教育部和原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制定的《普通⾼等学校军事课教学⼤纲》《⾼级中学和相当于⾼级中学军事课教学⼤纲》组织实施。
第⼆部分军事思想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体上经历了萌⽣成型、成熟繁荣、充实提⾼、系统完善四个历史时期。
2、《周易》是现存的第⼀部反映古代军事思想的著作,《军志》和《军政》是代表并反映西周军事思想的专著,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
3、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思想达到了⿍盛。
出现了⼀⼤批代表性的军事⼈物和军事名著。
⽐较著名的军事思想家有⽼⼦、孙武、伍⼦胥、范蠡、⿁⾕⼦、吴起、商鞅、孙膑、尉缭等。
如《孙⼦》、《吴⼦》、尉缭⼦、司马法、⿁⾕⼦等作品,以《孙⼦兵法》最为著名,代表了这⼀时期的军事思想上的最⾼成就和发展⽔平。
4、⽼⼦以“柔弱胜刚强”为基本理念,提出“以奇⽤兵”为指导思想、建⽴了“为客”、“退尺”为主要策略的柔武思想体系。
5、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就是以守城⽽著称,《墨⼦》中《备城门》专门研究守城之法,核⼼思想是“城池修,守器具,樵粟⾜,上下相亲”。
6、“兵不顿⽽利可全”、“不战⽽屈⼈之兵”是国家必须追寻的最佳战略⽬标,它构成了孙⼦战略思想的核⼼,也是战争本质和战争效益观在孙⼦战略思想中的⽣动体现,它既是孙⼦战略思想的⽴⾜点,也是它的归宿点。
7、把中国古代军事的精髓运⽤于现代战争,要做到:
1、坚持重战慎战备战相结合的思想;
2、坚持富国强军、科技强军的思想;
3、坚持不战屈敌全胜的思想;
4、坚持⼈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想;要坚持诡道诈⽴出奇制胜的思想。
8、⽑泽东军事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马列主义军事理论。
作为⽆产阶级的军事思想,⽑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列主义军事思想的运⽤和发展。
⽑泽东军事思想继承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优秀遗产。
9、⽑泽东军事思想经历萌芽、产⽣、形成、完善四个阶段,
萌芽于青年学⽣时代,
产⽣于井冈⼭⽃争时期,
形成并成熟于⼟地⾰命战争后期和抗⽇战争时期,
发展和完善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国防建设时期
10、井冈⼭时期是⽑泽东军事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起点。
这⼀时期的著作有:《中国的红⾊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的⽃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星星之⽕,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11、遵义会议⾄1945年抗⽇战争胜利,是⽑泽东军事思想形成完整科学体系的时期,是⽑泽东军事思想发展的⼀个起点。
⽂献著作有:《中国⾰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它们系统地论述了⼈民军队、⼈民战争、⼈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理论和原则,以及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法论。
这⼀时期,⽑泽东军事思想已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并经受了战争实践的考验。
12、⽑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战争观和⽅法论、⼈民军队、⼈民战争、⼈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和国防建设理论。
13、⽑泽东⽆产阶级战争观主要包括:
战争的起源和根源、战争的本质和⽬的、战争的性质、⽆产阶级对战争的态度和战争的最终⽬的等。
⽑泽东的战争⽅法论主要包括以下⼏个⽅⾯:
遵循战争规律研究指导战争;
运⽤阶级分析的⽅法研究指导战争;
坚持辩证的观点研究指导战争。
14、⼈民战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是战争的正义性,
⼆是⼴泛的群众性。
⽑泽东⼈民战争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1)⼈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2)战争伟⼒存在于民众之中。
(3)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不是物。
⼈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1)党的正确领导是⼈民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以⼈民军队为⾻⼲。
(3)建⽴巩固的根据地和战略后⽅。
(4)⼴泛深⼊地动员⼈民群众。
15、⼈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是:
⼀是确⽴了党指挥枪的原则,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是规定了⼈民军队的性质。
为⼈民服务,是我军区别于其他任何军队的本质特征,是⽑泽东建军原则的核⼼。
三是创⽴了政治⼯作三⼤原则:“官兵⼀致、军民⼀致和⽡解敌军”。
16、⽑泽东军事的历史地位是:
⽑泽东军事思想是⽆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划时代发展;
⽑泽东军事思想是具有中国特⾊的现代军事思想;
⽑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具有⼴泛的影响;
泽东军事思想仍是我军的指导思想。
第三部分国际战略环境
⼀、国际战略环境概述
1.国际战略环境,是指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和政治集团在⼀定时期内在战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相互⽃争所形成的世界全局性的⼤环境。
2、当前国际战略环境的主要特征
总体和平与局部战争、总体缓和与局部紧张、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
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A局部战争更加频繁
C军事安全更加突出
B军事变⾰进程加快
D国际安全问题多元化
⼆、国际战略格局
1、战后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的形成
⼆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形势发⽣了巨⼤变化。
社会主义由苏联⼀国发展为多国,帝国主义势⼒在⼤战中受到极⼤的削弱,美国⼀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美苏两国之间很快由同盟转化为对⼿,并于50年代后期形成了两⼤阵营对垒的秩序——冷战格局。
(2)两极格局终结
4、多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1>美国⼀超独霸图谋⾯临挑战
其⼀,美国经济在未来⼏年即使不出现衰退,其总产值占全球经济总量的⽐重,也不会再有⼤的增加。
其⼆,美国在国际政治上推⾏强权主义政策,对别国事务横加⼲涉,在道义上树敌颇多,丧尽⼈⼼。
其三,美国到处插⼿,势必造成其⼒量的分散使⽤和过度消耗。
2>其他国际⼒量中⼼也在成长壮⼤。
除美国外,其他⼒量中⼼主要是指中国、俄罗斯、⽇本和欧盟。
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多极化反映了⼤多数国家的意愿。
未来世界的多极化,与之相伴随的是各主要⼒量及其影响⼒的相对均衡化,是⾛向摒弃强权政治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承认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多样化
三、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具有复杂性。
1、14个陆上邻国。
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世界上最⼤的内陆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
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挝、越南;
2、8个海上邻国。
韩国、朝鲜、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本、⽂莱等国家。
其中朝鲜、越南既是海上邻国也是陆上邻国。
3、是⼈⼝与军队最密集的地区。
中国周边地区的⼈⼝⼤国多、军事强国多。
4、有领⼟与海洋争议最尖锐的⽭盾。
我国是⼀个陆海⼤国,陆地边境线长达2.2万多千⽶,有1260万平⽅千⽶领⼟,我们有1.8万千⽶长的海岸线。
领⼟争端没有彻底解决,领海争端⼜趋激烈。
四、当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
(⼀)外敌⼊侵威胁减弱
(⼆)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三)建⽴了多边的区域合作机制。
五、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临的主要威胁
威胁的三个因素:⼀是利益冲突、⼆是威胁企图、三是威胁能⼒
1、美国对中国安全环境有综合性影响
美国是⽬前世界上“唯⼀的超级⼤国”。
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推⾏霸权主义⾏径,到处插⼿世界各国的内部事务,给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来威胁。
美国对我国安全的威胁主要表现在:
军事上对我实施包围挤压;科学技术上实施长期封锁;经济贸易上制造贸易摩擦;意识形态上推⾏西化图谋;国际事务上⼲涉我国内政.
2、⽇本对我国安全潜在威胁呈上升趋势
1、⼯业⾼度发达,科技世界领先,经济势⼒强⼤、武器装备先进。
2、国防战略由防御性向进攻性战略转变
3、军国主义根基雄厚。
4、加强对与我有争议岛屿和海域的控制(钓鱼岛、东海划界)
3、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在南海的岛礁和领海争端
南海争议涉及六国七⽅,我们提出的建议是"领⼟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但基本形势是:"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
基本策略:
1、加强政治外交⽃争
2、加紧综合开发利⽤
3、加强军事⽃争准备
六、俄罗斯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不可忽视
七、台湾与⼤陆的统⼀问题
⼋、朝鲜战争对新中国的影响
1、增强了国威,突出了中美核⼼问题
2、东北亚冷战格局形成
3、推动⽇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4、加剧了朝鲜半岛南北双⽅的对⽴
九、对印⾃卫反击战发⽣于1962年,两地作战;⼀是阿克塞钦地区、⼆是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
⼗、中苏珍宝岛之战发⽣于1969年;珍宝岛位于中国东北乌苏⾥江中⼼航道中国⼀侧,历来是中国的领⼟。
⼗⼀、三线建设指的是⾃1964年开始,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区进⾏的⼀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规模国防、科技、⼯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三线建设的范围包括四川、河北、⼭西、河南、湖北、湖南、⼴西、云南、贵州、陕西、青海、⽢肃和宁夏等13个省、区,他们全部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
⼗⼆、对外开放对我们有着重⼤的意义。
实⾏对外开放,
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位开放的伟⼤历史转变,
中国已经越来越多地融⼊世界,
在促进⾃⾝快递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
1、总体国家安全观,
以⼈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出⼀条中国特⾊国家安全道路。
确⽴总体国家安全观:
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重视内部安全;
既重视国⼟安全,⼜重视国民安全;
既重视传统安全,⼜重视⾮传统安全;
既重视发展问题,⼜重视安全问题。
2、所谓⾮传统安全,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存与发展构成重⼤威胁的安全问题。
它所涵盖的内容⼗分⼴泛,如经济安全、⽣态安全、恐怖主义、环境污染、民族宗教冲突和⾼危传染病等。
⾮传统安全的特点:
第⼀,安全内涵和主体的多元化。
第⼆,爆发式复杂。
第三,第三,影响范围⼴。
第四,治理难度⼤。
如何应对⾮传统安全:
⾸先,加强国家合作。
其次,⼼态更需开放。
再次,发挥国际组织的作⽤。
第四部分军事⾼技术
1、军事⾼技术是建⽴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武器装备发展起巨⼤推进作⽤的那部分⾼技术的总称。
从军事⾼技术与武器装备的关系出发,直接应⽤于武器装备并使之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应⽤技术,
主要包括侦察监视技术、伪装与隐⾝技术、夜视技术、军事激光技术、电⼦战技术、军事航天技术、精确制导技术、指挥控制技术、核⽣化武器技术。
2003年10⽉,神⾈五号载⼈飞船,把我国⾸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太空并安全送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完全独⽴进⾏载⼈航天的国家。
2018年12⽉8⽇,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长征三号⼄运载⽕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我国探⽉⼯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类⾸次⽉球背⾯软着陆探测之旅。
2017年3⽉9⽇,中央电视台报道第五代战⽃机歼-20已正式进⼊空军序列。
2018年2⽉9⽇,歼-20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
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是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个⾛完第五代战⽃机论证评价、设计、研发、原型机测试、定型⽣产、最终服役全部阶段的国家。
2018年11⽉6⽇,歼-20战机在第12届珠海航展上以新涂装、新编队、新姿态进⾏飞⾏展⽰。
2018年10⽉20⽇国产⼤型⽔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成功实现⽔上⾸飞起降。
作为我国⼤飞机“三兄弟”之⼀的⼤型⽔陆两栖飞机AG600是继我国⾃主研制的⼤型运输机运20实现交付列装、C919⼤型客机实现⾸飞之后,在⼤飞机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填补了我国在⼤型⽔陆两栖飞机的研制空⽩,为我国⼤飞机家族再添⼀名强有⼒的“重量级选⼿”。
2、⾼技术武器装备将明显改变现代战场与作战⾏动,并将强制性地引起作战⽅式的变⾰。
现代作战呈现出陆、海、空、天、电全⾯对抗的多维性,并使现代作战的空间向远程化、⽴体化和前后⽅区别模糊化的⽅向发展;
现代作战胜负的关键⽇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对抗,指挥、通信、情报与决策系统成为作战双⽅对抗的重⼼;
现代作战样式更加灵活多样,远程精确打击、电⼦瘫痪、隐⾝突防、空天⽀援、⼼理战等越来越上升为主要作战样式。
3、精确制导技术:是按照⼀定的规律控制武器(含导弹)的飞⾏⽅向、姿态、⾼度和速度,引导武器系统战⽃部准确攻击⽬标的军事技术。
直接命中概率超过50%的制导武器,才能称为精确制导武器。
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是由制导系统来完成的,制导系统由导引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
精确制导武器分为导弹和精确制导弹药,其中导弹占93.3%,精确制导弹药占6.7%。
4、制导⽅式:精确制导武器按制导⽅式的不同分为⾃主制导、遥控制导、寻的制导和复合制导。
⾃主制导是在导弹的制导系统计算机⾥预先存有拟定的飞⾏路线,导引系统在导弹飞⾏过程中能适时地发现偏差,并输出修正偏差的控制指令,控制导弹按拟定的飞⾏路线飞向⽬标。
⾃主制导分为惯性制导、相关制导、天⽂导航制导和GPS制导。
遥控制导是在导弹飞⾏过程中,另外设有指令站,通过不断测量⽬标和导弹的相对位置,不断地对导弹发出指令来修正飞⾏路线,使其逼近⽬标。
遥控制导分为指令制导和波束制导。
寻的制导是导引系统接收来⾃⽬标的反射或是辐射信号,确定导弹与⽬标的相对位置和速度,⾃动跟踪⽬标,引导武器飞向⽬标。
导的制导分为主动寻的制导、被动导的制导和半主动寻的制导。
导弹从发射到命中⽬标⼀般要经历三个飞⾏阶段:初始段、中段和末段。
若在其中某段或某⼏段采⽤⼀种以上制导⽅式,即称为复合制导。
导弹⼤多采⽤复合制导,⽬的是提⾼制导精度,并可以增强导弹的抗⼲扰能⼒。
因为任何⼀种制导⽅式都有它的优缺点,采⽤复合制导可以取长补短,更好的满⾜作战要求。
5、导弹:是依靠⾃⾝动⼒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其战⽃部打击⽬标的武器。
德国⼈于1942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最早的导弹--V-1和V-2导弹。
1960年我国的第⼀枚导弹东风1号导弹试验成功;
1964年10⽉16⽇中国第⼀颗原⼦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27⽇中国第⼀枚弹道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
6、导弹的组成:战⽃部系统、制导系统、动⼒系统、弹体。
导弹按作战使命可分为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的两类。
按导弹的弹道特征.可分为飞航式(巡航)导弹和弹道式导弹。
按导弹发射点和⽬标位置分类主要有地对地导弹、地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和空对空导弹。
按导弹的射程分类近程导弹射程<1000千⽶;中程导弹,射程1000~3000千⽶;远程导弹,射程3000~8000千⽶;洲际导弹,射程>8000千⽶。
7、精确制导弹药可分为末制导弹药和末敏弹药两类。
导弹与精确制导弹药的主要区别在于,
前者依靠⾃⾝的动⼒系统和导引、控制系统飞向⽬标,
后者⾃⾝⽆动⼒装置,其弹道的初始段、中段需借助⽕炮、飞机投掷。
末制导弹药有寻的器和控制系统,在其弹道末段能根据⽬标和弹药本⾝的位置⾃⾏修正或改变弹道,直⾄命中⽬标。
末敏弹药不能⾃动跟踪⽬标,也不能改变飞⾏弹道,只能在被撒布的范围内利⽤其⾃⾝的探测器(寻的器)探测和攻击⽬标
8、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特点
⼀、直接命中概率⾼。
直接命中概率⾼是精确制导武器名称的根本由来,也是精确制导武器最基本的特征。
⼆、具有⾃主制导能⼒
随着电⼦技术的发展,精确制导武器不仅具有较⾼的直接命中概率,⽽且还通常具有“发射后不⽤管”的⾃主制导能⼒。
三、作战效能好。
精确制导武器虽然技术较⼀般武器复杂,制造成本⾼,但由于精确制导武器具有较⾼的直接命中概率,因⽽它的作战效能好、经济效益⾼。
9、精确制导武器对现代作战的影响
精确制导武器是⼀种能够代替战术核武器,对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新型武器。
精确制导武器给战争⾏动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个⽅⾯:
⼀、精确制导武器使作战样式发⽣深刻变化。
使超视距、多模式、多⽬标精确打击成为可能。
⼆、快速解决战争。
旷⽇持久的局部战争将被速战速决取代,精确制导武器最本质的作战特点是快速、敏捷、⾼效,具有速战速决的能⼒。
三、远程⽕⼒袭击的突然性空前增⼤。
精确制导武器由于不断采⽤⾼技术,可在远距离上发现和识别⽬标,并实施准确攻击。
四、传统重型兵器受到严重威胁。
坦克、飞机、军舰等⼤型武器将成为精确制导武器打击的⾸选⽬标。
第五部分信息化战争
1、什么是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
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战争形态,
是信息化军队在陆、海、空、天、信息、认知、⼼理七维空间,
运⽤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进⾏的战争。
2、⾃战争产⽣以来,⼈类社会经历了哪⼏种战争形态?
⼈类历史上共发⽣了四次⼤的军事变⾰:⽊⽯兵器、⾦属兵器—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
我们今天讲到的新军事变⾰,主要是指信息化战争带来的军事变⾰。
(徒⼿战争、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或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3、信息化战争产⽣和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是数字化军队的出现;
⼆是天军的出现;
三是信息化战场的出现;
四是新的作战理论的出现;
五是智能兵器的出现。
4、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有哪些?
精确战、⽹络战、电⼦战、情报战、⼼理战。
5、电⼦战的主要⾏动有电⼦侦察、电⼦进攻、电⼦防御。
⽹络战的主要⾏动有⽹络侦察、⽹络攻击和⽹络防护。
6、军事变⾰从根本上是通过作战⽅式的变⾰体现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作战⽅式以“三⾮”作战⽅式最为著名。
“三⾮”即,⾮接触、⾮线式、⾮对称作战。
在作战⽅式的发展变⾰中,信息战已成为主要作战样式并贯穿战争始终,
⽽⽹络战已⽇益成为信息战的主要作战⽅式。
7、C4ISR包括哪些项⽬?
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情报、侦查和监视。
8、1957年10⽉4⽇苏联发射了⼈类历史上第⼀颗⼈造地球卫星;
1961年4⽉12⽇,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东⽅号飞船遨游太空,实现了⼈类的飞天梦想。
9、导航卫星是为航天、航空、航海、各类导弹、地⾯部队以及民⽤等⽅⾯提供导航信号和数据的航天器,被视为“现代罗盘”。
⽬前,导航系统主要有
美国的GPS导航卫星系统、
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导航卫星系统、
欧洲空间局的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
中国的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10、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智能化武器装备将⼤量涌现、
信息化作战平台将成为战场⽀撑
作战形式将发⽣质的飞跃
作战思想将发⽣重⼤变化。
11、信息化战争将发⽣质的跃进,主要体现在哪七个⽅⾯?
第⼀是电⼦战将贯穿始终。
第⼆是机动战将⼴泛实施。
第三是计算机病毒战将普遍展开。